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的意义究竟在哪?
(2009-07-21 11:28: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
1、如果把一节课比喻成一顿饭的话,那么公开课是大餐、盛宴,而平时的课堂则是家常便饭。相信任何一个家庭也不可能整日去吃什么大餐,平日用的只能是家常便饭。从这个角度说,公开课的意义不大,我们教学真正该搞好的是日常教学,而不是公开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成绩的进步,不是靠那几节公开课就行的,而是要靠平日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
2、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学习意志品质的锻炼,学习习惯的养成。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是不需要“第三者”参与的,公开课中的第三者的参与,其实是有碍课堂教学的。从这个角度说,公开课也不可取。
3、公开课“劳民伤财”,牵扯师生甚至家长大量的精力,有的课还要耗费物质。准备一节公开课,少则一个星期,多则一个月甚至数月。学生要为公开课准备“知识”,准备发言,有的还要准备文艺节目;老师则要精心备课,看教材,查资料,安排一切上课事宜等,可能还要应付相关领导的检查,有的学校的公开课更是离了谱,事先预演数次,完全失去了课堂的本来意义。要知道,如果平日的每一堂都要牵扯这么多的精力,都要这么“折腾”,那我们老师也就全卧床了,这教学也根本无法搞下去了。事实上是即使我们准备每一堂的时间仅在一到几个小时,我们已经苦不堪言了。这样看来,公开课没有实用价值。
4、搞公开课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让听课者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领略优秀教师的风采,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以求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开课有其积极的方面。但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人与人的智能类型不尽相同,每一名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向某某学习”的提法是不科学的。所以说,公开课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能迷信公开课。
可 取:
二、公开课中的形式主义。
1、教师、学生做作的发言,别扭的神情,离谱的动作,虚假的“真情”时而有之。又想到了那句话:“千教万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是教育的根本,是做人的真谛。在我们的课堂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些虚假的东西,我们还如何教学生“求真”呢?
2、为了能顺利完成任务,向听课者展现学生良好的素质及老师教学技艺的高超,许多做公开课的教师把课堂上涉及的问题提前告诉学生,甚至问题落实到具体的某一个学生。上课时回答问题的学生是固定的。这样的安排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合作探究、交流互动,共同进步吗?这样做课堂岂不成了个别学生与老师共同表演的一出丑剧?岂不是对所有课听者的欺骗?这样的课堂是毫无意义的。
3、多媒体的过分依赖。自从课堂多媒体诞生以来,在许多人心中就产生了一个误区:凡是一节优秀的课,就一定要有多媒体的使用。许多学校也把是否使用了多媒体做为了评定一节优秀课与否的一条重要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老师变成了使用多媒体的高手,上课特别是上公开课,电脑、电视、投影仪并用,声、光、电、影齐发,好不热闹。搞得学生是手、脑、耳、鼻并用,最后是晕头转向。所以近段时间课堂教学的“原生态”的提法此起彼伏。笔者认为,多媒体的确能在教学当中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不能拒绝这个先进的、高效的教学助手,但又不能过分依赖。一堂课该不该使用,使用到什么程度,全凭这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需要则用,不需要则不用。再好的多媒体如用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也只能变得丑陋。
4、小品等文艺节目的反复上演。近来听过的公开课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热闹。表现之一就是在公开课上小品等文艺节目的上演。有的公开课,在一节课上,多次上演小品等文艺节目,这个课堂好像成了“表演课”。我的意见还是这样:是否需要这些“演出”,唯一的标准就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不要为简单地追求课堂的热闹与花哨,就随意安排这些无用的东西,把课堂该做的忘在了脑后。
5、“课堂讨论”的使用。合作、探究是新课标所提出的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许多人心中又产生了误区:凡是一节成功的课,就一定要有课堂讨论。特别是公开课,如果不安排讨论,似乎就无法过关。其实课堂讨论不是万能的,合作探究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我们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况且,在考试中,特别是在未来的决定学生命运的高考中,是不允许学生互相探讨问题的,从这个角度说,愚认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