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艰难的适应中
(2020-04-30 09:20:11)
标签:
杂谈时评 |
分类: 上海日子 |
百日已过,原以为扛得过的“非常时期”,谁知又有了“常态化”的说法,于是心态得转变,需从“扛”转到如何适应新常态,如何与之“和平共处”,并且“相安无事”。
其实“宅”并不是最难忍的,至多也就是生活中缺少了“远方”,不过还可以在阅读中找到“它",还可以在回忆中看到”它“,还可以用笔记下”它“。
对于我而言,艰难的是事务的猛增与繁乱。原来可以外包的现在全部需要亲力亲为,原来无需的现在不难省略与马虎。一下子,简单与清静的生活节奏完全变了,每天的日程大改样。原先在家的日子,大多就是坐着与躺着吧,现在则是各种擦洗,曾经把手机装在身上试验过,一天下来,做这些杂事都可以有1公里多的步子了。
仅如此的话也算是健康吧,算是把家务当锻炼吧。
可更艰难的是,术有专攻,就算是努力地维持着,也不如专业人士的效果。耗时更多,效果不好,已有了积垢难除的迹象。只有提高清洁的频率,由此对”小洞不补大洞二尺五“有了更切肤的认识。
可这样的强度短暂地”扛“是”扛得过“,可常态化则就开始吃不消了。只能转变策略,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可这样一来,时间也碎片化了,心情也碎片化了。
整块地用来阅读、思考、写作的时间没了,或者挤挤也还是有的,但心情没有了。翻看了一下,离上一篇读书笔记已有半月了,立下的运河城市纪行也被搁置了1个月。
但日子总需继续,就像生病的人要适应与病共存,仍然要过好每一天,不敷衍不马虎,不是时时想着“扛过”,而是适应它,当它就是如此的。
既然现在病毒存在已是常态,那么也只有适应了。
适应与之相处的方式,适应对付它的方式,从而找到新常态下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至少是让生活还有“远方”的方式吧。
前一篇:杜鹃花做插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