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的重复,世界读书日
(2021-04-23 13:52: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读书本是日常,并不拘哪一日的。但既然有“世界读书日”,就趁个热量,记下一直懒得动笔的一点读书感受。
东野圭吾是很喜欢的一位推理作家,超过了柯兰道尔及阿加莎。这可能有文化上的亲近,毕竟中日之间的相似远大于中欧。
但我更认为是作品的风格,个人认为东野对于人性的描写更细微,更极致。
这点最初是《白夜行》(1999)带来的,真是惊艳啊,2个男女从儿时一路走来,人性的演变真是细微极致。
如下面所附百度提供的东野作品,他真是高产作家。我虽然喜欢他,但所读不足十之一。可在有限的阅读里,还是发现了一些重复,即便是如《白夜行》里的守护主题,也在几部作品里都有出现。
一部是早前几年读过的《嫌疑人X的献身》(2005),还有一部则是前几天在微信读书上读到的《祈祷落幕时》(2012)。
根据介绍,《嫌疑人X的献身》是伽利略系列,《祈祷落幕时》是加贺恭一郎系列。加上前文提到的《白夜行》,可以认为它们在主题上是有极其明显的相似之处,即守护。《白夜行》是男孩对女孩的守护,《嫌疑人X的献身》是一位数学天才对一位隔壁的暗恋女子的守护,《祈祷落幕时》则是父亲对女儿的守护。
3部作品的守护都伴随着犯罪,即在对守护对象的保护同时对他人实施了犯罪,所以才会人性善与恶的强烈冲突。但不同的是,前2部(《白夜行》与《嫌疑人X的献身》)里守护者与被守护者并不存在亲情,甚至可以认为是不存在任何双方的情意,可以认为都是单方的情意,双方之间甚至都不存在交互。但第3部则是父亲对女儿的守护,虽也是在暗下,但也有远远的打量。
或许是因为这样的私情存在,对第3部的认可度就低了许多。而且从行文来看,东野的叙述不如前2部的流畅与细致,感觉较明显的强为文。
从1999,2005,再到2012,3部作品有着明显相似的守护主题,但功力显然有较大差距。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重复带来的审美挑剔,即如果重复必须要有突破(如《嫌疑人X的献身》之于《白夜行》),这种突破可以有不同方面的表现,如情节,如手法,如推理等等。
所以,如果说《白夜行》与《嫌疑人X的献身》称得上杰作的话,《祈祷落幕时》仅勉强称得上可读。
东野生于1958年,不算太老,但也有才尽时吧。
这就是读完《祈祷落幕时》后的一些感受。
不过此作品读后的一个意外收获则是认识了东京的一些桥梁,因为故事是围绕着12桥的,即每月一座桥梁的相约。尤其是笫9章,为了验证父女2人通过12座桥进行接触的推理,加贺乘船巡游了这些桥。文字的描述有些类似江南运河及支流上的桥。
之前写《运河城市行》时也曾提到东京也是运河城市,这又是一个证据了。之后又读到了幸田露伴的《水之东京》,以及周朝晖的《日本,一种纸上风景》等,都对东京作为运河城市从不同方面给以了佐证。
附:加贺恭一郎探案集
第1案 国立T大学四年级 《毕业》(1986)
第2案 警视厅搜查一科 《沉睡的森林》(1989)
第3案 练马警察局 《谁杀了她》(1996)
第4案 警视厅搜查一科 《恶意》(1996)
第5案 练马警察局 《我杀了他》(1999)
第6案 练马警察局 《只差一个谎言》(2000)
第7案 练马警察局 《红手指》(2006)
第8案 日本桥警察局 《新参者》(2009)
第9案 日本桥警察局 《麒麟之翼》(2011)
第10案 日本桥警察局 《祈祷落幕时》(2013)
从1986年的第1案《毕业》,到2013年的第10案《祈祷落幕时》,加贺探案集的写作跨度超过25年,几乎贯串东野圭吾的全部写作生涯。主人公加贺恭一郎由情入手,以情破案,不光抽丝剥茧破解谜团,更理清案件深藏的背景,温暖因案件受伤的心灵。
当然这是题外话了,以后有机会再细缕。
前一篇:四月,大风,蔷薇当值
后一篇:月季与蔷薇,同在高处的不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