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腿坐放松法——根据
庞老师的讲课录像整理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314/20/images/smilies/default/victory.gif
今天还给大家讲
松腰。大家会问,松腰已经讲完了,都开始讲膜络了,怎么又讲松腰?因为去年(
2000年)放假之前,要了同学们练功笔记,大家写的心得体会我看了看。应该说大家通过练直腿松
腰啊,有不少收获,也有不少成绩,但是按照原来我们设计应该达到的目标,还差得很多。我自己
想了想,怎么能差这么多呢?我自己也在琢磨。同学们一坐能坐俩钟头,应该说这样坚持练很努力
了,为什么没有达到呢?看来这里边我教的时候还是不够细致。
尽管我们讲我们直腿松腰坐比以前古人讲的要细致多了,但是从整体来看,还是不够。原来我为什
么想这么长时间就往下安排几部功呢?这是我去年练功,反复体认体认,把这个练松腰法加进来,
可能这样就过去了,就忽略了同学们好多人是新练功,刚刚练功。你庞老师已经练了几十年功了。
所以我这里体会到的情况和想到的情况,和同学们来练,是不一样的。同学们心里会想:那怎么办
?有点不知所措了。
其实呢,我想了想,我们现在要求的练功,不是一般的练功,是从内在的来锻炼的,尽管我们说练
松腰法是为了(练)太极拳的基本功,也是练功的根本内容,其实我们这样来练松腰,是在更深层
次上来练的。太极拳从开始练,到最后练,它都很注重这个腰,除非是太极拳超出了这个武道,到
了仙道之后,它才不讲这个腰的问题。所以这种情况之下呢,它有个很关键的问题。为了使大家练
松腰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我翻了太极拳有关的著述、论述、歌诀,在这里边,讲的都不够。另外我
就看形意拳,我以前练过形意拳,很多人都认为形意拳练的刚劲,打人的,练武术比较多。可形意
拳它反而讲,练形意拳是变换气质,过去练功的,练内家功的,变换气质是变换什么?叫做是“超
凡入圣达真”。这是练道家功、佛家功、儒家功,基本上都是一致的。“超凡入圣达真”的过程,
就是变换气质的过程,以前说“超凡入圣达真”主要是从修养上讲的,可是从
气功和武术上来讲呢
,这个修养就不简单的光是
意识问题了,它要变换这个气,得把人这个气的质量、质度变一变,把
这个俗人的气得超出去,得到了圣人的气,真人的气,是这么个问题。很多的形意拳老前辈,在他
们讲形意拳的时候,都讲这一点,练形意拳关键是变换气质,把气质变一变。
形意拳那么刚,现在一般练练形意拳的人都讲,形意拳武功上用攻防是很厉害的。而太极拳很柔,
这样太极拳和形意拳似乎是有点不相干,但是从上上辈子(三、四辈子以前)的老前辈,他们研究
,太极、形意、八卦都是属于内家拳,太极拳一柔、形意拳一刚、八卦刚柔相济,而惟独八卦里边
讲这个变换气质少一些,太极拳也讲变换气质,形意拳讲得最多,我就从形意拳和太极拳两个意思
上来阐述我们练的这个功夫。我们练的松腰,既是武功又是内功,也是气功,而且是过去练功的根
本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必须要把它更详细地阐述。练形意拳呢,形意拳老前辈都讲,形意拳
是三种练法、三层功夫,明劲、暗劲、化劲,这三个功夫里面呢,关键是搞这个腰。但是一开始,
慢慢需要把这个气变过来,怎么变这个气?没有讲,也没有讲清楚,但是它把这个练功的过程……
郭云深先生云:“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
三层道理:
一、练精化气。二练气化神。三、练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
三步功夫:
一、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壮似泰山。
二、易筋:练之已腾其膜,以长其筋,俗语:“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三、洗髓:练之以清虚起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
如羽。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三种练法:
一、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运转要和顺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
