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洋节中国节圣诞节我们这一代人情世故 |
分类: 我的集子 |
朋友问我:“你有没有觉得大学生都很无聊啊?”
“有吧,可是为什么突然这么讲呢?”这样的疑问我觉得尴尬。
“不管啥洋节,都能过出情人节的效果来。”
“好像......可是所有人不都这样吗?”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寂寞那是无聊人士才拥有的专利,比如中国的很多大学生,比如迁客有点骚的人。而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其他人群,我的印象大多都是忙碌而充实的。可后来我知道,那只是一种错觉。其实人都会寂寞,而在中国的人们可能孤独还会多一点。
情人节,有人在表白;感恩节,有人在示爱;平安夜,有人在拥吻,元旦节,有人在缠绵。
我们一起过节吧?这句话似乎成了现时最温馨实用的浪漫。而商家们也常常因这样的暗示而喜笑颜开。在一片热闹中,社会看到了,年轻人的孤独。
然后批评来了,然后代表正统,代表正义的一切代表过来了,在言语上他们对我们围剿。可,真的,有必要吗?
有时候时常想,那些批评我们崇洋媚外的人,那些批评我们玩物丧志的人,包括专家,包括长辈,他们的姿态又何尝不是奇怪而别扭的呢?
过节的时候,他们忙着送礼,忙着打牌,忙着人情世故。过年的时候,他们忙着攀比,忙着吃喝,忙着好逸恶劳。其实人生,如果按既定的活法,本就少不了这些俗务的缠绕不是吗?
相较之下,年轻人对于传统节日那种茫然的态度,对洋节的打了鸡血般的狂热,反而显得不是那么不可理喻。
我们只是发现了中国节的无聊,中国节的无奈,于是我们一窝蜂地去过洋节了。这是年轻人的想法和做法,不妥吗?洋节是浪漫,洋节是温暖的,你看连小孩子都能分辨的出来。我的三岁的小侄子的名人名言是:“过年有红包,圣诞节有圣诞老人。”让他选择,他的答案是圣诞节更可爱。
我不喜欢别人问我,你们年轻人生活这么幸福的年代有什么好孤独的。因为我知道,当他这样问我的时候,他既没明白孤独的意思,也不懂我们这一代。
我跟我的老师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郭小四那样上个厕所,就很方便地拉出华丽的忧伤来。可是我们的寂寞,我们的无助有时候真的很多。
他说你“这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我没有正面回答。我说,老师,你看看你们这些社会学者,公共知识分子给我们取的标签吧。
蚁族,独二代,剩男剩女,大龄无业青年,房奴,校漂族......
所以,其实你们都明白。他一时有点愣住了。
好了,回到开头吧。你们说大学生无聊,你们说年轻人空虚寂寞,如果单单以热衷过洋节为理由的话,我完全不可能同意的。
因为,我倒是更乐意,用伟大领袖的句式去表扬他们这样的行为。“中国的年轻人是有人情味的,是有爱的。”
这个年代八九点钟的太阳们依然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只是各种浮云多了一点罢了。
别看不清,击中年轻人孤独的是神马。不是非诚勿扰,不是圣诞节,是China社会本身吧。
PS:本文同载于红网头条,原题《闲侃:热衷洋节与年轻人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