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标签化,如此“矫情”的新闻让人情何以堪
(2010-03-30 11:11:04)
标签:
人情大众媒体一块账单李雷杂谈 |
分类: 政治。生活。谎言 |
说实话看到这个新闻,作为一个家境平凡的男大学生来讲,心里是极不能平衡的。说白了,他们读大学是在生活,我们读大学是为了生活。“做不了富二代,就做富二代他爹”,大概也正是这种想法支持着很多并不真正喜欢做学问的大学生们本科,硕士,博士乐此不疲地读着。
抛开对高尚道德情怀和醉心学术的人文精神的追求不谈,有时候大学更像是一块敲门砖。我们之所以往前走,只因为原地还什么都没有。读大学对所有人来讲都是一场投资,只不过有的人是想藉此改变命运,有的人只是体验生活,有的人仅仅是忍受一项传统。目的不同,则态度不同,态度不同了然后集中到了生活方式的不同。站在一个渴望借大学改变命运的人立场上来看,这种奢侈的大学消费单不但让人心痒难忍,还让人心有不平。
我当然相信这条新闻是经过认真采写策划完成的,并非子虚乌有的事情,我们的大学当中也确实有“李雷”乃至“赵雷”“周雷”之类的富二代。他们生活也许真的是如此,不过纵使如此看完之后仍然让人有一种情何以堪的冲动。
记者同志们如此勤快,特地做了调查搞了调研。让我们更加形象地感受到“贫富差距无处不在”的事实。也让我们很直观地感受到差距在哪里,差距有多大。有人香车美女,有人“自行车后边还没女”;有人一年出境旅游4次,有人近郊搭公交散心就2次;有人一天到晚找兼职,有人打球玩耍还要找陪玩。还好汶川地震我们捐的差不多,一句话“兜里刚好就剩十块钱。”
在佩服记者同志的专业精神同时还是让我觉得很难堪,原来大学有钱人这么多,原来李雷这样也只算他们当中的中等水平。读着新闻总结下来,像是情节生动的小说。刚刚好有那么个大学生只是中等的富二代四年就花了84万,刚刚好他又恰好地震的时候只捐了10块,刚刚好愿意接受了采访,刚刚好又这么老实地做了回答。
就我个人粗鄙的感受,这样的新闻看着让人实在觉得矫情。站在一个貌似公正的立场上展示一个基本真实的事件,然后引出一个尖锐的话题,然后引发一场高度的讨论。然而我并不是在指责富二代大学生这一现象,也并非怀疑新闻的真实性。只是不管是真是假,我们一样的尴尬。
因为无论是大众媒体,有意要做大学生的“黑”或者“蜜”,还是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安徒生童话的加强版,有穷人也有国王,有男仆也有王子。我一样觉得不舒服,我甚至有点敏感地觉得这种新闻是在触碰我们这些一月生活费三位数的普通学生的尊严。我也会觉得标签化的社会,所有的群体都被大众媒体过度标签化了。那些富二代有些只是我们的同学,他们有些一样勤奋努力,一样有理想有追求。但穷二代,富二代等等之类总能被贴上特制的标签,一次次被动地淹没在大众媒体们制造的口水当中,渐渐无法还原本来的面目。
PS:本文已被中国日报网。星岛环球网。中国经济网。新浪网。山东新闻网等媒体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