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肥东东乡(岘山)“黄氏敦伦堂”支脉考
(2013-10-27 10:41:07)
标签:
文稿客家祖诗外建议家规 |
分类: 原创散文 |
皖肥东东乡(岘山)“黄氏敦伦堂”支脉考
1
我始祖贵公,于明朝洪武二年,自江西九江府德化县(星子邻县,星子县在庐山南麓,县西有黄老门,据说黄家祠庙今尚存。)迁居肥东,曾遍历城乡,至肥东岘山(今万松行政村),察为聚族善地,乃卜居于此。此处峰峦绵延,林木葱茏,涧壑潆洄,地沃产丰。东南邻柘皋,历史悠久,皋陶后裔群舒一支在此建立宗国;西面店埠,楼房栉比,曹操兵马曾驻足于此;南耸浮槎山,乳泉淙淙,欧阳修留有美文;北濒岱山湖,波光粼粼,古圣贤尚存遗迹。湖光山色皆美,地灵人杰荟萃。后又迁址小板桥村,修建黄氏祠堂曰“敦伦堂”,以前人称“板桥黄”,是以地命名,正式名称应称“黄氏敦伦堂”。
我们通常所说的始祖有二义。一是某世先祖受封,有了侯位、爵位等显赫地位,后世修谱时尊为始祖,以耀宗祧。如程氏后裔称程咬金为始祖,修谱时以始祖为断。二是某世先祖迁居他别乡,后世子孙溯源不详,不敢妄附。修谱时断自始迁祖。我黄氏敦伦堂一世先祖黄贵,明朝洪武二年携子举家自江西九江府德化县迁居岘山,后来修谱时虽考据详明,也不敢妄附颖川远溯江夏。惟以始迁之祖为断,尊为始祖。
我始祖贵公生有五子,长子富一,次子富二,其后代分布于肥东石塘、文集、解集、石狮、张黄等地。三子、四子失考,五子富五,其后代分布于肥西境内牛角大圩、合肥骆岗机场附近黄小郢、上黄五、下黄五(包河区晓星集附近)等地。
传说贵公当年携子从九江迁肥后,走遍乡野城镇,登太子山巅,见伏羲(伏狮)山下(山根)已为蚩尤后裔阚姓定居(蚩尤为黄帝所灭)。北眺岘山,见峰峦拱抱,壑涧潆洄,瑞气升腾,占卜又知是锦被牙床地,此乃聚族而居的好地方。后人是这么说的,就连形家(即地理先生)也说是这样,于是,就建造房屋居住在岘山这里了,后来,到了他的儿子富公一代,家业越来越大。先祖们又好施乐助德沛乡梓,周围的乡邻无不称善。虽属传说,但谱牒均有详实记载,信为真。
随着世代繁衍齿众丁旺,逐渐扩展居住地。目前主要聚居在今文集乡、解集乡、高亮乡、石塘镇、店埠大李湾一带,古城、粱园、长临等地,肥西的东大圩一带,长丰县吴店一带,全椒马厂、管坝、三合一带。再往外,芜湖湾址一带,宣(城)郎(溪)广(德)一带和六安的叶集居住得较为密集,散居他地的,本省几乎县县有黄氏,外省也几乎无黄不省,境外的港澳台,外国的加美澳,新马泰也常见黄氏的身影。我先祖筚路蓝缕创业合肥东乡,其后裔已逾十万之众,克绍箕裘,昌盛一方。有人说:“贵公后裔遍天下,举目四顾皆黄花”也不无道理。
2
谱者,布也,籍录宗族先祖,布列氏系支派。宗谱之修,记宗族之发展,系血缘之世系。黄氏自贵公而富公,世代繁衍,人丁兴旺。贵公卜居岘山,后扩展至文集、解集、高亮、石塘、店埠、古城、梁园,及肥西、长丰、全椒乃至六安、湾沚、宣州诸处。尚有分支迁徙凤阳、定远及绣水、龙舒等地。零丁涉远,更难胜数,真乃举目黄花,后裔遍处。及五世至今,历经六百余载二十余世,已衍十七大支,年代久远,世系难考,支派难辨。今续修宗谱,对归宗认祖,海外寻根,查明支系,理顺辈份,及通婚联姻,人口兴替等,则展卷了然。
