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角度  一片风景

(2010-07-01 09:31:13)
标签:

视野

倒后镜

角度

《周易》

曾仕强

文化

分类: 随笔

           http://s12/middle/52159302g8a49aa15194b&690 一片风景" TITLE="一个角度  一片风景" />

   大约在12年前,平生初学驾驶时,对车两旁及中间位置的倒后镜不以为然,总以为能够看清前方、顾及左右就算不错了,至于身后的事情,自然有人“负责”。就是这样一种心态导致驾驶初期偶尔会有碰刮事件发生,起因基本上是没有注意后面车辆,尤其是在变道和左侧拐弯时。

    之后的日子里,把精力稍微顾及到后面的视野,情形就好多了。一直到前些天,本人在车上等人的闲暇之余,把两旁倒后镜的角度认真调整了一番,感觉视野霍然开阔了许多,行车途中特别顺畅。看来,视野决定心态,心态影响行动!

   其实,本人所做的十分简单:也就是左右变换了一下角度、上下调整了一下方位,可视野里的“风景”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车流井然、行走自如,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联想到我们平时拍摄的风景照、人物照、艺术照,除了用光、构图、焦距、色温等基本的环节外,镜头的角度不也是能够让作品超凡脱俗、出奇制胜的重要手段和技巧吗?

    置身现实生活,面对纷繁复杂的人和事、面对总是掌握不了的“真理”与“法宝”,我们认知视野的“角度”是否存在问题?以前,我们经常拿“井底之蛙”、“盲人摸象”、“刻舟求剑”等典故来讽刺人类认识的误区,却很少有人反思为何“总被浮云遮望眼”、“不识别庐山真面目”?其实,在上帝和圣人眼里,芸芸众生都是一只视野并不开阔的“蛙”、凭感觉摸象的盲人,只不过是有些人感觉真实一点、思维的角度独特一些,因此,人生阅历也就有了“丰富”与“肤浅”,人群也就有了“王”与“寇”、“成”与“败”!

    台湾学者曾仕强在讲解《周易》时,认为它是群经之始,是一部破解宇宙与人类密码的“天书”,后来的研究者不管从那一个角度来看,都只能取其一偶!要掌握《周易》,曾仕强认为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仰视“天象”,观宇宙、观自然;二是俯视自身,定位自己,“万物皆备于我”;三是张开广角,包容社会。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理念,曾先生的观点是无懈可击的,可真正熟练掌握并运用其中的要义,谁能做得到呢?

   不妨,从变换角度开始!

 

         http://s6/middle/52159302g8a49ac5c24d5&690 一片风景" TITLE="一个角度  一片风景"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