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勤勉务实   开拓创新

(2008-06-04 19:27:57)
标签:

文章

分类: 贺毛伯舟先生诗词、文章

  

                            

                                                勤勉务实  开拓创新

——桐城二中语文组简介

 

 

桐城二中语文教研组是一个勤勉务实、与时俱进的团队,也是一块团结协作、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沃土。从这里曾经走出过很多名师。譬如,80年代的组长毛伯舟老师,是著名书法家、诗人,对文史有着较深刻的研究。90年代的倪胜先老师,是安徽省特级教师,后调任桐城五中校长。1997年,我校语文组的胡凤丽老师,经层层选拔,成为安徽省第一届教坛新星;2001年,胡双全老师过关斩将,成为安徽省第二届教坛新星。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语文组更焕发了青春,在教书育人,在教研创造上更是硕果累累,可谓群星璀璨,美不胜收。

一、敬业乐群的团队

我校历届领导一向重视学生的语文学习,重视语文组建设。在方方面面努力下,我校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在众多教师中,大部分老师带两个班语文课,兼班主任的也占一半以上,甚至有年轻老师带三个班课。虽然工作负担重,但老师们任劳任怨,出色地完成领导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学校各教研组中,语文组出勤最正常,语文老师最受学生爱戴,教科研成果最突出。

语文组老教师朱新敏,安徽省特级教师。他热爱教育事业,醉心教书育人。在他的影响下,全组老师爱岗敬业,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共同提高,在组内形成了一种“每天上好每一节课,每天思考一个教育教学问题,每天读一篇文章,每天动笔写一篇教育随笔”的良好风气。

而今,我们组拥有一位安徽省特级教师,一位安庆市学科带头人,两位安庆市名师团成员,一位第三届安徽省教坛新星候选人,两位第三届安庆市教坛新星,4名安庆市青年教师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一名桐城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二名桐城市二等奖获得者。语文组已经成为桐城市语文教育的一块品牌,在安庆市乃至全省都享有一定声誉。

二、乐于读书,勤于写作的团队

语文组老师几乎都喜欢读书。不少老师自己购买了大量书籍,教育、哲学、文艺,应有尽有。汤爱斌老师为了买书甚至节衣缩食,办公室的灯光经常伴随他到深夜,可谓“灯光漂白了四壁”。

汪玉清老师案头,经常摆放着中外教育家们的著作,上面圈圈划划,写满了自己的心得;文艺书籍更是她的至爱。朱新敏老师仅《红楼梦》版本及其研究书籍就有十几本,“百家讲坛”中与教学有关的书籍几乎都成了他的阅读对象,每年还要购买或借阅大量有现实意义的小说。还有姚贤东老师, 吴厚明 老师等等,其他醉心于读书的老师不胜枚举。

     除此之外,语文组老师们订阅了大量刊物,扩大自己的眼界,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譬如《文史知识》《散文》《思维与智慧》《演讲与口才》,《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月刊》,《语文报》更是每人必不可少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大量的阅读使老师们站得高,看得远,及时了解学科最前沿的变化,使老师们无论年轻还是年老,都没有沦为教书匠。

     老师们不满足于“述而不作”,他们经常动笔写下自己阅读感受,自己在教书中的困惑和反思。把自己思考的点点滴滴凝结成一篇篇论文和教科研文章。

   三、薪火相传、演绎精彩课堂的团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语文组老师不是这样,他们深知,固步自封导致落伍,开放交流才能鲜活。老师们主动相互听课,及时交流,中肯评介,绝不敷衍塞责。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组老师更是投身其中。他们学习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作风,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张扬学生个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灵动的课堂上激发了学生的灵感,演绎了更多的精彩。语文组老师的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势。

     朱新敏老师的课堂是向所有老师开放的,无论哪个年级,无论什么课型,只要老师们愿意,随时欢迎大家去听。有时带有研究性质的课,还主动邀请大家去听。几年来,他的作文评讲课,阅读鉴赏课,高考复习课,不知让多少校内外老师受益。

汪玉清老师的课是开放的,无论是事先打招呼还是临时听课,都得到汪老师的欢迎。始终如一的开放,使众多年轻;老师受益的同时,也使汪老师课堂始终呈现着活力,从有用、好看向深刻、灵动变化。

占淑红、桂琴、朱仲莉老师的课堂都是开放的,她们的课,或流淌着诗意,或体现着哲理,或给人启迪,或给人沉思。

语文组有个好风气,凝心聚力,众志成城。每逢有老师上公开课,大家在备课时就积极出主意,提建议,甚至帮助做课件。听课时全体参与,评课时实事求是,一针见血,以求同事能更上一层楼。

不仅如此,新老教师相结合,结对帮扶。李大鹏与朱仲莉、张维琴与占淑红、邓艳春与汪玉清、黄娟与汪丰收,结成师徒,相互听课、评课,检查备课笔记、作业。每学期结束,师徒都要汇报总结,把经验推广应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环境熏陶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成名教师和师傅带动下,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汤爱斌、汪时白、李大鹏、邓艳春等刚来校不久的年轻教师也很快进入了角色,做到了“一年合格,三年成熟,五年成才”。使语文组新人辈出,蔚为大观。