: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二、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
三、化劲:练之周身四肢运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
仍如前二者不可改移。虽然周身运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经云:三回
九转是一式,亦即此意义也。
一节:明劲
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
之气不合,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处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
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天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
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
面目。后岳武穆王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将三经又制成拳术,发明此经
道理之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与古之五禽、八段练法有体而无用者不同矣。因拳
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无声无臭,虚空灵通之全体。
所以,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
所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也。因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阴阳变化,皆有
更易,人之一身,既与天地之理相合,身体虚弱,刚戾之气,岂不能易乎?即更易之道,弱者易之
强,柔者易之刚,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经者,皆是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
明劲,练精化气之道也。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模
锻炼,练至六阳纯全,刚健之至,既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尽,
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亦毕矣。
二节:暗劲 暗劲者,拳中之柔劲也(柔劲与软不同,软中无力,柔非无力也)。即练气化神易筋
之道也。先练明劲而后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劲停手,即小周天之沐
浴也。暗劲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神即意也)
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内有缩力)。其意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
,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绵。又如两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
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鼍形之两手,或是练连环拳之包
裹。拳经云:“裹着,如包裹之不露。”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
似推动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跟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
,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拳经云:“脚打踩意不落空
”,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足蹬”,是后足。马有疾蹄之功,皆是言两足之意也。两足进退,明劲
暗劲,两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劲有声,暗劲则无声耳。
三节:化劲 化劲者,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
处,暗劲之终也。丹经云:“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也。所以
再加上功夫,用练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无臭,谓之脱丹矣,拳经谓之“拳无
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谓之化劲。连神还虚,洗髓之工毕矣。化劲者,与练划劲不同
,名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化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之短劲。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
,手仍回在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化劲。练化劲者,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耳。拳
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是此意也。三会者,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也,化至虚
无而还于纯阳。是此理也。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
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
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耳。呼吸似有似无,与丹道功夫,阳生之足采取归炉,封
固停息沐浴之时,呼吸相同。因此似有似无,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庄子云:“真人之呼吸
以踵”,即是此意,非闭气也。用功练去,不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
俱妙,与道合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也。以后练虚合道,能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
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无可无不可也。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动心者,修
道也。所以形意拳术,与丹道合一者也。
——《拳意述真·郭云深先生论形意》孙禄堂
郭先生諱峪生,字雲深,直隸深縣馬莊人,幼年好習拳術,習之數年,無所得。後遇李能然先生,
談及形意拳術,形式極簡單,而道則深奧,先生甚愛慕之。能然先生視先生有真誠之心,遂收為門
下,口傳手授。先生得傳之後,心思會悟,身體力行,朝夕習練數十年。能然先生傳授手法,二人
對手之時,倏忽之間,身已跌出二丈餘,並不覺有所痛苦,只覺輕輕一划,遂飄然而去。先生既
受
能然先生所教拳術三層之道理,以至於體用規矩法術之奧妙,並劍術刀槍之精巧,無所不至
其極。常遊各省,與南北二派同道之人交接甚廣,閱歷頗多。亦嘗戲試其技,令有力壯者五人,各
持木棍,以五棍之一端,頂於先生腹,五人將足立穩,將力使足,先生一鼓腹,而五壯年人,一齊
騰身而起,跌坐於丈餘之。又練虎形拳,身體一躍,至三丈外。先生所練之道理,腹極實,而心極
