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开课的意义究竟在哪?

(2009-07-21 11:28:36)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一、公开课是否可取?
不可取:

1、如果把一节课比喻成一顿饭的话,那么公开课是大餐、盛宴,而平时的课堂则是家常便饭。相信任何一个家庭也不可能整日去吃什么大餐,平日用的只能是家常便饭。从这个角度说,公开课的意义不大,我们教学真正该搞好的是日常教学,而不是公开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成绩的进步,不是靠那几节公开课就行的,而是要靠平日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

2、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学习意志品质的锻炼,学习习惯的养成。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是不需要“第三者”参与的,公开课中的第三者的参与,其实是有碍课堂教学的。从这个角度说,公开课也不可取。

3、公开课“劳民伤财”,牵扯师生甚至家长大量的精力,有的课还要耗费物质。准备一节公开课,少则一个星期,多则一个月甚至数月。学生要为公开课准备“知识”,准备发言,有的还要准备文艺节目;老师则要精心备课,看教材,查资料,安排一切上课事宜等,可能还要应付相关领导的检查,有的学校的公开课更是离了谱,事先预演数次,完全失去了课堂的本来意义。要知道,如果平日的每一堂都要牵扯这么多的精力,都要这么“折腾”,那我们老师也就全卧床了,这教学也根本无法搞下去了。事实上是即使我们准备每一堂的时间仅在一到几个小时,我们已经苦不堪言了。这样看来,公开课没有实用价值。

4、搞公开课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让听课者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领略优秀教师的风采,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以求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开课有其积极的方面。但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人与人的智能类型不尽相同,每一名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向某某学习”的提法是不科学的。所以说,公开课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能迷信公开课。

可 取:

5、公开课是平日课堂的一个高度的集中和概括,是平日课堂的一个缩影,是平日课堂的一个取粗取精后的再现。正如戏剧,每一出戏剧都是现实生活的缩影,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如话剧《茶馆》通过几幕剧就演绎出半个多世纪的世事变化。通过戏剧,我们往往能更快速更高效地了解社会生活,这要比你直接去亲历生活要快得多。听公开课正如看戏剧,听一节公开课学到的东西往往要大于听一节平时课学到的东西,提高了听课的效率。
6、尽管公开课“劳民伤财,可公开课却又是对师生的一个很好的锻炼,是教师、学生提高进步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它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对课堂的驾驭,协调组织,还是对学生的表达、分析等能力的提高,抑或对师生心理素质的锻炼,促进师生融洽关系等,都大有帮助。

二、公开课中的形式主义。

1、教师、学生做作的发言,别扭的神情,离谱的动作,虚假的“真情”时而有之。又想到了那句话:“千教万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是教育的根本,是做人的真谛。在我们的课堂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些虚假的东西,我们还如何教学生“求真”呢?

2、为了能顺利完成任务,向听课者展现学生良好的素质及老师教学技艺的高超,许多做公开课的教师把课堂上涉及的问题提前告诉学生,甚至问题落实到具体的某一个学生。上课时回答问题的学生是固定的。这样的安排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合作探究、交流互动,共同进步吗?这样做课堂岂不成了个别学生与老师共同表演的一出丑剧?岂不是对所有课听者的欺骗?这样的课堂是毫无意义的。

3、多媒体的过分依赖。自从课堂多媒体诞生以来,在许多人心中就产生了一个误区:凡是一节优秀的课,就一定要有多媒体的使用。许多学校也把是否使用了多媒体做为了评定一节优秀课与否的一条重要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老师变成了使用多媒体的高手,上课特别是上公开课,电脑、电视、投影仪并用,声、光、电、影齐发,好不热闹。搞得学生是手、脑、耳、鼻并用,最后是晕头转向。所以近段时间课堂教学的“原生态”的提法此起彼伏。笔者认为,多媒体的确能在教学当中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不能拒绝这个先进的、高效的教学助手,但又不能过分依赖。一堂课该不该使用,使用到什么程度,全凭这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需要则用,不需要则不用。再好的多媒体如用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也只能变得丑陋。

4、小品等文艺节目的反复上演。近来听过的公开课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热闹。表现之一就是在公开课上小品等文艺节目的上演。有的公开课,在一节课上,多次上演小品等文艺节目,这个课堂好像成了“表演课”。我的意见还是这样:是否需要这些“演出”,唯一的标准就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不要为简单地追求课堂的热闹与花哨,就随意安排这些无用的东西,把课堂该做的忘在了脑后。

5、“课堂讨论”的使用。合作、探究是新课标所提出的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许多人心中又产生了误区:凡是一节成功的课,就一定要有课堂讨论。特别是公开课,如果不安排讨论,似乎就无法过关。其实课堂讨论不是万能的,合作探究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我们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况且,在考试中,特别是在未来的决定学生命运的高考中,是不允许学生互相探讨问题的,从这个角度说,愚认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

最后谈三点意见:一、公开课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公开课不能搞形式主义。二、我们不能迷信公开课,我们每一位老师在吸取别人优点长处的同时,别忘了教出自己的风格,一味的模仿别人必定失败。三、一个老师能否上好公开课不是关键,我们不能把能否上好公开课做为评定一个老师是否优秀的标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