四、教学、科研成绩卓著的团队

1.提升了教学成绩,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

(1)2004、2005年,我校初三连续两年在中考中取得城区学校语文人均成绩第一的佳绩,高分率尤其令人瞩目。

(2)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我校高考语文人均成绩文科获得优胜奖,理科获得鼓励奖。

(3)在安徽省作文竞赛中,我校初中鲜活有两位同学获得省级一等奖;安庆市级二等奖、三等奖达几十位之多。高中部,先后有两位同学获得省级二等奖、三等奖。安庆市等次奖更多。

(4)2005年,朱新敏老师指导的高三(6)班华玥同学,在《语文世界》杂志社和中国散文协会、叶圣陶研究会等主办的首届全国师生同台作文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在《中学生阅读》(高中版)、绍兴鲁迅研究会、南京师大等单位举办的全国中学生“纪念鲁迅”征文中荣获二等奖。

(5)在2007年安徽省中小学师生文学、艺术比赛上,我校师生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达几十人之多。

2.实施了课题研究

(1)作为省级课题“中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研究”的实验学校,我们和桐城市教研室合作完成了该课题的实验。该课题已于前年(2006年)结题,并在去年(2007年)省级课题评选中获得三等奖,实验取得了预期成功,丰富了语文教序理论,提高了语文效率。

(2)为了改变中学作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我们针对我们学校特点,开展了省级课题“新课标下自由写作教学” 研究。课题于2005年立项,2006年开题,历时两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去年省规划办在潜山召开的课题会上,我校 吴厚明 老师论文获得省级二等奖。为了扩大影响,我们将实验学校扩大到了桐城师范、南演中学,以期使更多的学校和学生受惠。现在,课题研究已经初步结束,我们打算于今年4月份正式结题。

3.提升了教师教科研水平

(1)四年来,语文组老师在CN刊号报刊上发表的论文有几十篇之多。作者分别是:朱新敏22篇,朱仲莉 1 5篇,汪玉清20多篇,占淑红 5篇。

   (2)在安庆市级论文评选中,朱新敏、余宗礼、占淑红、汪玉清、桂琴、朱仲莉、王忠恕老师,分别获得了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3)青年教师李大鹏,爱好诗歌创作,在安庆师范学院时便是“白鲸诗社“社长,去年,桐城师范学生会邀请大鹏老师去他们学校讲诗歌创作,扩大语文组的影响。

  4.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

   (1)朱仲莉、占淑红老师先后在安庆市第二、第三届高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上获得一等奖。汪玉清、桂琴老师先后在安庆市初中第二、第三届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上获得一等奖。

   (2) 吴厚明 、桂琴、朱仲莉三位老师,于2006年被评为安庆市首届骨干教师;汪玉清老师被评为安庆市首届学科带头人。

   (3)在2007年举行的安徽省第三届教坛新星竞赛中,占淑红老师以第二名的佳绩获得进军省级新星的资格;朱仲莉、桂琴老师被评选为安庆市教坛新星。这样的佳绩在全市中学可谓一枝独秀,为学校整了光。

   (4)汤爱斌老师在桐城市高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上获得一等奖,汪时白获得二等奖。王忠恕老师在初中优质课竞赛上获得二等奖。

    5.继续办好文学社刊物《浪花》

 《浪花》是我校于90年代创办的文学社刊物,是发表学生优秀习作,激发他们写作兴趣的主阵地,是指导老师的用武之地,在桐城市语文界享有盛誉。我们语文组坚持办好这一品牌刊物,每学期出版两次,为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6、教学经验推广与校本教研

(1)占淑红老师于2004年为安庆全市教师作《新课程公共课通识培训》,受到安庆市师训中心领导的褒扬和与会老师的赞誉。

(2)朱新敏老师于2007年3月,在“皖江四市高中语文论坛”上作《 安徽省06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及2007年考纲学习心得》的报告,获得与会人员的一致赞誉。同年4月,赴安庆十一中讲学。07、08连续两年,赴本市八中参与该校课题指导工作。2006、2007连续两年在桐城市高三语文研讨会上作关于高考讲座。2007年暑假,朱老师参加安庆市名师团讲学,走遍桐城、怀宁、潜山、枞阳四县市,为全县市老师作《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讲座。

3 )汪玉清老师分别于2004年、2005 年、2006年在安庆市教研会上讲学,2007年12月在举办的安庆市首届校本教研现场会上作经验介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中,我们语文组的无名花草,沐浴着新课程甘露,得到了学校的全力扶持,得到了市教研室帮扶、提携,才得以茁壮成长。躬逢实施新课程的契机,吾生也有幸,宜当更努力,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提升桐城市语文教学、教研水平,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语文教学改革,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