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虚无

标签:
哲学虚无有无老子 |
分类: 随笔 |

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反复追问“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这一思考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一段梦呓甚至无聊的思辨,其实,我们只要细心体味,蕴涵在其中的思想太丰富了!
首先,从思维的角度来看,我们习惯性的定势是,总是把眼前最能感受、感知到的“物”或者“人”作为关注点或者思考对象,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简单归结为“两个凡是”---凡是能够感觉到的思维对象就是存在的;凡是我们能想到的观念也是存在的。但是,感受不到的或者想不到的观念就是所谓的“不存在”!海德格尔所要纠正和思考的就是,我们只是自以为能设想“某种不存在”其实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一切可能形成的观念都是存在的”。
其次,从生活的理性来看,我们总是对“有”的东西感兴趣,而对“无”不以为然;看到的只是眼前的“此在”,而远方或者未来的“彼在”为什么不能有存在的理由和空间呢?
第三,从价值与实用的角度来看,我们苦苦追求的“有”固然可以认定为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它究竟有没有一个起源、发端和开始?对这一问题,古代的老子已经有了深度的思考,在老子的视域中,纯粹的“有”和纯粹的“无”都是不可思议的存在物,或者说根本不存在,“有
对于萨特的“虚无”,我们使之本土化之后,是否可以这样延伸——
首先应该撇开世俗的理解,走向虚无绝对不能等同于走向悲观与失望,虚无绝对不会代表着世界的没落和人类的终结。
虚无可以是一种思维方式,也可以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作为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在无限极的“大”与无限极的“小”之间来回穿梭:从“无”中看到“有”,从“空”中看到“满”,从“虚”中看到“实”,从“低”中看到“高”;而作为一种人生境界,我们应该在满世界的“有”中稍作停顿,无论是寻求“空灵”还是“虚极”,只要能够让心灵祛污、祛蔽,就可以在新的起点重新出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