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2/middle/52159302gc4620317f7b1&690
时下,当我们走进政府机关的办事窗口或者某服务性机构咨询相关事宜时,是否持有充分信任的态度?这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恐怕都是很纠结的问题:身为普通百姓,不能找到可以信赖的办事机构或人员,总是担心被“忽悠”;而作为职场内的人员,说话办事不被信任,屡遭质疑,一样都是“杯具”!
-
在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过程中,“习惯性质疑”显然是最大的心理障碍之一,由此,许多人惊呼、感叹,当我们都心存“习惯性质疑”时,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原本就岌岌可危的那点“信任度”,必将消失殆尽!
某权威媒体曾经就“习惯性质疑”问题作过调查,结果表明:
71.8%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习惯性质疑者,41.1%的人坦言自己就有“习惯性质疑症”。社会信任度不断下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信任危机,早已是不争的事实,除了对身边极少数的亲友、同学、战友和铁杆哥们产生信任外,对交际圈以外的基本持怀疑、质疑态度,这一状况可能会愈演愈烈!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那么多的“习惯性质疑”,其目的究竟是为了破坏信任,还是为了重建信任?值得我们深思,比如:某领导新官上任,一定会有一些新的决策和举措,公众的习惯性质疑会认为这类行为是作秀、是捞取政治资本,因为没有一种制度化的保障机制,能够让公众相信这些举措是为民做主或者造福于民!当我们遭遇不公平的执法或者明显不公平的裁决,是寻求信访还是寻求法制?事实上,社会已经让我们处于两难选择的窘况。
有人曾经这样调侃过:
“我们应该设计出一系列政府制度,以便即使在流氓占据政府职位时,也将为我们的利益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面对社会日益严重的信任危机,应该允许习惯性质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消除老百姓的质疑,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恢复社会的信任度。可现实生活中,许多职能部门面对公众的习惯性质疑,总是以习惯性暧昧来应对,带来的结果就是信任危机的加剧甚至谣言的滋生。
因此,面对习惯性质疑,究竟是以“破坏者”的视角来审视之,还是以“建设者”的姿态来应对,其实关系到我们的社会能否从习惯性质疑中寻找到习惯性信任路径的关键所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