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高祖屈就突厥:政治败笔还是战略?(品书之八十九)

(2013-02-16 11:23:13)
标签:

唐高祖

政治策略

突厥

初唐

史实

分类: 历史

                     http://sns.huizhou.cn/attachment/photo/Mon_1302/711_9a981360985777eac20cbc0f9108d.bmp

    隋唐之前,在华夏中原大地的西北部,一直活跃着诸多的异族部落,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时而与汉人进行生活、文化、习俗上的融合与往来,时而又对中原的边境进行骚扰甚至侵略,乃至成为历代帝王的心腹之患。从历史的发展顺序看,先秦时期的戎狄,秦汉时期的匈奴、东胡乌桓鲜卑,魏晋北朝时期的柔然敕勒,隋唐时期的突厥、回纥等,都曾经在我国北方的土地上有过蚕食、侵略、壮大和相互融合的历史。

    其中,对北方边境影响较大的一支部落就是“突厥”。据《北史》记载“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独为部落,盖匈奴之别种也。又曰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在南北朝时期,由叶尼塞河南迁高昌的北山,又迁至阿尔泰山,后又前往中亚。现代土耳其人,认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后裔。

   按照《北史的说法,突厥是来自咸海一带的塞种人。突厥最先是生活在咸海西边的塞种,后东走至叶尼塞河南方,受铁勒同化,6世纪初年突厥部落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5世纪中归附于柔然,为其炼铁奴,俗称突厥。6世纪时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遣使向西魏献方物。546年合并铁勒部5万部落,势力逐渐强盛。552年又大败柔然,以漠北为中心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突厥奴隶制政权。最盛时疆域东至辽海(辽河上游),西濒西海(今咸海),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南临阿姆河南

   在南北朝后期的公元546年,北方的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部众,打败和合并了高车各部五万余落,开始发展壮大起来。552年突厥以其强悍的武力打败了柔然,建立起幅员广阔的突厥汗国,势力迅速扩展至整个蒙古高原。这时华北北齐北周政权并立,双方均慑于新兴突厥汗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也互相为了消灭对方,均采取向突厥纳贡、和亲的政策,以换取突厥帝国的支持,至少是中立。而突厥则借机以假和平、真战争手段,获得大量经济利益

    581年杨坚取代周,建立隋王朝。突厥趁隋朝立足未稳,从甘肃一带向隋朝发起大举进攻,隋文帝不得不发兵抵御,并修筑长城。

    当隋灭陈,完成南北统一后,与突厥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改变。隋利用军事与政治手段开始反击突厥势力。同隋朝时的东突厥和西突厥时,突厥汗国已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各自内部斗争激化,隋的反击取得了相当成果。599年(隋开皇十九年十月),隋文帝封突厥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显著标志了隋强突弱的形势。

    这一局面没有维持多久,到了隋朝二世之后,由于隋王朝的专横与腐化,导致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全国共有近二百多支反隋起义军。后来逐渐形成三支主力,即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李密翟让瓦岗军。紧迫的形势诚如《通典》所言“及隋末离乱,中国人归之者甚众,又更强盛,势凌中夏,迎萧皇后,置于定襄。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称尊号,俱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控弦百万,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

    作为唐高祖李渊,本来是隋朝宗室一名军事要员,他起初以讨伐刘武周为名,进行大肆招兵买马,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招到近万人。这一举措曾遭到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的猜疑,他们都是隋炀帝的亲信,对李渊颇有戒心。李渊则拉拢、利用他们身边的亲信掌握其动向,等李渊要正式起兵时,便设计锄掉了身边的两个隐患。

    公元617年5月14日深夜,李渊命李世民在晋阳(即太原)起兵叛乱,并且迅速壮大了自己的力量。但要进一步巩固军事实力,李渊有两大顾虑:一是担心兵行之后“突厥南侵”,难以抵御,此时的部落首领始毕可汗也希望从隋朝的覆灭中谋取巨大的利益;二是担心北方群雄如刘武周等联络突厥“引为边患”,妨碍自己全力进军关中。这是影响他起兵以及起兵以后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于是,李渊在杀掉王威和高君雅之后,便和将士紧密防守,对付突厥。起初,李渊思路是想击退东突厥,他命裴寂、刘文静坚守城门,同时又让大门洞开,城墙上也不树旗帜,守城士兵不许张望、喧哗。这一曲“空城计”使突厥不明底细,不敢贸然入城。李渊又在夜里派兵出城,早晨改道进城,使突厥误以为是援兵到达。最后突厥只好撤兵而逃。李渊的军事智谋由此可见一斑。

    突厥兵虽然退去了,但难保不再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李渊给突厥写了书信:“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信中为了稳住突厥,李渊委曲求全地用了臣下的语气,并在举措上还使用了割地、进贡、贿赂等手段,这样做也是为了给南下用兵扫除后顾之忧。事实证明,李渊的策略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但是,高祖的收买与贿赂“策略”并不顺利,因为突厥人的胃口越来越大,一直到李渊定都长安后,突厥派出的使者不仅不尊敬这位开国帝王,反而把京城搞得乌烟瘴气。之后,还勾结北方的叛乱者再次进犯中国。尤其是代替始毕可汗的颉利可汗在高祖年间甚至成为唐王朝的最大的外敌之患。在公元622——625年间,颉利可汗多次攻击太原和长安,使唐军受到不小的损失。唐高祖则是既防范又抵御,与此同时,又派人贿赂,借以巩固唐军在陕西的力量。

   当唐朝定鼎,势力强盛之后,王朝内部的当事人都讳言这段历史,以致史料流传稀少,事实上,李渊和突厥联合,甚至贿赂收买,尽管未能完全阻止突厥人接二连三地进犯,但在唐王朝危急之时,确有一种“花钱买稳定和安全”的味道,使得新兴起的唐军免除了腹背受敌之忧虑;至于有些史料谈到了唐高祖对突厥“称臣”的问题,无论《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完全避讳,这有待于史学家进一步考证,非我等所能及!

   其实,从历史渊源来看,唐王朝本来就是一个胡化很严重的王朝,李家几代和鲜卑通婚,而北周又是一个非常注重陇西本位的国家,很多汉人都被赐胡姓,李渊的父亲在西魏北周任高官,显然就家族其文化来说,也是华夏和胡族各半。  

    如此看来,李渊屈就突厥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当时天下大乱,眼看群雄并起,而其在晋阳(太原),势力并不算大,找一个助手,非常正常。而且李渊心中恐怕并没有什么华夷之辨。所以找突厥和找其他人对于他来说是差不多的。那突厥势力大,为啥不找呢?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如果仅仅从战略和军事上考虑,李渊的举措就与政治和民族气节没有太多的关联!

   

参阅书目:

   1,《剑桥中国隋唐史》 崔瑞德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寒柳堂集》 陈寅恪著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3,《旧唐书》、《新唐书》 中华书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