虛,形式神氣沉重如泰山,而身體動作輕靈如飛鳥。所以先生遇有不測之事,只要耳聽目見無論何
物,來的如
何勇猛速快,隨時身體皆能避之。先生熟讀兵書,復善奇門,著有《解說形意拳經》,詳細明暢,
賜予收藏,後竟被人竊去,不知今藏何所,未能付梓流傳,致先生啟逮後學之心,湮沒不彰,惜哉
。先生懷抱絕技奇才,未遇其時,僅於北數省教授多人,後隱於鄉閭,至七十餘歲而終。
——《拳意述真·形意拳家小傳》孙禄堂
有一个形意拳前辈,他叫耿诚信,他里边有这样一段话,我给大家念念,大家听了以后别灰心丧气
,我们先打个预防针。“耿诚信先生云,耿诚信先生说,幼年习练拳术之时,肝火太盛,血气甚旺
,往往于人无故不相和,视同道如仇敌,自己常常自烦自恼,此身为拙劲所拘,不知自己有多大力
量。有友人介绍深州刘奇兰先生,拜他当老师,先生说:此形意拳是变化气质之道,是还复于初,
非是求后天血气之力也。自练初步明劲的功夫,四五年之时,自觉周身的气质、腹内的性情与前大
不相同,回思以前的所做之事,对于人所发的言语,时时心中觉得惭愧。自此之后,又学了暗劲,
(第二步功了,明劲练完了,练暗劲。明劲看得很明显,叫明劲,)又五、六年,身中内外的情况
与练明劲又不同,每见同道之人,无不相合(看到同道,都相合,以前看到同道,视同道如仇敌)
。遇有技术上在我以上者,也无不称扬之(比自己好的人,就说人好,就称颂人家)。此时自己心
中的技术,还有一点吝啬之心(自己有了成果,还不愿意教人。不肯轻易示人)。嗣后迁于化劲(
开始练化劲),习之又至五、六年功夫,由身体内外刚柔相合之劲,而渐化至于无此(没有刚劲了
),至此才觉得腹内空空洞洞、混混沦沦、无形无相,而渐化至于无此,无形无相,无我无他之境
矣(到了化境了)。至此方没有了彼此之分,门户之见,遇有同道者也无所不爱,或有练习未及于
道者(练的不够的),也无不怜悯而欲教之(看见不如自己的,主动去教他们)。偶遇同道之人相
比较者,也并无先存一个打人之心,所用所发,皆是道理,亦无入而不自得矣。此时方知形意拳的
这个“中”是个中和的道理,所以能变化人的气质而入于道者也。
幼年练习拳术之时,肝火太盛,血气甚旺,往往与人无故不相和,视同道如仇敌,自己常常自烦自
恼,此身为拙劲所拘,不知自己有多大力量。有友人介绍深州刘奇兰先生,拜伊为门下,先生云:
此形意拳,是变化气质之道,复还于初,非是求后天血气之力也。自练初步明劲之功夫,四五年之
时,自觉周身之气质,腹内之性情,与前大不相同,回思昔年所作之事,对于人所发之性情言语,
时时心中甚觉愧悔。自此而后,习练暗劲,又五六年,身中内外之景况,与练明劲之时,又不同矣
。每见同道之人,无不相合。遇有技术在我以上者,亦无不称扬之,此时自己心中之技术,还有一
点吝啬之心,不肯轻示于人。嗣又迁于化劲,习之又至五六年功夫,由身体内外刚柔相合之劲而渐
化至于无此,至此方觉腹内空空洞洞、浑浑沦沦,无形无象,无我无他之境矣。自此方无有彼此之
分,门户之见,遇有同道者,无所不爱。或有练习未及于道者,无不怜悯而欲教之。偶遇同道之人
相比较者,并无先存一个打人之心在内,所用所发皆是道理,亦无入而不自得矣。此时,方知形意
拳是个中和之道理,所以能变化人之气质,而入于道也。
——《拳意述真·耿诚信论形意拳》孙禄堂
劉先生,字奇蘭,直隸深縣人。喜拳術,拜李能然先生為師,學習形意拳術。先生隱居田廬,教授
門徒,聯絡各派,無門戶之見,有初見先生,數言即拜服為弟子者。先生至七十餘歲而終。弟子中
,以李存義、耿誠信、周明泰三先生,藝術為最。其子殿臣,著《形意拳抉微》,發明先生之道。
耿先生,名繼善,字誠信,直隸深縣人。喜拳術,拜劉奇蘭先生為師,學習形意拳,隱居田間,以
道為樂。傳授門徒多人,七十餘歲,身體輕靈,健壯仍如當年。
——《拳意述真·形意拳家小傳》孙禄堂
看耿诚信,在过去老前辈直接指导之下,练了十五、六年,练了十五、六年明劲、暗劲、化劲,到
了那种程度,是什么情况呢?看起来呢,也还并不是真正入了道去了,还没达到真正到那个道的层
次上去。因为从这个形意拳拳经上来讲,他们对于什么叫做道成了。他们把这个道成了,我给你们
念上几句,形意拳他们的功练成了是什么情况呢?“混元一气吾道成(形意拳也是练混元气的),
道成莫外吾真形,真形内藏真精神,神藏气内丹道成。”按照道家来讲,神藏气内,气包神外,那
只是在结大丹的时候,还没有结大丹的时候,所以这一步功夫,形意拳达到道义练成了,他们已经
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了,仅仅是到了神藏气内,我们叫神入气中。神入气中,气包神外,到这个层
次上来。到了神入气中,气包神外是什么情况呢?那还仅仅是到了我们讲的练到了脏真混元气,练
