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制造了“惯犯”这个刺眼的词语
(2010-04-19 08:26:52)
标签:
惯犯号子词语常业曹国芳杂谈 |
分类: 政治。生活。谎言 |
惯犯,指以某种犯罪为常业,或者以犯罪所得为其生活和挥霍主要来源,或者犯罪已成习性,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多次地实施某种危害社会行为的犯罪。根据这个解释可以得出这一群体的两个特征:一,以某种犯罪为常业;二反复多次,犯罪已成习性。”
就是说这种人以犯罪为工作,并且犯罪已经成了自己生活的一种习性。各位看官看到这个解释是不是感到很别扭呢?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多犯罪成性的人吗?犯罪是一门可以长期热爱的工作吗?我想起电影《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男主角对一个小混混说,“你是生活所迫出来混,而我是天生喜欢这个。”
只要稍微注意一下每份报纸的法制版就可以知道“惯犯”这个词语是多么高频度高密度地出现在大众的视线当中。惯犯再犯的时候从法律上讲一般都会从重处罚。笔者不想在这里讨论法理的问题,只是在想生活中会怎么会有那么多“惯犯”?
很多人都看过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个在监狱里管理图书馆的小老头儿,他关了几十年之后终于被放出来了。但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老头子因为长期的与世隔绝一时不能适应外面的变化,找工作受挫于是选择了自杀。由此推出一个结论就是,监狱是一个特殊的“小社会”,虽然没有《越狱》表现的那么夸张,但的确是一个相对来说没有自由的不正常的环境。
我注意到就在上个月的一条新闻《68岁惯偷50年内入狱31年
想一想一个在局子里面进进出出这么多次的人,思想觉悟怎么一点都没有改变呢?惯犯群体越来越庞大,一方面说明了社会越来越浮躁;更深层次的折射的是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不足。我相信对惯犯处以更重的处罚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暇的,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一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我们的监狱管理者可以在人性化方面多下点功夫,在让犯人认识错误的同时,还要让他们从心理上阳光和健康起来。不要让公众的视线整天停留在那些看守所里各种莫名其妙的死法上。
再看看社会上有多少人对于有过前科的人总是戴着一贯的有色眼镜,它使得刚刚回归正常生活的这一群体从内心深处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和“破罐子破摔”的仇恨心理。如今誉满沪上的周立波的年轻的时候不是也因为年少气盛蹲过局子吗?社会大众要用宽容但是淡定的心态去接纳犯过错误的人,让他们知道“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道理。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但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所以请相信曹国芳的死并不是在向我们说”罪有应得”,而是让我们的社会去好好反省。
“惯犯”,“惯犯”,这个词既不好听,也不好看。总是见诸报端,不但会让公众产生过度的焦虑感和恐慌感,而且还会加深部分人对他们的偏见。笔者在想以后能不能尽量少一些这样的标签和注脚?请不要让“惯犯”这个词语寒了一些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