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棵参天大树——俞敏洪《在痛苦的世界中尽力而为》读后感
(2013-12-18 16:39:06)
标签:
俞敏洪读后感在痛苦中尽力而为 |
分类: 读书札记 |
做一棵参天大树
一晃二十四年,生命的年轮画过整整两圈,我在这个所谓本命的关口读到俞敏洪老师《在痛苦的世界中尽力而为》一书,是与我心有戚戚焉的欣喜,更是醍醐灌顶的恍悟。
年少时常常因为课业繁重而伤神,咬着笔杆看见窗台外繁茂的大树,伸展的枝桠,墨绿的肉叶,慵懒的阳光穿透错杂的间隙洒在桌面,不禁心生浪漫的小心思:下辈子要做一棵树,没有忧愁烦恼,只要阳光和雨露就可以拥抱生命。
现在的我即将迈出校门,不会再因为学业揪心,却仍然固守着树的情节,直到看到俞敏洪老师的“大树小草说”,才终究为自己的固执找到最好的注解。
“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你也许两年三年长不大,但是十年八年二十年一定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在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一片阴凉,你能帮助别人。即使人们离开你以后,回头一看,你依然是地平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树,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
这段话就好像敲开了我的心扉,句句都在指引我人生的道路,再翻看俞敏洪老师五十余载的人生历程,真是收益良多。
俞老师说只要有树的种子,即使被踩踏,仍然可以吸收养分,这似乎便是俞老师年轻时候的写照。一个不到二十岁的乡村少年,一口带着江阴味道的普通话,一颗带着些许孤独和自卑的心,就这样走进霓虹闪烁的北京,光芒万丈的北大,一路的艰辛可想而知。尽管被分到英语最差的班级,尽管不被同届的同学认可还受到同学的嘲弄,尽管养病休学落下了学业,俞敏洪还是打好了大学的基础,将全部的精力放在英语和读书上面,成为同学眼中的英语“大百科全书”。那段日子里,俞敏洪也曾痛苦悲愤,也曾咬牙切齿,但他很快就明白:当一个人还是地平线上的一棵小草的时候,有什么理由要求别人在遥远的地方就看见你?即使走近了,别人也可能会不看,甚至会无意中一脚把这棵草踩在脚底下。所以我们必须长成一棵树,白杨树也好松树也好,人们在遥远的地方都能看见在地平线上成长的你。你永远都不应该强迫周围的人来承认你,而是应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俞老师的“揉面定律”也很好地阐释了这一道理。一个意志力较强的人遇到困难、打击、失败、挫折的时候,不是绝望地放弃或者顺从,而是更能适应这个处境,就像是往面粉中间掺水一样。掺水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揉,不断地拍打,最终就成了面团,再拍都不断也不散。就像如果你还很弱小,就不要惧怕外来的困难,就拼命地吸收养分吧,从身边的环境中,从前人的经验中,从永无止境的书海中;就像刚迈步出象牙塔的我,行走在社会的边缘,我要丰富我的内涵,提高我的技能,强大我的内心,在这个社会的土壤里用力地成长。
当你是一棵树苗,你也许两年三年长不大,但是十年八年二十年一定能够长成参天大树。这句话应当是俞敏洪从新东方的最初到现在的成功最好的阐释。坚持和毅力造就了“一把刷子起家”的俞敏洪的神话。从贴小广告到免费讲座再到击破了头也报不上名的报名现场,新东方的每一步都是俞敏洪持之以恒的回报。做成如此成功的培训学校,教学实力,经营之道必不可少,然而最难能可贵的是每一次的困难都没有将新东方打倒,而是为它的起航增添动力。俞敏洪曾说“我决不放弃,你们十年干成的我干二十年,你们二十年干成的我干四十年。”人与人是不同的,有的人是雄鹰,靠着翅膀和天赋一飞冲天;有的人是蜗牛,虽然慢慢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最终却也能爬到金字塔的顶端,而它所看到的风景,所获得的成就,也并不亚于雄鹰。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极其有限的,如果想去做成一件事情,必须把仅有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去,专心致志,心性专一,有始有终,最终一定会有所收获。所以,即使现在我的轨迹是一只蜗牛的爬行轨迹,我也不会止步不前,我一步一步,持续不断,向着目标奋进,就足以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令人感动的痕迹;即使我只是一棵小树苗,我也不会停止生长,我扎稳根茎,吸吮雨露,面向朝阳,一日一日,就足以成长成一片片的绿荫。