到了脏真混元气,就是意元体和脏真混元气结合到了一起,他们那个成丹,按他们那个,形意拳老
前辈和太极拳老前辈他们讲的练的成了,练功夫成了,练得混混沌沌,那仅仅是把躯体混元气收归
丹田,意识结合到一起了,神气结合到一起了,这么个境界。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练拳,一
练十几年,才练到丹田气收归命门,意识和它结合到一起来,成为混混沌沌状态。
我们原来要求同学们这么坐,就是直接来练命门和丹田气,让意念和气结合到一起来。耿诚信(刘
奇兰是郭云深的徒弟)练了十五、六年,我们练了十五、六个月还少了好多倍。我也反复想了,现
在练形意拳的,全国练形意拳的,最有名的形意拳家,连耿诚信这个水平还没达到,那耿诚信和刘
奇兰比,和郭云深比,再跟他们师爷李洛能比,那又更差一块了。李洛能从山西学回来,这里有关
于李洛能的经历,在小传里边,有这么一段,我给大家念这些东西啊,一方面激起大家的兴趣来,
这也是好信息,念点先人的东西啊,跟我们练功实际没关系,但是都好信息,大家不要光听故事那
么听,从这里边开阔眼界,接受好信息。
李洛能这上边写拜山西戴龙邦(这本书的成书是民国初年,实际上查整个形意拳的历史,李洛能不
是拜的戴龙邦为师,是戴龙邦的后代戴二闾[戴龙帮之子戴文雄,字二闾]),李洛能“接受老师能
量传承”时37岁。“自授教之后,昼夜学习,二年之久,所学者仅五行拳之一形,”就是练那个劈
拳、半趟连环拳,所学不多,“而心中并不请益”,劈拳很简单,就这个练了2年,就这么个练法
,练了2年也没说老师再教我点吧?也没有问,自己很诚心去练,日不间断。这一年戴龙邦母亲八
十寿诞,李洛能也去拜寿去了,亲友拜寿之后,戴龙邦的门生都表演。戴龙邦的母亲也懂拳术,而
且形意拳的道理也很精通,就问李洛能,你这么连环拳怎么只练半趟啊?李洛能说我就学了这个。
当时戴龙邦的母亲就说,这个人,学2年,就学这么点东西,看来非常忠诚朴实,可以将这些道理
用心教给他。戴龙邦本是孝子,就把心得教给了李洛能。先生精研学习,至47岁,大成,学了十年
,学成了,形意拳的道理也无微不至,每与人将相较(比武),无不随心所欲,手到功成,当时名
望甚重,教导门生,有郭云深、刘奇兰等等,于是名声越来越大,道理越来越深。当地有个武进士
,力量很大,拳术也很好,跟李洛能先生也很熟,他对李洛能的拳术不服气,想比一比,又不好开
口,那天在一块坐着聊天,没想到武进士想和他比,也没有防备,武进士趁他没准备的时候在身后
把李洛能捉住,一伸手,李洛能也不知道,(农村的房子有顶棚,拿席子扎的,)未触身人即翻身
腾空双腿直立落地,武进士怀疑李洛能是邪术。李洛能就说,这个不是邪术,是拳术的上层神化之
功,有不见不闻之知觉,故神妙若此,不是你能知道的。以后人称“神拳”李洛能。
李先生諱飛羽,字能然,世稱老能先生,或曰洛能,洛農,老農,皆一音之轉也,直隸深縣人。經
商於山西太谷。喜拳術,聞縣境,有戴龍邦先生者,善形意拳,往訪焉,覿面一見,言談舉止,均
甚文雅,不似長武術者,心異之,辭去。他日倩人介紹,拜為門下,時先生年三十七歲也。自受教
後,晝夜練習,二年之久,所學者,僅五行拳之一行,即劈拳,並半蹚連環拳耳,雖所學無多,而
心中並不請益,誠心習練,日不間斷。是年龍邦先生之母八十壽誕,先生前往拜祝,所至之賓客,
非親友,即龍邦先生之門生,拜壽之後,會武術者,皆在壽堂練習,各盡其所學焉。惟先生只練拳
蹚半,龍邦先生之母,性喜拳術,凡形意拳之道理並形式,無所不曉,遂問先生,為何連環拳只練
半蹚?先生答曰:僅學此耳。當命龍邦先生曰,此人學有二年之久,所教者甚少,看來到是忠誠樸
實,可以將此道理,用心教授之。龍邦先生,本是孝子,又受老母面諭,乃盡其所得乎心者,而授
之先生。先生精心練習,至四十七歲,學乃大成,於形意拳之道理,無微不至矣,每與人相較,無
不隨心所欲,手到功成。當時名望甚著,北數省人皆知之。教授門生,郭雲深,劉奇蘭,白西園,
李太和,車毅齋,宋世榮諸先生等,於是先生名聲愈著,道理愈深。本境有某甲,武進士也,體力
逾常人,兼善拳術,與先生素相善,而於先生之武術,則竊有不服,每蓄意相較,輒以相善之故,
難於啟齒。一日會談一室,言笑一如平常,初不料某甲之蓄意相試,毫無防備之意,而某甲於先生
行動時,乘其不意,竊於身後即捉住先生,用力舉起,及一伸手,而身體已騰空斜上,頭顱觸入頂
棚之內,復行落下,兩足仍直立於地,未嘗傾跌。以邪術疑先生,先生告之曰,是非邪術也,蓋拳
術上乘神化之功,有不見不聞之知覺,故神妙若此,非汝之所知也。時人遂稱先生曰,神拳李能然
,年八十餘歲,端坐椅上,一笑而逝。
——《拳意述真·形意拳家小傳》孙禄堂
