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关理论依据

(2010-01-18 08:16:32)
标签:

情感

我收藏

杂谈

分类: 心理测试与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关理论依据

1、王国维在其《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写道:“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分:智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善美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在我国历代学者的著述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但自觉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却是从王国维开始的。

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最早是由“辅导之父”帕森斯在1908年提出的,当时帕森斯提出了职业辅导模式,主要针对青年学生专业指导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和模式也随着发生嬗变。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从职业心理辅导扩展到学习、生活的心理辅导领域;辅导的重点从治疗性向发展性和预防性转变;辅导的对象从偏重于“问题儿童”转向全体学生;辅导的人员从专业辅导员参与发展到全体教师参与。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提出全校参与辅导的方式:“着重全校的参与,在校长的带领和辅导组教师统筹和策划下,配合其他教师和员工,以全人教育作为前提,在学校中开创一个积极取向、温暖而具支持与关爱的环境。”(引自萧炳基、谭添矩编辑:《教育素质,不同卓识之汇集》香港教育研究学会,1995年,第155页)

31968年,在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的一个经典研究“课堂里的皮格马利翁”中就曾发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的预言,会决定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在总结研究时指出:“教师所说的,她怎么说,何时说,她的温柔表述、姿态,甚至也许还有她的眼触,都可能传递给实验组的儿童。这种交往连同在教学技术上可能的改进,都会有助于儿童知道对自己行为的期待,应改变自我观念,改变自己的动机以及认识方式和技能。”

4、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在人的内部存在着一种向一定方向成长的趋势或需要,这个方面一般地可以概括为自我实现,或心理的健康成长,……他有一种内部的压力,指向人格的统一和自我地表现,完全的个别化和同一性,指向探索真理的、成为有创造力的,成长美好的人。”心理学家费洛姆也指出:“当今是个心理学的时代,心理学的新趋势是注重如何帮助健康的人发挥潜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