黄氏宗谱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先人寄斋、黄冈等首纂,至道光二年(1822),晋卿倡议,族长济平总纂,时隔四十三年。再至同治七年(1868),黄先瑜等续修,又隔四十六载,及至民国元年(1912),黄少南等再续,更历四十四个春秋。此后虽有房份支谱、家乘问世,并非宗谱。2004年,《黄氏宗谱》第五次续修,并于2005年清明在肥东石塘镇隆重举行了《黄氏宗谱》开光大典。此第五次,在族长黄昌龄董理下大规模续修,又时隔九十三载矣。值得称颂的是,时年九秩寿星黄昌龄欣然出任理事长,主持兹事。先生执教杏坛,桃李满园。历任小学校长,对地方教育建树颇丰,曾连选为县政协委员、常委,县人大代表,屡获殊荣。他精神矍铄,以宽阔胸怀,严以求己;用热烈情怀,团结族人。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要求立谱不掺假伪,不轻褒贬,被公推为续谱“总掌门”。续修办公室主任、理事长助理黄永贵,对史料搜寻、宗谱考察、培训骨干、联络走访,《敦伦简报》编辑撰稿,及谱文修订,孜孜以求,不遗余力。海林、正和作为副理事长热诚积极,殷勤款洽,为续修宗谱做了大量工作。
“敦伦饬纪拯涣联暌”是今次修谱之宗旨。“敦伦饬纪拯涣联暌”是1822年(壬午)提出来的,意即要不断提高本族人的伦理道德水平遵纪守法意识,拯救涣散的人心,加强同分居各地的黄氏宗亲的联系,团结起来,建设一个讲道德守法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黄氏大家庭。这也是祖宗的遗训。
我黄氏敦伦堂五修宗谱自2004年4月21日启动至2005年4月2日,历时近一年,顺利完成修谱大业。紧接着,又号召广大宗亲,群策群力,募集巨资,对在小板桥已逾二百五十多年的我黄氏宗祠《敦伦堂》进行了修葺。
据旧谱记载,先祖留下《宗派说》一文,文曰:“命名宜慎,而议字尤在所当先。盖字无一定则命名无纪,或至祖孙而混淆,或至叔侄而莫辨。”并规定自十四世起用“应绍先业,克昌其德,永守典礼,邦家之光”十六字以命名辈份,这组安派,意境高伟,字字珍珠,蕴意深远,策励良苦。自十四世(肥西支自十一世)起,相沿而下,合族遵之,肃纪立秩,患几莫存。五修宗谱时,据《敦伦简报》第五期载,肥西支派宗亲曾议请以“荣耀祖”三字过渡接引,至第三十世,两地始用统一字辈。肥西宗亲二00二年续谱时已确立“盛世吉祥,思本正源”八字,建议肥东宗亲接受,并再续八字或十六字。要求字精意卓,寓教化后世之功,藏恢宏宗祧之效。许多宗亲来稿献字,《敦伦简报》载录有;“”世泽源长,雅风笃韵,同承祖训,治国耀华。”、“盛世吉详,振华俊良,敦和传远,国宗广长。”、“思源正本,盛世吉详,敦和传远,国宗广长。”、“祥瑞荣达,俊贤昭显,英杰浩宇,忠孝广延。”、“爱廉振华,勤朴裕康,书修自功,荣宗泽长。”、“敦承祖志,崇伦尚志,宽和怀仁,维桑敬梓。”、“敦承祖志,伦技双优,宽和怀仁,维桑敬梓。”、“敦承祖志,伦智双杰,鼎文尚武,共济菊黄。”、“敦承祖志,伦杰智高,宽和怀仁,培士占鳌。”等佳品。2005年增排字:“崇伦尚智,振华俊良;宽和怀仁,裕民阜康。”另有宗亲其仁,赋宗训一则,兹照录如下;
黄 氏 宗 族 族 训
国家有法,乡村有规,宗族应有族训。我黄氏宗族族旺民众,人才辈出。为训诫全体族民及子孙后代,无论是做事做人,为官为民,都应该言行规范,重德讲信,特制黄氏宗族族训如下:
