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与楚的缠绵与分离
续:
(二)湘与楚的缠绵与分离
与长沙博物馆不同,湖南省博物馆的主要展馆有二大内容:湖南人与马王堆。
湖南人的历史,而不仅仅是长沙的历史,所以有交集,也有不同。
湖南人展馆分为5个部分,在参观完长沙博物馆后,比较感兴趣的是的:一为家园、二为我从哪里来、五为湘魂。
湘魂这部分可以说明近现代湖南人的血性与作为,所以这部分打算另成一篇。而家园与我从哪里来,则比较能说明“湘与楚”这个主题。
对于家园,“湖湘”这个名字可以说明一切,即湘江与洞庭湖:
而第二展馆“我从哪里来”基本上与长沙博物馆一致,楚人南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楚人治湘为湖南的开化与发展之最重要的因素:
湖南各历史时期“蛮夷”族群:
之所以特别感兴趣“我从哪里来”这个部分展馆,是想了解“惟楚有才”里的“楚”究竟在哪,这涉及到湖北与湖南谁是楚之主体和正宗之争。
作为武汉人,武汉虽然不曾是楚的中心,但是湖北省会,为故乡荣誉,还是要争上一争。
个人觉得首先要理清历史上的楚,简略查过资料,说到“楚”时,其实要分清三个不同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正统)、西楚两汉(诸候,长沙国)、五代十国(割据,马楚)。而说到“楚文化”时,则无疑义的是春秋战国进的楚国,这是正统。而湖北一直是统治中心,文化中心:
从这个角度而言,湖北是楚之正统传承。而后二个时期,长沙国属于西楚两汉,马楚则属于五代十国的割据政权,都非正统政权。
其次,有考证,虽然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甚”的对联十分有名,但有考证,其实“惟楚有材“最早则是在武昌贡院的以匾额形式出现。
根据百度,武昌贡院原址上现为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所在地,此地设立学府历史悠久,宋初设县学,后设州学,明洪武年间始建贡院。据《湖北通志》记载,清顺治年间,1655年,武昌新府学落成后,林天擎记下两年前学子谒见之事,并发出由衷感叹:"余思惟楚有材,自昔艳羡。况我清宾兴叠诏,已多联翩而登为之前茅者矣。后之龙摅鹏奋,何可数量?"
自林天擎后,武昌府学"嗣是代有修葺",而且重视培养"楚材"的文字屡见于湖北方志。1732年,湖北巡抚王士俊说"楚材号天下久矣",并希望"从此楚材辈出"。时湖广巡抚林天擎所撰武昌府学重修记中感叹,”余思惟楚有材,自昔艳羡"。近一百年后,“惟楚有材”书于匾额,悬于武昌贡院牌楼,影响深远。后贡院毁于太平天国运动,牌楼未能幸免。咸丰八年,重修贡院与牌楼,曾国藩重题“惟楚有材”匾额。目前,“惟楚有材”四个大字被刻在武昌实验中学大门上(网图):
而“惟楚有材”更更早则出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惟在这里为语首助词,无实义。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成书于春秋时期,《论语》也是成书于春秋。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是以湖北为政治中心的,楚国最强盛的400年国都在湖北荆州,所以湖北又称荆楚。而其时的湖南,还属蛮夷,还等待楚人南下来治湘。所以左传中“楚有材”的楚应为湖北。
虽然从历史长河来看,湖南也是楚国故地,历来也自称楚地。但古长沙国只能算是楚国文化的继承,以湖南为政治中心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楚,只是割据数十年,在文化方面谈不上建树。
从岳麓书院名联的产生来看,其诞生于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此时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一人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所以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名联实为集句联,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局面
。
所以此联远晚于1655年清顺治年间的武昌贡院,约晚100多年呢。
当然湖南在后来的历史时期里一直也是楚之重地,这点可以从2个博物馆的布展看出,一直到清朝末期,两湖才分治。
到现今,湖南简称“湘”,湖北简称“鄂”,都没有简称“楚”,大约也是区分历史上的“鄂楚”与“湘楚”吧。
只是肤浅的观展直观感受,所以题名“湘与楚的缠绵与分离”,用于形容古代的缠绵,与现今的分离,甚至是不服与争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