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ic1.nipic.com/2008-12-25/200812259352737_2.jpg
乡村丧偶老人再婚的“五难”
文/许柏祥
农村有句俗语是“青年夫妻,老来伴”。人进入老年时期,身体机能老化,体弱多病,情感脆弱。如果这时失去配偶,那就是:“倾刻塌下半边天,顿足捶胸泪已干。难以置信成孤雁,余下时光最艰难”
如果儿女们孝顺,老人们的晚年还会好过些。农村的(尤其是偏僻乡村)老人,对晚年生活无啥奢求,只要吃饱穿暖,儿女不嫌弃,就心满意足了。若是摊上不肖之子(这样逆子,在农村确实比例不小),尤其是不孝的儿媳,对公婆的苛刻,可苦了老年人,尤其是丧偶的老人。
乡村丧偶的老人,有心再寻配偶,却是阻力重重,困难巨大。简单总结有"五难":
http://www.cnsphoto.com.cn/CNSPhotoUse/PicLib/MidPic/06p/PhotoL/061017/061017083c_2.jpg
一难是:寡居的老年妇女,想找个老伴,真是难上加难。别看儿子,媳妇不拿老人当人看(甚至根本不赡养,老人单过),可要"走道"(北方是再婚的意思),那是万万不行的。原因是,虽不养老,孙子得奶奶带;如果母亲再婚,村里人会笑语,风言风语听不起,所以寡妇找老伴在乡村真是,墙上挂门帘----没门儿。有的老妇,硬嫁了,儿子从此不认娘,老死不相往来。
二难是:独居的老年男人,如果比较富裕,有房有物有存款,想办个老伴,找个精神寄托,用北方话说,那可费老劲了!原因还不是那两钱闹的。儿女们怕家产得不到,是纷纷反对,有的甚至大打出手,阻止父亲再婚。就是真的再婚了,也要先把家产分了,要想找老伴,抗不住儿女们闹腾!某乡,有一老汉养渔发家,才50多岁丧偶,想再娶。可是两个儿子说啥不同意,最后老汉,只好拿出三分之二家产分给儿子,这才继娶成功。但儿子还不知足,当别人说他爹,老不正经,缺了女人睡不着觉,肥水流入外人田!
http://0452fujian.host.0452e.net/Day_071230/6_55222_355ef6529b3ccac.jpg
三难是:再婚后的老人,就怕有病。再婚后一般都是与儿女分居,如果身体健康,种点责任田,养些猪鸡,还能维持生活。如果有个小病小灾,现在农村有新合作医疗,治病问题还可以解决。一旦得上重症,大部分自巳负责的医疗费是无力承担。去找儿女们来解决,孝顺的自然尽力。大多儿女对老人再婚持反对意见,有病想叫他(她)们负担药比登天都难。某镇有对姓李的再婚夫妇,丈夫得了严重心血管疾病,手术作心血管支架,需三万多元医疔费。找双方儿女解决,没有一个肯出钱的。老汉只好找来亲属协调讲情,才免强解决一部分。另外的还得自筹,弄的父子反目,如似仇敌。俗花说:“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再婚老人就怕得重病,一旦得病,无线治疗,只有等死。
http://0452fujian.host.0452e.net/Day_071230/6_55222_b2152603709405b.jpg
四难是:再婚夫妇的赡养费难以解决。当新的家庭组成后,有劳动能力时,生活还可以维持。一旦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费用成了大问题。双方儿女都有赡养老人的义务,但是互相攀比,一个不拿钱,其他的谁也不肯出。某村张姓再婚老人,双方共有五个子女,原定每人每年,为老人出500元钱赡养费。几年过去了,一毛钱也没人送来。一气只下,诉诸法院,判定其儿女每年每人出1000元赡养费,由村委会监督执行。总算解决了生活费用问题。
五难是:社会舆论压力大。农村老人再婚,不像城市那样被理解。由于旧观念意识作祟,对于农村老人再婚,反对的,要比支持的多得多。老女人再婚,被人说成“不正经”,“老骚货”云云;老男人找老伴,被说成“没正事”,“不替儿子着想”等等说词。总而言之一句话,好像农村老人再婚是个丑事似的,有多少想再婚的老人,再舆论下,望而却步,而遗憾终生。
http://0452fujian.host.0452e.net/Day_071230/6_55222_591ebb0cabd6c73.jpg
农村老人丧偶后,再婚难,是农村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这与农村传统的腐朽观念有关,也与某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不到位有关。关心丧偶老人的再婚问题,是农村社区的责任。在文明发展与进步的今天,农村老人的情感也要引起关注,使劳碌一生的老人们,在晚年过上美满幸福生活!
http://pic.nipic.com/2008-08-11/2008811163850445_2.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