据黄氏敦伦堂续谱理事会《敦伦简报》第九期载《我瞻狮容》(黄永贵宗亲撰写)一文“敦伦敬怀,纳百子之献;黄氏宗亲,有千孝之奉。黄氏隆公份孝子贤孙,今世又增其顺、其斌二弟兄。时逢甲申腊仲,何幸何荣,由宗亲其顺闻祠将修复,献古香炉一尊,时岁逾六百年。其斌行五,不甘居后,采玉林山石,洗炼亿万年,卜采其器,精琢为神,成玉狮一对,奉黄氏敦伦。伟哉壮举,举族共钦。视玉狮何状,自有共论。雄者口衔玉珠,名曰威震,脚踩彩球仕涌宦出,珠宝独享。雌者安详,名曰广慈,恩其子,惠万民,膝下有子名曰榴香,意为百子团圆,香火万代。”、“再睹,狮高二米零八,意为尔(儿)都发,宽厚有度,敦厚踏实,实为黄氏之风也。余观之,神狮庄重安详,威盛慈厚,子胜百蘖,黄氏之昌也:纳百香,亨千烟,佑万户,斯弗愧也。”
先祖盛德弥彰,泽沛桑梓,也惠及子孙。先祖注重教育,请有学问的老师教育子孙,重智育更重德育。从黄氏以“敦伦”二字为堂号可见一斑。“敦”字意谓勉励;“伦”谓伦常。合而谓“敦睦人伦”:每一个人到这个世间来都有自己的责任,有自己的任务,这叫“敦伦”,人伦、本分如此,要去做。要知道这些事情是过去的因缘和合,产生了这个果报的现象,尽到自己的本分。
据黄氏谱牒记载,到了七世,金公支下黄甲蒙恩出任柏乡令,当是先祖积德之善果吧。后来又出了彬柳公任义乌令等等。黄甲忠信力行,勤心抚字,励志廉隅。即使卸官去任也每每令人思念,并由此族以延世,世以延贤,而方兴未艾。现今当代,黄氏宗亲中,高官骁将,富贾巨商,企业领袖教育科技精英散布各地枚不胜举,他们在建设祖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你们看,始祖迁来岘山六百三十五年,已衍十万之众,蔚为望族,岂非德厚之善果!
4
黄氏宗族家用联,最常见有两副。其一是“孝友无双,教化第一。”这副楹联上联由黄姓江夏始祖黄香,下联指颖川黄氏始祖黄霸,都语出有典。其二是:“汪汪澄波,飘飘意气。”此联上联讲东汉黄宪文才高绝而早夭,“汪汪若千顷之波,澄澄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下联指北宋邵武才子黄伯恩“风韵洒落,飘飘有凌云之意。”这两副对联,黄氏族人大多明白。门前尚有此联,主人黄姓无疑了。
再选几副黄氏祠联以飨读者,其一,武昌府江夏县黄氏大祠堂“江夏堂”前,联曰:“世泽浚源长,孝友无双,千秋俎豆照前列,家声遗韵远,文章第一,百代衣冠推后贤。”其二,湖南省靖州县城的渠阳黄氏总祠(又叫“黄氏家庙”)正殿联:“祠宇重新,惟期光前裕后;规模由旧,肃此春祀秋尝”。其三,香港地区黄族宗亲会的楹联:“江鸿海煎,喜听佳音,缅当年黄国分封,首祚开基,云端现于南极,从始祖发祥而后,氏族渐蕃,人才辈出,稽四千年历史,若名宦,若纯儒,节节孝行,奕叶流芳,是皆雅训垂昭,令万世子子孙孙,共知缔造艰难,允宜善述善继,追木本并溯水源,崇德报功,须莫忘藻荐馨,苞芳告洁;夏栋周桢,具微器识,值此日香环祖社,脚跟立定,星衡创为中枢,自中盟结合以来,衣裳集会,车马遥临,联甘二省懿亲,或编书,或修谱,纳币献图,连枝挺秀,仰见感情笃挚,合全群兄兄弟弟,齐起经营策划,做到可法可传,振家声兼扬士气,和衷协力,庶足述葛藟永庇,堂棣交辉。”其四,据乾隆《新安黄氏正宗谱事略》载左田宗祠:“一统车书天下文明世界;万年古迹江南故旧人家。”