念这段文字,说明形意拳拳术的大家,当时的功夫层次就到这个层次上,人家学十年,能练到这个
情况。最近我见了一个练了一辈子形意拳的八十多岁的老人,和他聊了聊天,我说您练了一辈子,
都八十年了,不要象李洛能一下子到房顶上去。以后李洛能教的徒弟一般都是十多年,如郭云深,
为什么现在这些人练一辈子也出不来功夫呢?我想一定是练法上有问题。拳谱里都讲的清清楚楚:
第一步练明劲,就是要把周身的散乱之气收到丹田里来,书中名家谈形意拳的时候,都讲这些问题
。练明劲是练精化气之道,将人身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要中正,收回
来变成中正之气。一般练拳的,伸胳膊动腿,气都往外跑了,相背而行了,和这个拳术讲的不一样
了。伸胳膊动腿,气都往外跑啊,怎么能把气收回来?我想这一定是教拳有问题。
在形意拳的基础上,明劲、暗劲、化劲三步功夫,我们一推敲,明劲、暗劲、化劲古人没多讲,从
郭云深才开始讲的多些,在郭云深以前,没这么明确强调,郭云深老前辈他成就很高,不过他这么
一分啊,一讲这种练法,我想就可能把它搞偏了,以后从他这里,形意拳都讲明劲、暗劲、化劲。
练明劲将人身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变成中和之气这个讲法是对的,但是怎么练?只是用形意拳
九要,那还不行。
练精化气,道家讲,第一步功,结小丹练精化气。形意拳第一步明劲练精化气,怎么把气都化了?
道家里边练精化气有个吸、提、撮、闭的方法,好多道家练功的人吸、提、撮、闭的方法都知道,
就是练精化气化不了,好多人练功连个小丹都结不了,丹道功的小丹也结不了,什么道理?吸、提
、撮、闭解决不了。吸、提、撮、闭到底怎么练?道家没有。形意拳呢,明劲练精化气怎么练?也
没有,就是按形意拳九个要点去练,都过不去。实际上是理解上不对,道家练功,以为是精要跑的
时候才练,平时没练。吸、提、撮、闭得练,平时就得练,反复练、反复练、反复练、反复练。
我们去年练这个松腰法,其实这个松腰法本身就是个吸、提、撮、闭。一吸气,提肛门,提会阴,
往回收缩,舌抵上颚,手心脚心往回抓,这不是吸、提、撮、闭吗?因此呢,有的同学练了这个功
法,男同学,有遗精的,原来师资班这个问题讲了好多方法,比如用手点耳朵啊,念口诀啊,效果
不好,现在练了这个(松腰)不少同学解决了,但还不是完全解决。我们这个松腰法,他是吸、提
、撮、闭的练功的泛化,但是泛化得还不够。所以这几个月,教了你们之后,教了第二步功(松腰
第二步是练膜络法),教不教第三步功?到最后,我看再往下教等于白教。以前练形意拳都这么讲
,你千千万万不要想贪快,一步解决不了,继续来。形意拳有的老前辈也这么讲,练三体式,站三
体式要多站,不要求速效,如果你还未达到心中空虚,(等等形意拳的要求)不如此就不能开手、
练步。要一步步往下走。
所以我们练这三步功啊,松腰法,这一步功下不去,不要往下练。原来我们练的第二步功,练膜络
的开合,那得把气收到命门之后才能再出来,这都是躯体混元气,然后再练到脏真混元气去。我们
以前教的快了一些,同学们松腰的第一步练精化气还没有解决好,再往下学,功夫就“夹生”了,
所以我们现在就把第一步松腰法更加具体化,如果真正做到练精化气了,精都化成气了,那就不会
遗精了。没有教女同学把例假化没有了,应该把身体的精气变过来。所以过去讲,“阳关一闭,个
个长生”。练精化气,化好了,阳关就闭了,这一点上,寿命就能延长。
我们就把它具体化,这么具体化,松腰法第一开始就把形意拳的明劲借过来,用明劲练法,明劲练
法是什么?得使劲!松腰法直腿坐,就不象以前一下练2个钟头,也可能半个钟头,得集中精神,
怎么练呢?得使劲。一吸气,会阴、肛门往上提,使劲,脚心往回缩。但一开始,先不这么缩,要
分开,要一步步练。一开始,两个胯、胯关节,以至于大腿根,会阴,都往命门缩;两个肩、肩关
节、肩井,往命门上塌。下颏回收,闭着眼睛,也往命门那里看。一吸气,一块往回缩。这样用上
肌肉收缩,一开始会不习惯,一呼气,肩和胯松开。吸气缩,呼气开,反复这么练。然后,从膝关
节往胯上收,往命门上收;上肢从肘上往肩上收,往腰上收,这样一个一个往上收。第三步:从脚
心,从脚腕子、往胯骨上收,往命门收,上肢从手上往肘上收,往肩上收,往命门收。一呼气,慢
慢放开,自然放开。
这样练起来,就有了内容了,等到我们把这几个节都(练好了),一吸气,缩得很自然了,一呼气
,慢慢松开了。一开始练的时候,吸气缩、缩、缩,呼气自然呼起来。然后搞上十个吸气,吸气自
然吸,呼气一个关节一个关节放,这样就更加有节律了。这样练起来,第一,它有内容、有步骤、
有要求,这样精神就更容易集中。等手脚都能配合上了,这时再配合发音。要不然顾了发音顾不了
