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进了一次电台"直播间"

标签:
情感图片文化娱乐时尚 |
分类: 散文 |
-*
难忘进了一次电台"直播间"
-*
多年前,电视没有这么红火,网络还没有兴起。人们大多都是通过广播电台收听新闻,欣赏戏曲。当时的广播电台的收听率,那真是很高。不管是青年老年,手中都有一个袖珍收音机,随时可听电台节目。
-*
当时,正是我写作的高峰期,不但给省市报刊写稿,也给省市人民广播电台写稿。什么体裁都写,诗歌、小说、散文也写新闻稿。每日在报刊与电台用稿二三件,说实的稿酬还真没少得。我在学校作管理工作,有空就打腹稿,想起好诗句,好题目就马上记下来。一到周日,我就宅在家中,推去一切应酬,关在小屋里专心写作,一直到夜里,总要完成十几份稿件,周一要寄出。
-*
写作长了,经常去用稿单位,与主编,编辑都很熟。记得引我走上文学道路的哈尔滨日报文艺部高级编辑聂振邦老师,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他发的我第一首诗。激起我创作欲望,后来一发不可收。还有<北方文学>编辑苗欣,省作协李冰牧,巴彦布,钱英球等作家,诗人帮助过我。我现在对他们心存感激!
-*
我写的农村体裁的诗歌,都投给了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个栏目"乡村文艺",于是也认识了主编国建,张晔,编辑韩小寒,播音员王姗。我经常去台里与他们讨论稿件。我的诗和散文小说,都是由国建和王姗播出,他(她)们都是国家一级播音员。当时的节目是直播,所以对播音员要求很高。
-*
有一次我写了组诗送到编辑组,国建等人看了说不错,马上编辑晚上7:30时直播,并要我进直播间自己朗读。我从来没进过那地方,很紧张。他们鼓励我说:放开,大胆,一定没问题,我只好答应了。到了播出时间,我与国建,王姗进了直播间,戴上耳机。直播间面积不大,一个硕大工作台上,竞是按钮开关,话筒用长杆悬起来。导播一个手势节目正式播出。轮到我时,国建向我点头,我开始朗诵诗文,好在没结巴也没读错字,但语速快了些。后来听重播时,感觉自已与播音员比起来,是天壤之别,真觉得脸红!事情过去好久,回想起来,真是感谢国建等这些哥们,是他们在我文学道路上,真挚的帮了我,怎能让我忘怀。
。-
国建转行了,如今在浙江大学播音主持专业当教授,其他人有的退休了。只剩下一个王珊,不久前我遇见她又说起广播电台。她说,"如今电台已经无法与过去相比,收听率极低,有些节目没有稿源,不得不停播,每天一些服务性节目(变相广告),医药广告充斥,真是没办法,也只有些老年听众,青少年甚至不知道还有广播电台一说。有的文学节目没人供稿,只好去网络上找,又怕侵犯知识产权,日子不好过啊!"听了王姗一番话,我心头也涌起一股凄凉,是啊电台的辉煌不在了!可不吗,我也有十几年没听广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