长成参天大树以后,在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一片阴凉,你能帮助别人。即使人们离开你以后,回头一看,你依然是地平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树,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这就是大树的无私和奉献。试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成就会是多么美妙的事情。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应该就在于体现了自我价值同时也贡献了自己的社会价值,这是一种心灵的富足。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吃了太多会觉得胀,睡了太多会觉得昏,无所事事了太久会觉得空虚。在我们追求足够的食物、衣服和躲避风雨的住所的同时,应当去追寻更高层次的事物。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身边有太多的人,每天谈论的是,谁家的房子好,谁的父母有关系,谁的衣服是名牌,谁的男友有背景。这种浮躁空虚的社会大环境只会造就迷茫的下一代。我不禁想起曾经着迷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剧中的许三多,他每做一件事,首先要想有没有意义,他认为读书有意义,所以他在图书馆把书按书名从A到Z读了个遍;他认为部队争得荣誉有意义,所以他发疯一样做了三百多个杠上回旋然后吐得天旋地转;他认为兄弟情谊有意义,所以他在比赛中停下来救助受伤的战友最终没能获胜;他认为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哪怕很枯燥也有意义,所以他在荒漠里的边防站独自一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修了一条自己的路。这不得不让人深思,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心灵的富足究竟如何得到,在我所能想到的光景里,我希望去做的事是尽可能多地去为别人着想,抽出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家人,朋友同学以及帮助那些需要我的帮助的陌生人。就像一棵长成的树,它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提供阴凉,可供观赏,可做木材。它从这个世界得到的所有阳光空气和养分,它都以自己的方式回馈给了大自然。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从家庭,朋友,社会中获得的知识和能量,也应该化成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贡献。
从种子到树苗再到参天大树,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可能遇上过倾盆大雨,腐烂了树皮;遇上过瑟瑟秋风,吹落了树叶;遇上过皑皑白雪,压断了枝桠;也可能连绵多日不见阳光,阴郁着度过四季。诚如俞敏洪老师所说,“人生就是这样,你不受这个苦就会受那个苦。一个人如果从苦中能找到乐和幸福,那他就是幸运的”。人们常常觉得他人比自己生活得好,看似他人都没有烦恼,没有困境,只有自己的逆境才痛苦地深刻而透彻。其实不然,我与俞敏洪老师的观点是一样的,每个人心中几乎都有等量的痛苦和烦恼,也许是生活上的困顿,感情上的纠葛,事业上的瓶颈,或者是自己感悟人生时无端生出的痛苦的领悟,凡此种种,无一不诏示着这个世界,痛苦是本源。一如现在的我,在大学的门槛处徘徊,一方面是学校里毕业论文和找工作双重的压力,一方面来自于渐渐成长的自立的心理,想要向家人向社会证明自我的心蠢蠢欲动,而这个社会却很吝啬地并不能为自己提供合适的平台。我一边在绝望中努力挣扎,一边在痛苦里奋斗拼搏。但我不可能因此放弃人生,相反的,每一次痛苦的挣扎都是一种成熟,每一次艰难的选择都是一种历练,每一次破茧而出的成功都是一种升华,越是在逆境在苦痛里绽放的花越是芬芳。俞敏洪老师说“我深刻地意识到什么也不做的痛苦比任何其他痛苦更加深刻,所以我一定要做事,做事的标准就是必须做对社会有好处的事情,以最大的努力在痛苦的世界中尽力而为”。 我们必须学会苦中作乐,学会调整心态,学会适时放手,学会笑看未来,学会在痛苦的世界里尽力而为。
现在我托着下巴望着窗外那棵挺拔的重阳木,合上这本《在痛苦的世界里尽力而为》,我想:也许不用下辈子做一棵树,而是这辈子,我要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