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的网课要令人“目不暇接”

(2020-02-21 09:11:59)
标签:

上海日子

分类: 杂谈
       这段时间开放了许多网课资源,也看了一些,对于网课的好坏评价,有了些较之以前不同的感受。如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应该是“目不暇接”。比如前几天在微博中推荐的2个建筑类的,一个是厦门大学的陈文捷,一个是清华大学的王南。
退休前也承建过不同层次的课程建设,也尝试过视频课程建设。老实说,自己建设的那些课程都没有跳脱现在的慕课、公开课、精品课等的路子,不过就是传统课堂的视频化。要么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的图片,要么就是PPT的图片。
换句话说,整个课程是静止的,用听就行,偶尔睁下眼即可。
可人的注意力在听时显然不如用看更集中、更长久,而且当“目不暇接”时,人的注意力更是会高度集中。反之,听久了会闭目,如果教师的声音缺乏声调的变化,那简直就是催眠了。
仍以上面的2个建筑课程为例。
陈的课程,屏幕上较少出现文字或PPT,也少出现本人。虽然他也是站在讲台上,声调也不是特别抑扬顿挫,但图片多,对图片的细节讲解多,有时也辅佐一些影视资料,所以整个课程上注意力高度集中,唯恐遗漏任何细节。
王的课程则更轻松,他是坐着的,好像是与听课者在座谈交流。他的辅助工具更多些,除了视频,还有可以板书的小白板,有是时还会带一些模型。因此,他的小动作也更频繁,比如起身写写板书,展示一下模型。当然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自己的轻松态,手势、动作与各种笑,也能吸引足够的注意。
陈与王的个人风格与课程风格显然是有不同的,比如站与座,比如严肃与轻松,比如端庄与小动作不断等这些明显的对比。但除了这些形式上的不同,二人在本质上又是有共通的,那就是图片多,细节多,变化多,令听课者“目不暇接”。
在这样的情况下,听课者只用耳朵听是不够的了,必须眼耳共用,必须不眨眼地盯着屏幕,可能是上面的图片以及图片上的各种备注,可能是授课者拿出的模型,可能是板书上稍纵即逝的只言片句。
当然一节课的时间也不宜太长,毕竟不是影视,毕竟还是有许多的知识,甚至还有体系。所以在高度的注意力集中之后,需要消化,需要放松。似乎半小时之内是较好的。这样的一个时间长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便于回溯,如果某个片断没有听懂,没有看清,没有记住,事后再来查看时,检索起来就容易多了。
或许这2个课程有其特别之处,即都是建筑史课程。所以有实物,有图片,有细节,有故事。但这段时间看的另外一类关于历史的课程,照理说,同样可以有实物,有图片,有细节,有故事,但实在就乏善可陈。
所以,关键还是在于课程建设的思路与水平吧。建设者的主动性很重要,建设者的积累很重要,建设者的热情很重要。建设者自己要有热爱,要有积累,要有对受众的理解与尊重,从而寻找最适合的呈现方式。
因为网课也是一种传播,完全适用传播理论,而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学科理论。所以网课建设应该是在这之间寻找最匹配的结合方式,即最适合本学科本课程的呈现方式,而不是过去传统课程的书面的文字的呈现方式。毕竟网课的特点是视频,是远程,是非课堂。所以没有课堂纪律约束,也没有老师的管束,让听课者”上完课“的只能是让他们“目不暇接”,这样他们才可能注意力集中在课程上。
这就是曾经的课程建设者与今天的听课者在角色转换之后的一点感受吧,即好的网课要令人“目不暇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