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的教学反思

(2009-07-05 20:48:33)
标签:

杂谈

在积累中成长

分类: 教学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一)贯穿情感教育,落实新课标

新课程标准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达课程目标,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三维目标统一,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优先目标。传统的课程观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将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这一特点,其内容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学生在初中已有一些接触,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政治课教育的德育功能显得更突出重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成为本节课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我把它当作贯穿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以反面事例衬托法,增强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信念。

本节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主要是培养学生赞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珍惜已形成的新型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和统一的信念。如果仅从教材内容正面分析,容易产生空洞说教之嫌,于是,我决定从反面举例,从而启发学生理解我国民族原则的重要性和可贵。当我在分析“民族平等原则”中各民族不分大小,发展高低,地位平等时,让学生列举古今中外民族不平等的实例,学生踊跃回答:元清时期的民族等级制度;美国白人歧视黑人;二战中,德国法西斯纳粹党残杀犹太人……。此时,教师及时点拨:可见,我国实现各民族平等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又如,在分析“民族团结原则”的重要性时,我引导学生列举当今世界因民族问题影响国家发展的实例,说明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生列举了俄罗斯因车臣武装运动,疲于应付,综合国力受影响,究其原因之一是俄罗斯对待民族地区高压有余,安抚不足。又列举了波黑因民族矛盾引发战争,导致国家分裂,社会生产倒退,人民生活困苦……。通过大量反面实例,反衬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成功,学生自然从感情上接受了坚持民族团结原则重要性。在分析“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回顾初三知识点:世界很多争端的根源在于贫富差距扩大以至两极分化。

2、在模拟活动中体验浓厚真切的民族感情。

培养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树立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是本节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和升华。教学活动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复杂感情的人,怎样才能触动学生的动情点?这就要求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200555-13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来大陆访问,其主要论调是认祖归宗,认同一个中国,承认是炎黄子孙,极大激发了全体华人的民族感情,在各媒体宣传得沸沸扬扬。于是,我让同学们收集有关资料,模拟记者招待会,主题是宋楚瑜的“寻根之旅”。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借“宋楚瑜”之口,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中、共鸣中情感得到丰富和提升,从而树立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的信念和责任感。

3、设置情景,引导践行方向

新编教材每一框题均由第一目情景导入,第二目情景分析(系统阐述主要知识),第三目情景回归(如情感的升华、能力的培养或践行性的引导等)组成。本框题第三目的设置,除了以上述的记者招待会模拟活动提升情感、小品表演警示外,还结合实际设置了这些问题:假如我们班有来自不同民族的同学,作为汉族同学,你应怎样对待少数民族同学?如果有人片面强调民族特点和利益,制造民族纠纷,作为少数民族同学,你又将怎样做?如果你知道某个民族迫切需要帮助,你能做些什么?如果你已经大学毕业,正逢大学生志愿者支援西部活动,你将怎样做?通过生生互动回答,达到互相启发,并为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落实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原则提供导向作用。

(二)设计活动必须坚持创造性和科学性相结合。

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多姿多彩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当老师大胆创设新颖的教学活动时,应更多地关注所设活动是否符合教学要求,是否符合学生和社会实际,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走出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主义误区。在创设本节课教学活动中,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是我最深的感悟。在第一次教学设计中,谢老师提出了“台湾问题不是民族问题,应删除”的建议。“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开始大量的查证和重新设计工作。上网查阅大量资料,台湾问题确实与新疆、西藏等民族分裂主义不同。据已展示的地图“影响我国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不利因素”,地图上对内蒙古、新疆、西藏、台湾以特别颜色标识,仔细思考,终于找到解决办法:及时指出,台湾问题不是民族问题,但台独却是破坏中华民族大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行径。宋楚瑜“寻根之旅”最突出的是民族团结的感情,而且是时政热点,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若删除了太可惜。但怎样才能让学生体验这种民族感情,又不至于误把台湾问题当民族问题呢?活动和问题设置的指向性非常重要。于是,在组织模拟记者招待会活动中,我特别强调记者只能围绕寻根之旅发问,活动结束后,再设置问题:宋先生的“寻根之旅”为什么深受海内外华人的赞赏?从模拟活动中,你得到什么启发?这一问,有画龙点睛之效,并启发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公民的神圣职责,达到从情感教育到落实实际行动的目的。设计此内容,虽不是大手笔改动,但为了使活动更具有科学性,更能符合教学要求,我付出了鲜为人知的劳动,终于收到预期目标。

(三)树立新“用教材观”

新课程的用教材观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这就是,教师可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顺序进行教学,也可以进行变通重组进行教学,还可以结合实际需要补充另外的活动或方式。本节课,我深刻感受到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魅力。本框题第一目情景导入为西藏的历史性跨越式发展,设置了西藏历史性跨越说明了什么等三个问题,若要回答,必须用上整节课的学习内容,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且涉及范围太广,针对性不强,因此我把情景导入设置为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并启发学生把歌词内容和民族国情联系起来,既亲切易调动积极性,针对教学内容也贴切。另外,我把西藏发展状况及其原因,以作业题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答,既完善了教学内容,又巩固了知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