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讨大盘运行的三种运行可能

(2008-05-16 21:20:05)
标签:

股票

探讨大盘运行的三种运行可能

 

 

周三,大盘突破5日,10日呈现向上突破的良好局面时,次日大盘有收出一根上影阴线,今日又再次向下跌破3600点,市场出现忽悠行情,让市场分析人士有点感到无所适从!为什么主力引而不发呢!又是什么让主力发动了引擎而不踩油门儿呢?今日的量能又比昨日熄火了235亿!主力到底在等待什么?目前的大盘出现了三种演变可能:

 

1.      向上突破:从目前的情况量能始终没有有效放大,周三向上突破的成交量只有1247亿,比前一日略少3个亿!次日上攻未果,上影收阴,能量有缩减105亿!今日有继续萎缩235亿!始终在3500之上上下震荡,随着量能的萎缩,大盘看来真的要选择突破方向了!为什么这一段时间大盘维持在3500之上这个平台进行震荡呢?我想主要还是时机不成熟。首先,大盘突然遭遇大地震+上调存款准备金的强烈打击,虽然稳定大于一切,市场表现的非常不错,但是深层次的结构变化已经显现,主力的布局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地震+通胀对于市场对未来的预期需要时间消化和反刍!所以向上面临的压力一是地震+通胀的心里压力;二是大小非的压力;三是技术上的压力,主要是60日均线的陡峭向下反压,抑制了主力做多,受到主力轻易不敢冒然而进!从量能的逐渐萎缩即可看出主力的谨慎心态;所以市场在此情况下只能是稳定大盘进行板块轮动,针对符合当前政策需求的板块及个股局部性炒作,结构性炒作!特别是政策面为了稳定的需要出台的措施不会太过激,特别是防止大起大落,即不会大涨,也避免大跌,造成了目前上下震荡的局面!随着量能的萎缩,大盘向上突破主要还是依靠政策上的激发,等待上涨契机!当然这种上涨在目前的情势下必须依靠非常大政策外力!

 

2.      箱体震荡:主要是在3000—3800点之间进行箱体震荡,周期比较长一些。主要是因为均线系统的反压是非常大的,选择强攻面临着层层套牢盘,面临着是宏调的风险,技术面大量的头肩顶,失败三角形,密集成交区,严重制约着大盘的上涨高度,所以主力聪明的方式是维持一个稳定的指数,在箱体中运行化解技术上的压力,尽量不去触碰密集成交区,尽量不孤军深入,远离套牢盘,密集成交区进行无犹炒作!在箱体中最大化利用题材概念获取利益最大化!是一种相对忽略指数,突出板块及个股的增长空间,拉长炒作区间,即回避了指数的风险,又照顾到各种不利的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主力主要是兼顾炒作而不是突出指数!08年是指数为辅,板块及个股为主,指数搭台,股票唱戏。指数与板块背离,板块与板块的背离,指数只是作为洗盘的工具,调控的工具,主角是板块及个股!08年经济形势的特殊情况,主力也是审时度势,在狭小的指数空间做文章,利益最大化!我们要有充分的心里准备。主要是改变一下思路,利用T+0,高抛低吸来帮助我们的持股,摊低成本,跑赢大盘。波段炒作应该是08年非常重要的操作方式!当然可以在不同的主流板块之间进行炒作!下功夫把握炒作节奏,下大力气研究市场板块及个股节奏的问题!箱体震荡是化解宏观调控对大盘,政策风险对大盘,技术周期对大盘影响最好的方式!主力采用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可能!

 

3.      向下突破:可能性是很小的!为什么?3000点具有政策底+政治低+奥运底的性质。管理层不会认可跌破3000点的市场行为,甚至可以看成是忍无可忍的!3000点处的政策地雷的能量是巨大的,主力会去触及吗?当然如果突发严重影响行业预期的利空,包括制度性利空,跌破3000点不是没有可能,但是这种可能至少需要很长的时间!短期之内3000---3500点的区间是非常扎实的!不需要担忧!因为特别是百年奥运需要的政治稳定一定是空前的,史无仅有的!上升到政治高度,从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跌破3000点是股权分置改革的失败,也是制度性建设的失败!3000点实际上是市场心里的认同,利益的认同,发展的认同,所以我们目前所处的是08年非常难得的炒作黄金时期。08年指数发展的高度我们无法准确预测,但是指数炒作的厚度是可以期待的。毕竟未来主板市场的发展为我们提供太多的变化和契机。07年的价值投资将被主题投资取代,题材概念将被放大化。低价+大成交量+高换手+波段+主题+T+0+高抛低吸是我们战胜市场有利的武器!

 

不管怎样,08年是山谷中的牛市,也可能是半山腰中的牛市,但是更像是结构性牛市,纠偏式牛市,多空羁绊下的牛市,奥运鼓舞下的牛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