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能教我们这一代敬畏生命?

(2011-04-11 12:13:46)
标签:

中国

宋体

顾某

汪某

日本地震

杂谈

分类: 政治。生活。谎言

 41日晚,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赴日留学5年的23岁青年汪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顾某连刺9刀,致其当场昏迷。(京华时报)

 

如果说药家鑫的“激情杀人”是泯灭天良的话,那这位“果敢”地向自己的母亲伸出屠刀的23岁青年又当何如呢?

 

一起一起的悲剧,往往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施暴者得到了严惩,而背后的社会追问却总是显得苍白单薄。也许会有社会学家们的一时反省,有相关部门某刻被迫的口头表达,还有什么工作是缺失的呢?

 

悲剧的发生总是很突然,当事人的反应总是很漠然,相关部门的行动总是很迅速,社会舆论的扩散总是很汹汹。

 

如果每一次悲剧的事后都只是这样的程式化的循环,带给民众又会是什么呢?起码带给我的没有别的,只是更加稀少的安全感。

 

我想用一个小小的比喻去说明的我的观点。

 

即,假设这时候大街上迎面走来两个年轻人,他们互相不认识。其中一位衣服里藏着水果刀,另一位背着书包正准备上学。奇怪的是,他们都用一种极其警惕的眼睛看着周围,似乎到处充满危险。

 

你一定会问,那个拿着刀为什么会害怕?答,不害怕干嘛还拿刀呢?

你又问那个上学的干嘛害怕?答,别人可能拿着刀你会不害怕?

 

我们很不幸地总是沦为这两种人。拿着刀也不安心,没拿着更不放心。这就是一个畸形社会里的生活真相。明明两种人都不想当,却必须二选一。

 

好了,重新回到这件具体的社会事件上,我一下子就想起前几天的一幕来。那天我正和某位长辈一起中午吃饭的时候看电视,里面正在播放日本地震伤亡的新闻。他很轻飘飘地说:“才死这么点儿啊。”言辞间充满调侃。“汶川那会儿可死了十多万。”

 

“一万人也是人啊。”我补充了一句,然后没再说什么。那种谁死的人多谁了不起的吹牛式的中国逻辑,总是让人觉得叹息。可是长辈们都这么说,你能讲什么呢?管好自己而已。

 

我不希望年轻一代包括自己能够高尚到,可以标榜成一个个的道德先生和道德小姐。中国这方面的货并不缺,但我奢望有一天大多数的国人能够对任何的生命都有一种敬畏的态度。

 

从小我们的教育都告诉我们要爱国,爱社会,爱集体。然后现实又很快告诉我们要爱自己,爱金钱。这些我们都学得很快,不管是不是真的学到手了,是不是真的就相信。

 

但在爱他人,爱自然,这两方面就又如此的不屑一顾。于是报复很快就来了,天灾还有人祸。你不爱我,我恨你;你爱我,我也恨你,为何有这样的理所当然?

 

人类这样继续成长,终有一天,地球末日那一刻,剩下的只是一群面临灭顶之灾依然欲求不满的动物。

 

除了舆论,除了法律,很多时候该站出来的还有什么?谁都知道,那是教育的力量,那是道德的力量。可是怎么做,谁该思考,谁又该行动。我们迟早要正视这个大课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