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的事情让每一个国人都为之一动,也让我们这些“专家”有些惭愧、汗颜、甚至无可奈何——因为对手没按常规出牌,打得各个部门措手不及!!!现在尽管国家在着手制定这样那样的法规,但象这种怪招简直难以“预测”和“防范”,见招拆招显然过于被动,借力打力有些无从下手,既不能像太极以静制动,也难于用快攻抢占先机。既然对手采用的是无形拳,所以最有效的办法恐怕要借鉴令狐冲的剑法了,无招即有招,也就是从头到尾全笼在剑气之下,虽然未发招,但各个方位全在掌控之下。对于食品而言,加强产品的监测也只是治标罢了,如果能从产品原料、配方、生产工艺等程序中严格管理,虽然表面上看成本高、操作技术难,但是却能从根本上堵住漏洞。因为毕竟劣质产品、假冒产品、有害产品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测”出来的。
企业的自我监管固然需要有严格的法规所支持,建立诚信也是很重要的。而百姓可能也要学会一些鉴别食品的技能。就食品标签而言,也还是有些道理的。很多群众到超市里买东西已经知道了要看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但是看标签也不就如此简单,我们还要会对照食品名称看配料表。8月份我为写有关大豆食品的文章,到网搜了一些。网上有关大豆食品的信息可谓五花八门,我习惯性地看了一下产品的名称、配料,结果发现有一种大豆饮料,声称自己是天然大豆食品,但配料表上却是蛋白精。当时我虽也诧异,但并不明白蛋白精为何物,不过根据我的知识我已经能断定此产品不是所称“天然”来源和“大豆”来源了,所以我能认定这是假冒的。又比如有一次在广州匆忙间买了一袋“牛肉脯”,买回后却发现配料中是"大豆组织蛋白",往好了说是豆制品,素食,往深里想可能是从什么料中提取的蛋白,此产品口感极差,可要从食品名称上可一点看不出,显然这是不符合国家要求的。又比如有的产品宣称自己含有“鲜果料”,配料表中包含各色调味剂,打开食品包装“香气冲鼻”,这等鲜果料想必也是调出来的,不如直称是“**水果味”来得实在些。
以上这些只是我自己的一点小看法,仅代表个人的生活偶遇,希望大家多交流,有个互相学习。我本来想上传几个图片,想让大家看看。但是文件格式不对,失败。
生产销售蛋白精的厂家比比皆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