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校性“教育”背后折射的权威缺失

(2010-04-23 07:32:06)
标签:

谷歌

缺失

性行为

高校

中国

分类: 政治。生活。谎言

近日,一项针对高校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出炉。这项调查的结果折射出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在高校学生性观念解放、性行为增多的同时,他们对避孕知识的掌握远远不够。(3月28日楚天都市报)
根据这项报道的调查显示,在所选的8万大学生当中至少有一成半承认曾经有过性行为。而实际的数据会不会更大于此,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他作为一种现象已经日渐普遍地存在了。
说实话看这条新闻的时候,让我想起了另一条新闻。就是那位中南财大的在焦点访谈实习的哥哥。当初他老人家亲自上镜,痛斥好友因浏览谷歌搜索引擎包含的涉黄信息而精神恍惚的心痛事件。而后遭网友曝光后,哥哥因此被人戏称为“纯情大学生”,遭到众多网民围观。
其实从谷歌涉黄事件的侧面我们可以看出一点,那就是当代很多大学生的性知识都来自于网络,有的甚至于来自于目的不良的非法网站。作为身在此间的男大学生我很难保证能像那位财大哥哥一般纯粹,所谓“七情六欲皆在我心之外”。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尤其是谷歌之流“亡我之心不死”,有时候我们也难免不小心踩了地雷误入禁区。
能怪谁呢,是怪那些如8,9点钟太阳的热血青年?自律是一方面,关键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谁来温柔地告诉我们,“那些有关青春的秘密”。让我们的青年不再铤而走险,违背道德,遭受那些乌七八糟信息的侵害,进而重归纯情。
扫黄打非近年来颇有雷厉风行之势,甚至还有大学生因为举报有功获奖万元,然则很多事本来就“宜疏不宜堵”。没有正确的引导,没有完善的青少年性教育体系相配套,这样严打也只能是一阵治标不治本的春风。事实是,不健康的性行为仍然时有发生,各种因“不懂”而产生的悲剧动辄见诸报端,多数青少年的相关知识仍然来自于口口相传的小道消息或者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
既然“当代社会随着营养结构的改善,青春期普遍提前,中国女孩子的初潮年龄为12.44岁,男孩子发生遗精的年龄为14.65岁”,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用更加人性和关怀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呢?“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活力四射的年轻人不应该更加健康更加理性地去掌握自己的身体,度过灿烂的青春吗?
然则我们很遗憾地看到,在当今的中国大多数大学里并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偶尔飘来一个讲座也是静悄悄羞答答的,仿佛开的不是讲座是批斗会。记得很久很久以前,在飘渺的记忆中,我也曾去听过一个大学里的性教育讲座,上面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一本正经一板一眼地讲着。虽然觉得不能满足我强烈的求知欲,但毕竟是大有收获。于是在很久很久以后,我还依稀记得那个温暖的下午。
多少80后还记得当年小学老师讳莫如深给我们讲着《健康教育》;中学生物课涉及此类的则一律跳过,曰:“不考”。想不到到了大学每况愈下,依然很难得到组织上的教育和关怀,可怜我们广大青年只有独立地在洪水野兽般的网络中遨游,一不小心就不知道自己迷失在了哪里。
一句话,没有人告诉我们怎么做,我们只好自己摸索(内涵了)。别怪青春躁动,只怪权威缺失,什么是对的,麻烦轻轻地教给我。

PS:原文发表在华声在线评论频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