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80后名著彼得潘将来时热血男儿中国文化 |
分类: 日记-微笑的鱼 |
一直很自恋地以为自己看了不少书,虽然称不上学富五车,但至少也应该算得上是一个斯文的读书人,但现在仔细想来才发现这话有多不要脸。并不是说我有多么谦虚,那可不是我的性格,只是因为确实如果把我读过的书列一个清单的话,那肯定只能是一张薄薄的空白的纸,上面容不了多少东西。
就外国名著来说,我仅看过《鲁宾逊漂流记》,《欧也妮.葛朗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彼得潘》等等有限的几部,那些所谓的其他的主流经典都未曾涉猎,至今想来真是觉得惭愧,但惭愧归惭愧,经典归经典,要想真正有心情去看这些东西恐怕对于我来说一直是很困难的事情。
如果说没有看外国名著只能说你洋墨水喝的不够,海姑且可以原谅,但很抱歉偏偏连我泱泱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我也是连皮毛都未曾懂。最确凿的证据就是至今我还不曾看过四大名著中的一部,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貌似真的不可原谅。大概看过的像样子的中国本土作品也就只有近代的一些诸如王小波,苏童的玩意,当然周国平的和余秋雨的也是必看。至于说所谓的王蒙,贾平凹等的书我是基本没兴趣看的,因为不知道是因为觉得他们的名字没取好,还是只是单纯的因为他们那一张老人脸,反正距离和隔膜就这样产生了,我也懒得去细究。最后也可以提一下,那些现在所谓的诗人,我只能用无语来形容,分明是江郎才尽,粗俗不堪,却集体玩起什么行为艺术。中国已经不再存在什么诗人了,诗已经到了孤芳自赏的时代,他可能永远只能躲在文学的边缘的角落里,可有可无。
对于80后的作品,可能是同龄人的缘故,我是相当欣赏和看好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的文学是属于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那些很多所谓泰斗之类的人物大概已经到了江郎才尽的地步,完全没有了与80后文学抗争的实力。从写功上看我是很推崇郭敬明的,然而从一个热血男儿的角度上看我更喜欢韩寒。80后的写手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后浪推前浪。对于这样一些人我始终是充满期待,虽然海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就是知识爆炸的网络时代的来临,不可避免的影响了我们对文字的敏感度,因为毕竟耐得下心来读书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呵呵,再说就跑题了,80后的书倒是看的不少,可能这也是唯一一点让我不至于过于愧疚的因素,很明显他们的作品多少年后就有可能成为经典,而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也并不是什么名著也没看嘛,起码将来时的名著是看过不少的。
看过的书没有吃过的饭多,睡过的觉多,看来也就那么点出息。哎,还是摆脱不了动物的本能啊。就不能有更高一点追求吗?最后引用一个公式勉励自己一下吧。猪=吃饭+睡觉,人=吃饭+睡觉+看书。所以还是多看看书吧,不然就只是一直纯粹的猪,起码也应该做一头会看书的猪嘛。
爱生活,爱他人,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