其五,邵武黄氏峭公祠峭公座前神龛联:“源江夏迁邵武一脉祖传逾千载;始香公绍峭山三七孙枝遍五洲。”其六,广东省陆丰市东海镇龙山南麓丁厝巷“黄忠贞公祠”:“
一日在天地之间,取义成仁,无负所学,无负所志;百年存忠孝之念,致身竭力,不忘乎君,不忘乎亲。”其七,广东梅县西阳黄坊村十二世学超公祠中堂联:“廿一子分派云遥金马玉堂贤相家声如昨日;十二世流风来远箕裘弓冶元宗事业望来人。”其八,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学正“永享堂”联:“清白传家,若不涤虑洗心,曷以光昭令绪;文章报国,须知禀经酌雅,庶几黼黻隆时。”其九,广东省汕尾市南塘建宁寨——黄氏家祠“源远堂”:“置建宇祠绵世泽源馨千秋盛先祖敦睦;修復华堂振家声远德万代传裔孙同心。”其十,湖南省宁乡县箭楼黄氏祠堂正殿联:“念祖父勤劳,若作室,若稽田,燕子诒孙,总廑绸缪于风雨;维桑梓恭敬,如临深,如履薄,服畴食德,敢志陟降在庭阶。”……
在海内外黄氏族姓中,极为广泛地流传着一种为黄姓宗族特有的认宗诗。这种诗犹如一组特殊的文化密码,凡黄姓族人,无论身处何方,只要能背得这一"密码诗",便可认祖归宗,会被视为同宗兄弟,得到本族姓的互相关照。
黄姓的认宗诗,又分为所谓"外八句"与"内八句"。
外八句,就是当年邵武禾坪黄氏大始祖黄峭山公送别诸子的那首别子诗,又称"上马诗"。诗的全文是:
今天,你们都乘着马车,没有目的地,信马由缰离开家乡,任意找到适合居住的地方安居乐业、生根发枝。 从离开家乡的这天起,这里就不再是你们的家乡,而应把你们新安居的地方当着家乡。虽然在新的地方,父母不在你们身边,但你们始终不要忘记父母的教导,春秋时节,记得给祖宗上上香,摆些供品。切莫忘了黄氏家规、祖宗遗训,要把这些家规和祖宗遗训传承下去。琢磨不了的富贵或者贫贱,只能看子子孙孙各自的造化了,二十一个孩子,你们散落各地,但都要自强不息啊。把黄氏家族发杨光大下去。
(注:黄俏山公娶有上官氏、吴氏、郑氏三妻,三妻各生七子,所以有三七男儿之说。二十一个男丁,加上各自的妻妾儿女,那可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家族,在兵灾连连,战火纷飞的年代,聚集在一起是很危险的,不如散居各地发展,这样家族一定会繁衍生息的。于是老祖宗做出一个不得已的决定,让三个妻子各自留下一个孩子在身边养老,其余的孩子,各自带着家眷离开家乡,信马由缰奔赴异乡,只要你们自己认为适合安居,就此落地生根,安家置业。在遣散孩子前,给大家留下了这首诗,以便将来宗亲相认,因此,这首诗既叫认亲诗,也叫遣子诗。峭公最后反复叮嘱道:“他日你们及后人相逢,要以礼相待,以礼相报,今后大家要经常走动,对来往的黄氏族人不能拒之门外,如果不走动,久而久之就疏远了,所以此诗又可作为认祖诗”。因此,只要是黄氏后人,到达某地,只要能背前、后罗帏诗的都作为黄氏族人,供为上宾或都有能得到很好的照顾。)
该诗的文字,各种记载多有不同,但都大同小异,我们上面的全诗文字,则是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1年)潮州黄氏大宗祠修订的。
