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博
(2011-04-03 15:22:34)
标签:
陈文博中国北师大珠海分校北京师范大学宝贵精神财富杂谈 |
陈文博,1940年7月生,山东省莒县人。1964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学生辅导员、系团总支书记、系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校人事处师资科长、副处长等职。1985年调国家教委干部局人事司,历任副处长、处长、副局长、副司长、司长、党组成员、专职委员。1998年4月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2000年2月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副部级)。2005年6月卸任。
2007年3月,我们走进陈文博的办公室,里面干净而整洁,桌角是厚厚的一叠报纸和书籍,而他,年过六旬仍然精神矍铄。案头摆放着整齐有序的书籍和文件,让人感到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他的目光炯炯有神,流露出智慧思想的光芒。关于教育的话题,他侃侃而谈,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陈文博,山东省莒县人。他从青岛二中毕业后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后就扎身于教育界,到现在已有四十余年。他说,山东是孔子的故乡,尊师重教之风浓厚,自己儿时的梦想就是能够做一名教师,从事教育。多年来,他一直都在从事着自己理想的事业,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乐此不疲。 “教苑沃土香,老牛耕耘忙” ,陈文博说过,这几年社会上对教育的指责太多了,对教育的要求太高了,作为教育界委员我们担负的重任高过以往。他说,应当看到,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要求子女受高等教育培养的愿望日益强烈,扩招是适合国情的路子,对提高国民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发达国家如亚洲的日本、韩国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程度都在80-90%了,我们22%还相差甚远。现在出现的问题当然有学校自身的问题,但也不可忽视的是条件没有跟上,国家的责任还没尽到,如对教育经费投入的目标,1993年在中央文件中就提出到2000年达到GDP的4%,但时至今日也仅达到3.3%。就业和扩招不是必然的因果联系,整顿学术界的不正之风,加强学风教风建设,努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才是让人们对教育摆正态度的关键。实际上,教育是社会系统,有些问题主要是学校教育的责任,而有的问题的解决,学校也无能为力。 陈文博说,学校是培养人德才全面发展,有谋生本领的地方,在学校教育中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心。但是现在学校的环境往往抵不住社会外界因素的影响。现在的状况已经好了很多,在集中整顿学校周边环境之前这个问题更加突出。譬如因为学生上网而发生的种种不良案件屡见不鲜,在这个问题上学校有责任,国家有责任,同时社会也有更大的责任。“母校恩情长,学子怎敢忘” 陈文博说,在这个社会上任何事业都不能轻易喊“万岁”,但教育事业可以喊“万岁”。因为这是一个造福于子孙后代的事业,是人类社会传承文明进步与发展的事业。十届政协会议给人民带来了福音,特别是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提出了更大的期望和要求,所以教育工作者也更应该在这条战线上敬业进取、坚定不移、踏踏实实的工作。 陈文博还饶有兴趣的讲述了在十届一次全国政协会议上的一个提案。时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的他深知中国教育传承发展的历史以及中外教育比较对推动当今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而作为以教育学科见长的百年师大不仅拥有丰富的教育史料,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所以他提案建议建设中国教育博物馆,并作为国家立项。他说,在北师大,有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常年积压在图书馆和仓库之中,不为人们所见。例如著名的书法家、文物鉴定专家启功先生的大量珍贵的书法和绘画;民俗学专家钟敬文先生遗留的民俗历史文物;生命科学学院大量的珍贵生物标本;北师大老校长陈垣先生及历史系的专家学者们百年收藏积累的历史文物;古地质学家周廷儒先生及师大原地理系留下的大量矿物标本;北师大百年悠久的历史以及积累保留的丰富的教育史料等等。都可成为中国教育博物馆的资源。虽然该提案得到很多委员签名支持,并获得教育部的肯定,但由于资金问题,终未立项,至今未能建设,甚是遗憾。陈文博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丰富而宝贵的教育资源财富,用这些历史的辉煌去熏陶现在的年轻人,让教育进步与发展的历史一代一代完整的保存和传承下去。对于一个北师大的老学子,对于一名一生扎根于教育的工作者来说也是最大的欣慰。“但愿世纪中,京师名大扬” 陈文博同志在谈到北师大珠海分校时,又一次强调了我校的十六字建校方针并阐述说:“资源国有”即学校的土地、北师大品牌等是属于国家的,要保护国有资源不能流失;“学校举办”即珠海分校由北京师范大学来主办;“市场运作”即运用全新的市场化模式来办学。珠海市的优惠政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没有花国家财政一分钱就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创办出这样的一个大学可谓是一个创举;“全新模式”即在学科专业设置、管理体制与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合作、筹融资机制、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等方面要走改革创新之路。陈文博说总体来看我们分校的学生精神风貌好,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也得到了校本部领导和老师的充分认可和赞赏,这与分校的创新机制和环境是分不开的。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学校面临着一个转变——即由规模扩张发展为主转向以内涵发展和质量建设为主。06、07、08年是质量建设年,要下大力气抓,特别是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要依法治校,要用改革创新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推动学校科技园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虽然建校以来我们坚持了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发展思路,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我们不能骄傲,要认清自己的位置,我们仍然处于“艰苦创业”的阶段,学校每年要偿还大量的银行贷款,学校还是处在“苦日子”。谈到这里,陈文博深有感触地说,要用这个机会向大家重申节约的重要性,节约是每个北师大珠海分校师生必有的素质,要为建设节约型校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陈文博说,北京师范大学在百年建设与发展中形成了“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这既是百年师大发展进步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宝贵精神财富。珠海分校从建设之初就继承了百年师大的优良传统,同时在拼搏奋斗中也锤炼出珠海分校自身的精神财富。二者密切相联,相辅相成。北师大珠海分校从最初一片寥寥人烟的荒地建设成为今天书声朗朗、充满生机的美丽校园,经历了艰苦的过程,靠的就是珠海分校创业者的精神,这就是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的“两创”精神,精诚团结、强化团队的“两团”精神,以及“自律、自省、自信、自强”的“四自”意识。陈文博说,任何大学都要有一种精神,这是一种力量,一种支撑。两创、两团精神和四自意识是北师大珠海分校精神之魂、发展之本、品质之根。如果没有这个魂,这个本,这个根,就没有我们学校的今天和明天。所以我们既要继承和弘扬百年师大的优良传统,也要一代一代传承和弘扬分校在自身建设与发展中形成的特有精神,这二者结合起来就使北师大精神更加丰富,就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成为凝聚力的核心。办好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在世纪广场上20块校铭石巍然矗立在那里,一石五年,去年已经在第一块石头上刻上了校铭志,等到二十块石头都刻满的时候,这里也将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学校了,这就是北师大珠海分校人的志向和信心。希望我们的学校越来越好!陈文博在教育界辛勤耕耘几十年,记者问他个人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这时他找出一本册子,是一本自己的诗词录,他感情饱满的读了其中的几首,那都是他在漫漫人生路上点点滴滴的感悟,有些是写给自己双亲的,而更多的是写他和北师大的难解情怀。最后,陈文博用扉页上的一首诗回答了记者的提问。那是他在2004年9月23日在病榻上有感而发的一首诗,名《述怀》—— 教苑沃土香, 老牛耕耘忙; 一生无他求, 甘做护花匠。 母校恩情长, 学子怎敢忘; 但愿世纪中, 京师名大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