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渭河穿城而过,人文积淀深厚,景物名胜众多。明弘治六年(1493年)咸阳知县赵琏君与邑进士将咸阳名胜概括总结为咸阳八景,即渭阳古渡、细柳清风、毕原荒冢、沣水碧波、鱼台晚钓、马跑泉矶、杜邮春草、龙岩翠柏。俟后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咸阳知县李采繁君亦各有赞词。
鱼台晚钓

一蓑烟雨渭滨秋,
红蓼白萍景物悠。
何处钟声风卷浪,
谁家渔笛夜停舟;
忘机鸥鹭随时伴,
有用丝纶任意投。
却忆当年熊入梦,
钓台千古尚堪游。
赞曰:水平绿绿,岸草青青,鸥鹭无心,天水一色。一蓑烟雨,两鬓风霜。野寺钟声,江村渔火。一时把钓,千古垂芳。诗家情趣,正在于此,是为一景。
鱼台,姜子牙钓鱼的地方。
晚钓,即姜子牙月夜泛舟于此且垂钓的意思。
在今咸阳市秦都区钓台镇钓鱼台村西侧,清光绪年间陕西巡抚曾经立了一块高约2米多,宽约0.6米的石碑。碑上刻着“太公垂钓处”
几个楷书大字。

2009年6月13日下午,我们一家人在渭河三号桥南岸下车,步行向西穿过钓鱼台村,在村学校的后面,就是当年太公垂钓处。在现渭河南岸外30米处。太公庙朝西,前面是一片荒滩。说明以前渭水在这里是从南向北流向。张鸿杰老先生多次实地考察后发现,渭河在这里有大片美丽的湿地,如图所示。湿地可以蓄积洪水,调节气候,可作为巨大的暴风雨缓冲器,还是一个有毒物质的降解容器。美丽的湿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家园。经过湿地的净化,过滤,使河水变清。成为一个风景秀丽,环境幽雅的风水宝地。

上世纪70年代为了造田,将渭河控制在固定的河道里,湿地变为良田,河床改道后,太公垂钓处孤零零处在南岸之外。更有甚者,在上世纪公社化之日石碑被人砸碎,撇到渭河边无人问津了。村民自觉将仅保留下的五块残碑现保留在太公庙内。

1961年,有个日本代表团要参观太公垂钓处,村里的一位教师根据记忆,书写“太公垂钓处”几个楷书大字,人们又立了一块和过去大小差不多的青石碑子。原来的碑子是青石的,所幸的是,碑文的字体与原碑十分接近。在文革中又被人推到,村民们为了保护文物自觉捐资重修太公庙,又用水泥把石碑加固起来。

太公垂钓处是历史文化亮点,虽然由于时代变迁,地理变化,但仍在浩瀚的典籍中闪闪发光,被人们永久地记忆着;其现状应引起世人的关注,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咸阳太公垂钓处会重现天日。

1927年,不知何人拍摄的咸阳姜太公钓鱼处,虽然充满苍凉,使人感到历史的厚重。
遇见:2009-07-04 15:14:15
无知与野蛮毁掉多少古文明,古都咸阳古在哪里?任其荒废消亡,是政府主管地失职行为,更是愧对子孙万代。
周光玉:2009-07-04 15:59:36
原来是渭河太公垂钓处受到冷落,难怪我几经咸阳无人推介太公庙。
感谢朋友!
秦都咸阳赵令武:2009-07-05 09:58:41
感谢张老师 我从小在咸阳太公垂钓处长大 见证了它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只是它的命运堪忧 随着城市的膨胀 面临着拆迁 它也许永远从这个地球上消失
秦都咸阳赵令武:
2009-07-05 10:02:19
张老师 现在的碑子也是青石的 因为以前被人推倒 断了几截 所以用水泥和砖加固了
独语欧洲:2009-07-03 14:27:43
又见博主精细地给我们带来国之瑰宝的沧桑变化,姜太公,晚钓,钓鱼台......。
可惜那青石碑多好的见证?可惜的是渭河改道。不过,凡是华夏儿女都不会不知道这里发生的一切,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姜太公。
层然:2009-07-03
15:14:53
眼看太公钓鱼处,已没了原先的景致,非常可惜。
咸阳八景是否能重见天日,期待着。
问候老友!周末愉快!
羊战虎:2009-07-03 19:33:47
时光流逝,物是人非,咸阳八景,荡然无存。今能恢复其二三,咸阳就成游览胜地。
李幽兰:2009-07-03 19:48:08
修整得太新,看不出历史的漫长。
西方的遗迹也修整,但看上去很古老,与历史相苻!
yukailin:2009-07-05 08:33:07
那场运动,毁掉了多少珍贵文物历史典籍呀.在文明的年代里,竟然发生过一场不文明的浩劫.但愿从此以后,再不会有类似的事件发生.
草根老周:2009-07-09 08:52:53
读博文得知,渭水改道致使古城桑田巨变,许多好东西都流失了,所以要加大对咸阳古文化的抢救,别让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在我们手中消失了……
王坚
2011-08-30 11:14:48
鱼台晚钓在咸阳 太公辅助文武王
百家宗师世人赞 政治军事韬略强
逸品
2011-09-01
21:43:18
一蓑烟雨渭滨秋, 红蓼白萍景物悠。却忆当年熊入梦,钓台千古尚堪游。
书法家之家
2012-02-15 17:47:42
关中腹地咸阳城,文化积淀厚且重。行走烟雨垂钓处,不觉两鬓满风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