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造学及基本理论

(2008-05-09 10:46:36)
标签:

杂谈

回顾人类的文明史,乃是一部人类创造的历史。21世纪是一个创造世纪,也是创造力竞争的世纪。在激励的竞争中,国家的兴旺发达,个人的事业有成,唯有开拓创新。因而学习和应用创造学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结合自身实践,勇于改革创新,才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最有效的途径。
一、崭新的科学——创造学
(一)创造学的形成和发展
1.创造学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它的奠基之作是1941年出版的、被誉为“创造学之父”的奥斯本的《思考的方法》。
2,创造学的研究经历了初创、成熟、传授、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从而使创造科学得以迅速的发展。
(二)创造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1.创造学是研究人们从事科学和艺术的创造活动,探索创造的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实践基础。
2.创造学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
①创造科学——着重研究创造活动和创造过程,揭示创造的普遍规律,它是创造学的基础理论。
②创造力开发学(即创造教育)——着重研究人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实践,开发和培养人的创造力,并应用于人才培养。
③创造工程学——着重研究如何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原理应用到创造活动中去,重点研究人的创造技法,直接应用于创造发明。

二、创造学的基本理论
(一)创造
1.创造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活动。创造的产品(事物)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2.创造是相对模仿而言的。创造是人类一切活动中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种活动,是人类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一种表现。
3.构成创造的因素主要有:
①创造的指导因素——世界观、道德、胆识等;
②创造的智能因素——观察、想象、思考、分析、综合等能力;
③创造的动力因素——理想、信念、欲望、热情等。
4.我国创造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二)创造力
1.有关创造力的定义多达百余种。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2.有关创造力的构成要素有多种看法。美国创造心理学家T·M艾曼贝尔的“有关领域的技能、有关创造性的技能和工作动机”三要素颇具有代表性。国内一般认为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3.创造力人皆有之,但由于遗传、开发、培养等诸多原因,人的创造力水平高低不一,有不同的层次:高层次创造力,即特殊才能创造力;中间层次的创造力,即群体比较的创造力;低层次的创造力,即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三)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创造活动或创造过程中,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活动。作为创造力核心的创造性思维一般由两种思维形式组成,即发散(求异、扩散)思维和集中(求同、收敛)思维。
2.发散思维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但不是唯一成分,创造活动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统一的结果。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思维过程中互相促进、彼此沟通、互为前提、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
3.创造性思维由四个品质组成:
①流畅性,指思维活动的流利、快慢速度;
②灵活性,指思维变化的程度;
②独创性,指思想结果罕见的程度;
④缜密性,指思想活动对各个细节增补、添加的程度。
(四)创造过程
1.任何创造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但它始终围绕着解决问题这一中心,即创造目标来进行的;而且按照具有一定发展阶段的一般程序来进行的。
2.创造性活动尽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一般都包括下列四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验证阶段。
3.创造性思维活动应贯串于创造活动的全过程,并辅之以适当的操作实践活动,注意提高人的思维品质和心理品质,也是十分必要的。
(五)创造技法
1.创造技法是创造学研究获得的最重要的一项成果。创造技法是创造学工作者总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创造发明方法,它的形成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即创造性思维规律和创造实践的丰富经验,它是创造实践经验的理性升华。
2.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1000多种创造技法,比较实用的有300多种,而常用的有几十种。在此重点介绍常用的具有理性化和可操作特点的七大类型的28种创造技法。
①智力激励型;
②检核提示型;
③列举分析型;
④组合思考型;
⑤逻辑推理型;
⑥系统分析型;
⑦观察发现型。
3.虽则诸多的创造技法是打开创造世界大门的“金钥匙”,但必须有针对性地加以应用,才能发挥出创造技法的导向、启发和求解新问题的功能。
(六)创造动力
1.创造离不开某种动力的驱使,研究创造的动力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对于激发人们的创造意识,促使创造才能的释放和保证创造活动的持续开展具有决定的作用。
2.推动创造的基本动力机制,可以由以下三个方面:
①需要是创造之母,社会需要是创造的动力学基本模式;
②科技进步对创造活动的积极影响;
③创造者的心理动机——间接动机和直接动机。
(七)创造环境
1.创造是一种实践活动,创造主体总是在一定的客观背景下表现自己的创造行为,并将受到某种影响。对创造活动产生影响的非创造对象客体,即为创造环境。创造环境有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之分。
2.创造环境相对创造主体来说是一种外部条件。它对创造主体的思维方式和运用创造手段的状况都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3.对创造所处的环境要有辩证的观点。既要充分利用良好的外部背景去强化创造意识,也要注意将“逆境”造成的压力转化为创造的契机。要充分认识创造环境的二重性。
(八)创造力的评鉴
创造力测量和评估的方法目前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大类:
1.创造力测验——这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测量方法。其特点是适用范围广,易于控制,测量的结果也便于统计。而就其内容来说,有创造能力测验(包括自我测试)和创造人格测验两个部分。
2.创造力调查——这是对创造者进行全面或某一方面的重点了解,然后根据了解的情况,确定其创造力水平。一般通过问卷、访问等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可包括家庭状况、本人情况(包括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创造力表现等。
3.创造成果分析法——这是通过产品或作品(可以包括设计新方案、创造性建议、技术革新等);进行价值分析(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来衡量创造者的创造力的方法。

三、学习和研究创造学的重要意义
1.通过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磨炼创造性思维,掌握创造性方法,像挖掘矿藏一样,把自身的创造性在深度和广度上来个大拓展、大开发。
2.通过研究,增强自己的改革意识和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引导,勇于探索,重视开发和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提倡手脑并用,促使学生心灵手巧,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来源:上海市创造教育网站>>上海创造教育研究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