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向虚无

(2021-01-24 08:27:55)
标签:

哲学

虚无

有无

老子

分类: 随笔
                             走向虚无

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反复追问“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这一思考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一段梦呓甚至无聊的思辨,其实,我们只要细心体味,蕴涵在其中的思想太丰富了!

首先,从思维的角度来看,我们习惯性的定势是,总是把眼前最能感受、感知到的“物或者“人”作为关注点或者思考对象,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简单归结为“两个凡是”---凡是能够感觉到的思维对象就是存在的;凡是我们能想到的观念也是存在的。但是,感受不到的或者想不到的观念就是所谓的“不存在”!海德格尔所要纠正和思考的就是,我们只是自以为能设想“某种不存在”其实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一切可能形成的观念都是存在的”。

其次,从生活的理性来看,我们总是对“有”的东西感兴趣,而对“无”不以为然;看到的只是眼前的“此在”,而远方或者未来的“彼在”为什么不能有存在的理由和空间呢?

第三,从价值与实用的角度来看,我们苦苦追求的“有”固然可以认定为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它究竟有没有一个起源、发端和开始?对这一问题,古代的老子已经有了深度的思考,在老子的视域中,纯粹的“有”和纯粹的“无”都是不可思议的存在物,或者说根本不存在,“有 ”和“无”都是相对存在并且相伴相生的,“在实体与空间上的变化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多样性

  比老子晚2000多年的法国哲学家萨特同样在思考着“有”和“无”,他以其独特的思维和视界更精确地提出了“虚无”这一命题,他认为:“无论如何,应该有一种存在(它不可能是自在),它具有一种性质,能够使虚无虚无化、能以其存在承担虚无,并以它的生存不断地支撑着虚无,通过这种存在,虚无来到事物中。”

对于萨特的“虚无”,我们使之本土化之后,是否可以这样延伸——

  1.虚无在某方面可以理解为零,也可以理解为无限,因为虚无包容一切,却又不同于任何事物。把虚无分开来看,是极大,是极小,在思维的世界甚至实体的世界里,必然存在从无到有以及从有到无的两个极端。

  2.我们的一切认识和思想理论形成的基础,都是特定时空背景之下一旦离开时空看虚无”,“虚无”是否还能够支撑“存在”?

  “虚无”运用到现实又现实的生活中,是否有价值呢?

首先应该撇开世俗的理解,走向虚无绝对不能等同于走向悲观与失望,虚无绝对不会代表着世界的没落和人类的终结。

虚无可以是一种思维方式,也可以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作为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在无限极的“大”与无限极的“小”之间来回穿梭:从“无”中看到“有”,从“空”中看到“满”,从“虚”中看到“实”,从“低”中看到“高”;而作为一种人生境界,我们应该在满世界的“有”中稍作停顿,无论是寻求“空灵”还是“虚极”,只要能够让心灵祛污、祛蔽,就可以在新的起点重新出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