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不是万能育儿宝典!

标签:
原创图文育儿路重新解读蒙特梭利爱和自由小美潼3岁2个月杂谈 |
分类: 育女心经 |
-- 爱和自由”不是万能的育儿宝典,更不是溺爱和无限放养。如果希望孩子能尽快走出自我、融入社会,尊重别人、尊重集体,就一定要重新解读“爱和自由”的定义。
《爱和自由》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的育儿著作,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
相信自从看了此书,很多育儿父母也和我一样,把书中的理念“爱和自由”当做指引自己在育儿路上的法宝,唯一的风向标。
我可以给孩子全部的爱,也可以给孩子绝对的自由,只要他们能够快乐、自由的成长。
一度我非常自信自己对于潼潼的教育方法,在爱她的同时,让她自由发展个性,发展智力,让她在自由的实践中中积累经验。她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释放,她的创造力和创意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她成了小朋友和家长眼里的榜样。
在家里,我们给她空间,她可以无拘无束,她要玩水,我们给她准备好一套干爽衣物备用;她要爬高,我们帮她拿来凳子;她要画画,家里的墙上、沙发垫上都曾留下她的墨宝。
在外面,她想和人打招呼以及不想和人打招呼都没问题,完全随她的意思;她的玩具和食物愿意与别人分享或者独自享用,我们都尊重她的意思;在草地上,她想学乌龟爬着走,我们也没意见。
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围绕给她自由,并且是绝对的自由,不仅体现在行为上、肢体上,更体现在心灵上,在她的游戏世界中,我坐在一旁看着她和小伙伴们旁若无人地嬉戏玩耍,遇到纷争或麻烦,我尽量做到退到她的世界以外,凡事都希望她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我谨慎遵循着“我爱她,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她”,不去打扰她。
回到家里,为了给潼争取更多的自由、更宽阔的空间,不惜和父辈据理力争,我常说的话是“别什么事都干预她,只要没有危险,她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
就这样,潼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个性,性格里少了点温顺乖巧,多了分独立任性,悄悄改变的这一点起初并未引起我的注意,认为每个孩子都会经过性格的转变,叛逆期的磨砺。
直到有一天,我参加了幼儿园的开放活动,见识了潼和其他小朋友表演的节目,我才第一次发现,潼的自我意识似乎比别人更强烈,在她身上似乎存在着某种不安定和不服从的危险因素。
之后,我又观摩了潼的一次舞蹈课,几个小朋友站成两排,老师在前面做动作,潼起初还能跟着老师做几个动作,但随后注意力就分散了,一会看看别人,一会揪揪衣角,一会朝着镜子自做鬼脸。老师教一个压腿的动作,别的小朋友都在老老实实低头做动作,只有潼,跪在地上看着别人,被老师点名批评之后,潼还是不跟着做这个动作,后来老师走过来手把手给她摆了一个弯腰压腿的动作,等老师站起身一走开,潼又恢复了原来的姿势-跪在地上。
再后来,老师让孩子们排队一个一个轮流演示刚才教的动作,潼排在倒数第三个,在别人做动作的时候,她一直漫不经心望东看西,嘴里还念念有词,一会唱歌一会原地转圈,老师再次点名提醒她注意观看别人的动作,但似乎不太有效。终于轮到她了,她上场的时候,嘴里还自言自语个不停,对于老师的严厉指点也不太奏效,甚至还冲老师搞怪,老师也被气得一脸无奈。
禁不住老师的一再点名,我也低声提醒潼认真一点,可我发现,她不仅不听劝,反而对着我做鬼脸,我当时真是气血上涌又气又恨。气的是,潼的自由散漫态度,恨的是,她的不服管教耽误了大家的时间。
事后,我郑重跟潼谈话,问她为什么要如此出位表现,她的回答是“我都会了”,看着她的满不在乎表情,我更加气愤,我知道,她其实是喜欢跳舞的,但完全凭兴趣行事,刚开始新鲜,还能坚持,后来厌倦了就失去兴趣了。
于是,我只能告诫她“即使你会了,也要配合整个集体的活动,不能靠小聪明,学习就是一个反复练习的枯燥过程,谁能坚持到最后一刻,谁才能学得最棒”。
经过这次事件,我意识到,孩子的兴趣固然重要,但培养兴趣的同时,也要让她们知道会伴随着乏味、疲倦和枯燥的不自由的游戏规则。在学习或游戏过程中,就要暂时失去自由,克制心中的自由向往,遵从学习环境中的规则,这包括老师的教导和集体荣誉感。
看看现实生活中,那些受欢迎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无不是非常注意别人的感受、以遵循尊重为本的人,在这方面,我们做家长的,因为太在意孩子是否被照顾好,看不得孩子受半点委屈,因此打着“爱和自由”的幌子,不由自主溺爱孩子,导致这样或那样的出位表现也就不奇怪了。
但,如果不给孩子自由,必然难以培养出具备健全人格和心智卓越的孩子,但,如果我们不能深刻理解自由必须建立在尊重、共赢为准则的规则之上,自由所带来的结果将无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甚至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所以,我重新解读自由的定义。从现在开始有意改变这一切,让潼明白,在某些时刻,是需要牺牲自由换来成功的。
给孩子自由和爱我是认可的,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意义是不同的,在幼儿时期,就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绝对的自由”,让其自由地探索、自由交往;在儿童时期,需要及时灌输规则的概念,自由是需要在某种框架内的,必须有附加条件,必须考虑社会及环境因素,此时的自由是“相对的自由”。
和我同时观摩的一位家长说“你家潼潼多活泼呀,这孩子不犯怵,胆子大,敢于表现自己”,相比这位家长的孩子,潼确实是整个班级的活跃份子,聪明灵气,敢想敢做。如果我就希望潼潼一直保持这种自由不羁的性格,胆大、创新、不按步就班,那么我就不需要对她的育儿方针改变什么,继续无限的爱+广阔的自由,那么,我相信潼一定会越来越个性独立、越来越胆大创新。
但,这也许并不是我想要的,我希望她能成为一个既要保持个性、同时也能全顾他人、顾全大局的人。因为,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世界里,人需要遵循社会和环境的法则,人的成长需要有原则和规则去引导、去束缚。
“爱和自由”育儿法没错,但要首先确定一点,你期望孩子变成什么样?
如果你期望孩子老实巴交、听话懂事、循规蹈矩,那么“爱和自由”育儿法也许并不适合你;如果你希望孩子坚强独立、个性自我,那么你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如果你期望孩子两者兼具,那么,也许就和我面临同样的问题,要仔细思忖和调整育儿策越,既要放手又不能不管,哪些要严管?哪些要放手?都需要细细考量、审时度势,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所以,在这里提醒一下和我一样拥有3岁左右孩子的家长们,“爱和自由”不是万能的育儿宝典,更不是溺爱和无限放养。如果希望孩子能尽快走出自我、融入社会,尊重别人、尊重集体,就一定要重新解读“爱和自由”的定义。作为家长,该放手时需放手,该收手时需收手...
懵懂的潼将如何前行,我责任重大、也责无旁贷...
喜欢旅行的朋友,欢迎进入我们一家三口的“旅行视界”,看我们如何带着宝宝从9个月开始,走遍地球上最美丽的地方。希望我们的旅行经验能分享给大家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