所谓内八句,其内容和文字,各地流传和文献记载均有很大的差异。一种以当年黄峭山之妻上官氏和吴氏二位夫人作的临别赠子诗为内八句,公元1781年潮州黄氏统一其文字为:
该诗上两句为官氏所作,下面句为吴氏所作,广泛流传于闽、粤、赣地区和东南亚华人黄姓之间。但其文字则各地流传者略有差异。另外,如扛西《双井黄氏族谱》和《樟峰黄氏宗谱》,均认为该"内八句''也是黄峭山公本人所作,并非官、吴两夫人所写。
据潮州谱记载,在闽粤及东南亚黄姓中,又流传着另一种"内八句",也称"下马诗",与"上马诗"相配,传说也是黄峭山公所作,全诗文字是:
又有以下面这首诗为"内八句"者,传说该诗前四句是黄峭山公三夫人郑氏所作,后四句是官氏长子也即二十一子中长兄临别时所作赠诸弟之诗,其文字流传,各地也小有异同,大体内容则无别,也有的族谱称它为"廿一公名赞",其诗云:
诗中前三句21字,即黄峭山二十一个儿子之名。此内八句见载于福建邵武禾坪谱和广东潮州谱,流传于闽粤及南洋。
据广东深圳宝安坪山黄氏谱所录"内八句",即黄氏源流歌,其诗云:
此诗述黄氏源流,梅江盖指嘉应,高阳即是颛顼,说的是客家黄氏为帝颛顼的后裔,派衍江夏。因此该诗主要在客家黄氏中流传。此诗也见载于潮州谱,该谱认为此诗为诗人黄应谷所作敬贺世系诗,而非"内八句"。据潮州谱,当年黄应谷所作敬贺世系诗共有三首,此其第一首,另有第三首也被有的族谱当作"内八句",该诗云:
除了认祖诗外,在东南及南洋的海内外黄姓宗族中,还流传着一首回文诗,该诗的读法应从"才"字起读,依次诗句是:
据潮州谱称,此诗是赞颂黄氏学子汇萃,人才济济,其热烈盛况,跃然纸上。
黄氏敦伦堂修谱之初,已从第五世排定十七个支份,即金公份、珊公份、清公份、能公份、寿公份(失考)、昇公份、隆公份、恺公份、肇修公份、朝虎公份、朝佐公份(失考)、容公份和镕公份,以及迁居肥西的祖基公、德公、维公和公份(前世失考)计十七份,其中金公份丁昌世繁,从第六世又分立金公支下锭公及金公支下锐公(镒公迁含山未记):前世失考而分立的銮公份(六世)、虎公份(六世)、保公份(七世)、士璁公份(七世)、士琪公份(失考)、玉鼎公份(十一世)义吾公份(十二世)、瀛州/凤州(十三世)、炳臣公份(十四世)、应宗公份(十四世)、绍仪公份(十五世)、先道/先德公份(十六世)。如果把早已迁居在凤郡定远及濡须绣水龙舒等处黄族丁裔统计上,那就更加枝繁叶茂了,真可谓赫赫黄氏,巍巍敦伦也!
至于宗谱附录之“友兄弟”、“重农桑”、“务诗书”等古贤遗训,所载之敬老孝亲、尊师重道、从简戒奢,及忧国忧民爱国志士,自强不息奋斗有为之贤,将永远教示后代子孙。我黄氏宗族,虽无高官显爵,而德高望重、志洁行芳、兴学重教者代不乏人。今日科技专家、医界名流、作家教授、商业睿智、管理精英、建筑高才、农业能手,更是人才济济。族之翘楚,在全国各大城市效力者有之,研究高新科技者有之,在海外发展者有之。家族智慧基因,传诸后代久远。宗谱续修,将昭示来者,启迪后人,推进社会文明建设。同时,对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教育改革,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安徽肥东黄氏敦伦堂廿世孙、士璁公后裔 其海敬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