缩,顾了缩顾不了发音。这样就有了内容。这种练的方法,先用点力量,我们就能逐渐把周身的气
缩回命门,缩回丹田。这样练起来,有个过程,一点点来,一开始不习惯,要一点一点习惯起来。
虽然过去一坐坐俩个钟头,以后,希望大家不坐俩钟头,坐半个钟头。半个钟头你可以自己调节,
半个钟头以后,揉揉腹、加加气。直腿坐可以,坐椅子也可以,坐马扎也可以。将来脚上会使劲了
,一使劲吸气,一放松,坐在哪里都都可以。站着,马步庄也行,一般手心向外,一吸缩回来,一
呼,出去。三心并站庄的时候也可以,手心向内归丹田,顶心向下归丹田,脚心向上归丹田,一个
一个这么来。可以站庄半个钟头,坐椅子半个钟头,直腿坐半个钟头,你可以换一换,这样就有内
容了。
以前我们坐两个钟头,坐在那里,呼~呼~什么都没有了,硬耗了,精神不集中了,把好的机会就
丢了。现在我们有了内容,等我们能够做的熟练了,能一起脚心、手心能一起都到命门上去了,就
改成呼吸不是缩一下了,从脚心到膝盖到胯骨到命门,一缩,一个吸气来四下、五下、六下(一个
呼吸连续吸气)都行,每一下,一缩缩进来。一开始练的时候,光练吸气,呼气自然。以后,呼上
十几个后,吸气自然,呼气出、出、出、这样就把一个呼吸变成了几个动作,这样呼吸和动作就结
合到一起了,这就不知不觉地通过肌肉收缩,把它集中到一起了,
这么练法,既符合太极拳的要练腰,“命意源头在腰隙”,时时要注意腰间,同时又符合形意拳要
把周身之气来缩回丹田里边来。形意拳讲用顺逆之法缩回丹田。一打拳,往外打,它得回来。气怎
么能回来?他们没练过气功,怎么也想不通。大家忘了气的兼容性,空气里边有气,有这个真气,
我们形体也有气。如果胳膊是个空筒,胳膊一伸,那(外边的)气就进来了嘛。懂得这个道理了,
一伸拳,气“呼”就进入到身体里了。再加上意守丹田,它就灌进来了,加点意念,胳膊是空的,
丹田总往里边抽。
前辈的拳谱里边讲了,怎么做,没有。我们通过练功,一比划(拳式),对啊。所以我就讲,人家
教十年能出来高功夫,现在你们练一辈子出不来高功夫,什么道理呢?书中也讲了,叫做“俗自然
劲”。什么叫做“俗自然劲”?说练拳要自然,原来我没看拳谱的时候,我没注意还有个“俗自然
劲”。我们讲松静自然,不使劲,那个松静自然那也是“俗松静自然”,俗的自然劲,不使劲嘛,
不使劲,柔。柔软不用力气,变成俗自然劲了,用力气,变刚自然劲了。不用力是俗自然劲,用力
是刚自然劲,所以你用力也不对,不用力也不对,那怎么办?你就得脱开“俗自然劲”。什么是“
俗自然劲”?书上没有写,我看了看拳谱里边,惟独这本书里边写了,有的写,刻苦练啊,就是功
夫上不去,落到“俗自然劲”上去了。什么是“俗自然劲”?就是把拙力化了,太极拳讲,不要用
拙力,那怎么不用拙力呢?这也是这一段时间,我看书,一边比划。为了教大家,过去讲“学而后
知不足,教而后知困”,我在这个气更好的运用上,实际上也进步了。过去我们自己练的话,光练
气,我们练气为了治病;练拳的话得练劲儿,气和劲不等同,气怎么化成劲?有讲“元气元神相结
合”,“意念和气相结合,”那怎么结合?我们以前讲是纯意念相结合,形神庄是以形引气,捧气
贯顶法是以意引气,五元庄音声引气,这都是结合。象这个情况,我们说是过去的练文武的“体”
,没有练“用”,在武功上是变成劲,要用就变成劲。以前我们是为了治病的,是练这个“体”的
,我们是属于文的,不属于武的,所以这里边就没有注意变换这个“俗自然劲”的问题,因为我们
自己里边内气通通,气血流通,百病不生就够了。我们也不去打人去,不把这个气变成劲,就没有
多研究它,其实我们没研究它也是个缺欠,现在看来,“俗自然劲”是什么?我一比划,看看拳谱
有关的内容。太极拳、形意拳结合到一起,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太极拳里边讲了,练拳练什么,练的是:知觉运动。练形意拳要把这个气收回来,外面的气收到丹
田里边来,丹田气和先天气结合到一起,把那个拙劲化了,练精化气。有人说这么一结合怎么出东
西呢?所以太极拳也说,形意拳也说,练功夫都是练的人本来的功能,本来功能都有。人的气也有
,神也有,知觉运动也都有,谁没有知觉?都有知觉,谁不会运动?都会运动。但是你能不能很自
觉的、主动的来搞这个知觉运动?我们平时运动,外向性的运动,一干事去,注意到外面去了,里
边这个运动过程你不了解、不认识、不知道。
练太极拳特别强调练这个知觉运动,也叫觉知运动。“觉”比这个“知”还要早一点,“知”在感
觉里比“觉”又进了一步,这个运,比较小一点,一动,明显了。“觉”“知”是个接收信息的,
“运”“动”的发放信息的,一个是内收的信息,一个是外放的信息,对这两个信息过程,我们要
