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与灵性共舞的诗篇
——读程晓逊诗集《走动的土地》
http://s2/middle/521c0098ga1a74fef1781&690&690
程晓逊是一位低调的人,在咸阳文化界知道这位诗人的作家并不多。诗人程晓逊对我而言,一直是个迷。现在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人们的心灵难道不再需要诗歌了吗?诗人程晓逊就是在在新媒体日益丰富的时代的文化氛围中,执着地追求着属于自己,脚踩着《走动的土地》,扎根在五陵原厚实的文化土壤中,他的的诗集,是绽开在中国诗歌绿苑中一束“五陵原上吐鲜的玉兰花”。著名诗歌评论家、中国诗歌协会秘书长张同吾在1993年3月就讲:“程晓逊的诗风是苍劲而凝重的,又富有内在节奏感,能感受到古典诗词熏陶的印痕,且又在当代意识关照中赋予诗以新的美学情趣。”;著名诗人雷抒雁1995年6月写道:“作者善于以生活的情景与自然的风光勾划诗的画面,写得很美。”,“写的新鲜而别致,显示了他对新生活细微的观察。”。《走动的土地》是诗人精心选编,精雕细琢诗集。打开诗集,会感到清新的文字,犹如春风拂面,读完这部厚重的诗集,感觉到名家对程晓逊诗歌的评价是中肯的。
一、 凝重的诗性溶合了变革时代的灵性美
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是诗人的使命与责任。程晓逊眼看着自己工作了尽三十年的咸阳陶瓷厂倒闭了,工人下岗了,正如著名诗人雷抒雁在在“哭啼的公蝉”中说程晓逊至今还“留守着工厂的废址,像一个孤独的守墓人”,不肯离去。诗人在《走向窑炉》写到:
http://s14/middle/521c0098ga1a750a0b89d&690&690走向窑炉
心暖暖的若有阳光触摸的
感觉
一些花瓣一些草菌飘向天空
落向脚前
你看到有朝霞的霓虹列成长队
等你迎你送你
风般快利地
走向窑炉
走向太阳的
产房
经过了窑炉的冶炼,刚进入天命之年的诗人的确与企业共存亡了。诗人不愿意离开曾经为他孕育诗情,养育他诗性,激发他灵性的故土,决心用自己的真诚,替工友们守护这片废址。用诗人的话说:“也就是为了那些曾经关心自己,帮助过自己,一起打拼过的工友们碗里有点饭吃。”。在《怀念出炉的日子里》,诗人真诚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缄默久了
其实
窑炉未必完全明白
当一个人终生迷误在
陶瓷这一片热土
并且毫无悔倦地走向孤独
这生命更高处的风景
与我们
生活与热爱的世界
究竟意味着什么!
想起出窑的日子
手边的任何一件瓷器
瞬时
都变得庄重起来
在《走动的土地》有十一首关于工厂,有关工作场景的描述,诗人热爱企业,热爱工友,关注民生的情怀使人感动。如果不是亲身工作在现场,没有与工友兄弟共患难的大爱之心,靠走马观花式的现场参观,很难写出这种大气的佳作。我认识许多陶瓷厂的下岗工人,大部分都实现了二次就业,与他们谈起程晓逊,都说“程晓逊当过兵,打过仗,负过伤,凭他的能力,早几年换个工作单位,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可他就是傻,每月800元的工资,固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无怨无悔,”。正是这份执着,在窑炉里经过无数次熔炼的变革,程晓逊完成了在继承传统诗歌的基础上,融进了现代文化的精髓。
二.雄浑的诗性融于生活的灵性美
德国戏剧家,戏剧理论家莱辛在《拉奥孔》中说过:“画一直用无声的诗,而诗则是有声的画。”阅读《走动的土地》,你就会随着精美的语句,坐进一幅徐徐展开,风光秀丽的生活画面。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在真诚的祈祷中,用诗性用灵性共舞,写出含有深远意境的雄浑的画面。诗人在《在祖母坟前》写道:
http://s14/middle/521c0098ga1a750a0b89d&690&690
童年又童年
你亲切的笑语
是一面永远晴净的
天空
一直让我无忧无虑地
走着
走着
就是那年
你潮湿的眺望里
我头也不回的走向
那片
红得灿烂的秋风
对于程晓逊而言,诗不是文学的形态,而是自己热爱生活,净化心灵的一种方式。诗人在《听妈妈讲故事》)写到:
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
心啊|
就疯长着
这些金色童话
一阵晚风
吹来
月亮在莲花似的
云朵里穿行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写诗之外的人格塑造以及心灵磨砺,其实比写诗本身更有价值。而写诗的技巧或者经验,对于一首富有灵性的诗歌来说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程晓逊,笔名程城、凌晨,陕西省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当过兵,1979年在对越自卫战争负伤,复员后分配到咸阳陶瓷厂至今,生与死的考验,使他更加珍惜生命,工作后,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写作诗歌,在1988年《童年寻找回来的箴言》在《人民建材报》(后改为中国建材报)发表后,先后在“工人日报”、“农民日报”、“
喜剧世界”、“延河杂志”等看完上发表诗作进百首。
在这片深厚文化底蕴的黄土地熏陶下,完成了诗性与灵性的舞蹈,写出了一曲从咸阳古渡码头飘来的船歌,文字的简练清新,史韵的悠久凝重,都让人感觉到诗人对传统和现代诗歌的绝唱。诗人在《古渡》)写到:
以岸柳为桨
入我心梦
你是我古船上与铁锚一同
跌失的那团月影
长亭复长亭
无情似有情
你的流程幽深漫长
帝王的魂魄
征夫的歌泪
商贾的忧恨
无限的生生死死离离分分
清是渭河
浊是渭河
空出一片宁静
年年岁岁
读程晓逊《走动的土地》,我学会了沉默中思考,在思考中追寻。收入诗集的诗作,有些诗思古或咏今,有些诗感叹或无奈,但都赋予了一个寄托心灵的载体,精读后方可悟透的凝重与雄浑,从而认识到一个现实中的思索者,一位勇于探索的诗人。
http://s1/middle/521c0098ga1a7517fa1a0&690&690
程晓逊{左}与雷抒雁(右)合影
雷抒雁,当代诗人,作家。1942年农历七月七日,公历八月十八日生于陕西。196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曾任《诗刊》社副主编;1995年调鲁迅文学院任常务副院长;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特殊贡献津贴享受者。获得过各种文学创作奖,并有多种文字翻译诗作发表于国外。
http://s2/middle/521c0098ga1a751c7be01&690&690
程晓逊{左}与张同吾(右)合影
张同吾,河北乐亭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6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中篇小说集《爱,不是选择》,诗集《中秋月》,专著《小说艺术鉴赏》、《诗的审美与技巧》、《诗潮思考录》等。
http://s12/mw690/521c0098gd694a8c27f3b&690
http://s14/mw690/521c0098gd694a8d6dc8d&690
更多的照片请点击这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