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A股必史无前例大牛市!

(2014-11-28 21:19:36)

A股必史无前例大牛市!

 

 

股指今天的逼空可以用叹为观止描述,其操盘的手法、操作的模式、炒作的凶悍、板块的撬动都是精彩绝伦的!笔者始终是坚定大牛市的拥趸,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大牛市你没有去参与,是对市场的蔑视!

 

笔者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这史无前例的大牛市,理由是:

 

一是沪港通“绝无仅有”。从交易容量上看,沪港通不算什么,因为每天有额度限制,但从A股历史力量就是不得了的“重大事件”,它开创了A股“准国际化”的先河!我们知道A股是封闭化的市场,具有特立独行的规律性,但是沪港通实际上是A股走向国际化的起跑线,虽然步子不大,但意义深远、是划时代的!因此,未来逐渐走向国际化的A股想象空间是巨大的,今天的牛市仅仅是预演、是刚刚开始!

 

二是退市步伐“绝无仅有”。A股市场一个典型的特征是“只进不出”,是十年大熊市的一个核心因素抑制之一,而“史上最严”退市新政《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已于1116日开始实施,说明A股告别了只进不出的历史,大家别小看了管理层迈出的这一步,这开始数十年来让国人纠结许久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一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这不是走向国际化是什么?一旦全面展开及实施,A股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根本性变化,你以为大资金疯狂炒作仅仅是投机,那也太缺乏前瞻性了!

 

三是地产股市跷跷板“绝无仅有”。资本市场历来有“地产热、股市冷;地产冷、股市热”,虽然不乏科学性的严谨,但起码从资金流上是现实的,说句不科学的话,地产热造就了股市冷,炒房地产一本万利,谁还去炒股票啊。但虽然房地产巨大泡沫的出现、全国各地大量鬼城的出现、各地大量库存的最近买房地产黄金十年已成为历史,再加上房产税的落实预期、中央打击房地产腐败重灾区,无疑等同于是挤压房地产的资金流,对于国内投资点及面都相对缺乏的资金流而言,股市势必是资金流首当其冲的标的,再加上中国宏观经济已经进入“降息通道”,大量的资金流趋向哪里?无疑就是股市!所以,你千万不要觉得地产冷、股市热是瞎掰,你仔细想一想,敢买房的多、还是敢买股的多?实际上房地产“价升量滞”以至于“量价齐跌”是必然的趋势!

 

四是月线大突破“绝无仅有”。打开月线图,A股已经历史性突破了60月、突破了120月线,A股的大底250月支撑非常完美,印证250月线是牛市起跑线,也是A股自有股市的重要底线及战略防御线,尤其是横跨4年之久的散户坑、黄金坑、成交量坑形成,巨大而完美的大圆弧底已经形成,如此的大牛市特征岂能视而不见,卖菜的老太太都会问你,什么眼神?!况且A股历来有新股民看日线——心惊肉跳!老股民看周线——一看吓一跳!高手看月线——极目远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你不能占在大周期的视野看市场、不能占在大周期的角度看股市,无非就是一个股市近视眼、战略瞎子,仅仅是一个玩玩股票的“水货”!看大势才能赚大钱,看大周期才能不迷惑、对于A股发生了如此的根本性大裂变,不相信牛市,草泥马的眼瞎、眼瘸!简直是身上牛市找牛市,身在牛市不知牛啊!拿破仑有句名言,“伟大到渺小、只有一步远!”,岂不知,我们身边大量的充斥着大量的“赔钱户”、“投机户”、“捞一把户”,为什么这些人都属于八亏一平一赚的大头,就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属于“日线级别投资者”、“一分钟级别投资者”,不要忘记真正赚钱的股市达人哪一个不是周线月线的高人,巴菲特甚至不看电脑,这样炒股票简单讽刺了谁?!

 

牛市也有调整、牛市中也有熊市,牛市也会出现崩盘,都牛市与大趋势并不矛盾,如果你站在“地下室”看牛市,是井底之蛙,如果你站在一楼看牛市,是鼠目寸光,如果你站在楼顶看牛市,一览天下小!因此,主力敢于大动干戈疯狂炒作权重股、大盘股、蓝筹股绝对不是大脑一时冲动,必然是有备而来,我们知道大资金的建仓有很大的时间跨度、周期跨度,大资金建仓完毕向上攻击,没有充分的上涨空间很难完成出货,更何况A股依然处于市场公认的3000点战略性轴心之下,一个如此大级别地炒作超级权重,能够在3000点之下寿终正寝吗?简直是笑话,一个连月线都没有明显的顶部结构,一个成交量正在堆积的市场,寄希望是一个简单的行情,太蔑视主力、太蔑视市场了!我们说过牛市有周期、有阶段性调整、有大型调整浪、有牛市中的熊,这很正常,没有恰恰不正常,目前连这种结构性都还没有出现,市场就如此火爆,不是牛市是熊市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