能很明确的感知到它,练的它很明确、很敏感。我觉得太极拳里边讲的最好的,就是这几句话,练
觉知运动,老拳谱里边讲的。觉知运动的话,本来人都有的,人人都有,练它,能主动掌握它,练
得更敏感,就是觉知运动。形意拳练的逆顺之气,把气收回来,变成中和之气,中和之气本来人也
有,以后慢慢变了,不中和了,要变得中和,自觉地变成中和之气。
现在我们练这个直腿坐,松腰,全身放松,把气往回集中。我们这一切的话,外三合,肩与胯合,
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合上,连起来了。我们坐着,将来一使劲,肩、胯,一动弹,气连上了,整
的。肘一动弹,和膝气相照应住,将来一伸腿,一伸胳膊,(躺着的状态,象个大叉子)体会肩与
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把这个气连一连,坐着的时候也可以。我们同学坐了好几个月了,坐
两个钟头没问题了,坐直了。把两个胳膊伸起来,一个一个缩,缩右手,往左腿上缩,左腿胯放开
。左胳膊和右下肢,右胳膊和左下肢,这么来回动弹,晃悠。也可以坐在椅子上体会,好动弹点。
这样多动弹点,慢慢,过去讲的,从整体练,练整体性,这就把这个内容更丰富了。以前我们总结
练智能功,从整体练,练整体性,从混元整体理论去讲,那是从理论上去讲的。现在呢,我们要从
形体上,锻炼上来实践它,把这个人练成个整体啊,会联系到一起的。
我们第一步,用肌肉这么做的时候,都有好多内容。等把这一步练过去之后,我们再练第二步,不
用劲的,先练用劲的。练用劲的就是养成这个习惯,昨天我不是说了,习惯势力是最顽固的势力嘛
,我们先养成这样的习惯,让这个气往丹田缩,往丹田回。因为我们平时活动啊,日常生活当中,
总是意念往外的,胳膊腿往外散,感觉器官往皮肤上散,眼睛、鼻子散,现在往回收。一练功了,
往回收,你要是不用劲呢,收一会儿,神就跑了,精神不集中,你要用力气,用力它就不容易跑了
。光是一个形体做对了,它气也往回走啊。过去练内家功叫收视返听,为什么不好练呢?好多和尚
道士练一辈子也收不回去呢?因为你一睁开眼睛,一干事就往外跑了。他不知道我们这个道理,形
体运动是往外发放的,你接收,本来是往里的,一睁眼,还的往外放。没有它那个肌肉,各种习惯
都是往外放的。现在我们把这个肌肉往里边缩,改变习惯,把这个气往里缩,进去,带回来,拿这
个肌肉。练一段这个之后啊,将来你再那里做静功,它就好做了,因为它是用肌肉逼着那个气往回
跑,往丹田里边收,不往外散了,这样神就不容易散了,“神返身中气自回”。古人练内功啊,这
个神,我们是往外放,返回来,返到哪里?返到身体当中来。神返到身体当中来,气自然就回来了
。
我们练这个直腿坐的话,往腰、命门那里一集中的话,这本身也符合练气功的“神返身中气自回”
的要求。所以直腿坐,从练武功到练气功,应该说它都是非常好的。这次我们智能气功一停办啊,
倒使我们智能气功又出来个收获,练功的内容更加全面了。我就讲啊,我们碰到困难的时候,别悲
观,别消极,别懊丧,还继续往前走,一定会有新发现。这就是“天道酬勤”,老天就会报酬你。
所以我们智能功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这么多年了吧,那天在职工会上就讲,在气功疗养院里,我
年满花甲,六十岁了,一辈子尽是逆境,碰上一个困难,往前走一走,就有新的发现,这一次又有
个新的发现,过去懂得这些道理,但没好好的练,因为给同学们讲这些道理嘛,尽量得讲清。去年
讲,这次再讲,就更进了一步。当然这是也是在学术上再完善,这是不是就非常完善了?这还不是
,这第一步功(坐式松腰)比以前练内功,练武术,都变了个样子。我们同学们有了这个基础,将
来没基础时间长些,我们练的时间短点,我们刚才讲了,一定不要单纯搞成直腿坐了。有同学说,
我现在都坐烦了,坐困了,坐睡着了,将来练的话,基本上,半个钟头,老师们可以看着点儿,弄
个小钟,半个钟头,“铛”。这样一搞,新鲜点,换个样子,坐半个钟头,一敲,你坐得好也换,
别练得心烦意乱你再改。非常好,还想再练的时候,我收了功,我练别的,下次再练。短点,半个
钟头,精神集中,后面的一个半钟头你也不会睡觉了。换个样子,拿个椅子来坐着,或者躺着练揉
腹,半个钟头就睡不着了,时间长就睡着了,实在不行20分钟,时间短点就换。半个钟头就换,坐
马扎直腿曲腿都可以;三心并站庄也可以,手不扣在肚脐了,伸出去向外。自己换个样也行,一腿
前一腿后。怎么省劲都可以,你主要能解决往回缩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