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让我们一同快乐——读《来吧,孩子》有感

(2009-02-20 17:32:52)
标签:

《来吧

孩子》

池莉

读后感

教育

理念

25个月

育儿

分类: 恬妈心情

    “其实引领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是更累的事情,是更艰巨的事情,是连自己都要重新学习和时刻思考的功课。

    “我希望我的孩子不仅将来有出息,将来有幸福;而且眼前也有,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获得她应有的幸福。”

    “对于孩子来说,智慧的重要性远远超过认几个字学一点简单的加减法”

    ......         

                                            ——池莉

                               

     熬了两晚,急切却又逐字逐句地读完了池莉的《来吧,孩子》。

    在我还看小说的那个遥远年代,池莉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因为她的真实和深刻。孩子出世之后,只有当她睡下,我才有时间做些自己的事,因此越发成了夜猫子。但多半似乎总会和工作沾些边,至于这样的阅读,真是太久违的奢侈了...

    我沉浸在池莉的笔触和情绪里,也回顾和反思着自己的育儿体验。

 

    池莉所强调的,说到底就是让孩子快乐,而且要让孩子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快乐。池莉认为,快乐能自然地最大限度激发孩子潜能;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事半而功倍。池莉主张,知子莫如父母,父母再苦再累,也应该坚持把孩子带在身边,哺育好,引导好。

    池莉坚定地实践着自己的育儿理念,她成功了,女儿亦池从小到大,一直非常出色,温良娴美,勤恳自立,可以说近乎完美。

    书中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抨击贯穿始终,而且越来越尖锐。是教育上的弊病,逼得母女俩不得不最终选择逃离,以捍卫她们快乐的学习和成长方式。池莉对女儿在英国就读高中的描述,简直可以总结为四个字——逃出生天!

   

    到底是池莉,文字的功底加上作为母亲的亲情实感,让人不由地感同身受,不由地随之心潮澎湃,也不由地要去思考,身为父母,该怎样引领孩子成长,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作为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现在就去考虑可能与在校教育形成的冲突,似乎还为时过早(更何况小人儿多半会在大马上完幼儿园)。但最近小人儿的一些表现,则清清楚楚地告诉我,教育理念问题已迫在眉睫。

    前天晚上的经历对我冲击最大。那晚我一直在陪小人儿玩,而她却始终不怎么开心。因为要兑现讲新故事的承诺,我拿出一本不太适合的故事书(那书一套四本,只有这一本与众不同,已被我扣了很久)。小人儿果然没有状态,任我绘声绘色,就是了无表情,不一会儿就提出换书。偏巧她自己拿来的是一本教数字的,好久没碰了,我当然认为是个机会,勉力引导,结果小人儿不一会儿又把这书给撂下了。那就玩积木吧,玩的是书上介绍过的“搭小路”的游戏。小人儿眼睛瞟着厅里婆婆看的电视,我给一块,她机械地搭一块,显然也是心不在焉。整个晚上,直到冲澡才总算听到她开心地笑。

    小人儿是个乐天派,除了耍赖不好好吃饭睡觉,几乎总是笑笑的,一逗更是乐得咯咯的,对生人熟悉得也很快,同事朋友都夸她性格好。所以,那晚的不开心就显得特别反常,也让我格外在意。

    原因似乎有二,一是看的书超出了她的接受能力,二是玩时让她学习的目的太强。

    在家里,我是最主张早教的一个,尽管总有人夸小人儿聪明,我似乎总觉得有什么欠缺,总在琢磨怎么弥补和提高。偏偏我又是个没什么创意的人,哄孩子开心也缺乏点子,有时连自己都觉得无趣。老公不一样,比我孩子气些,又总是任着小人儿的性子,常常是两人一起瞎胡闹。所以,和爸爸在一起,小人儿笑得最响,玩得最疯,那个开心哪,常常让我“嫉妒”。

   

    其实理念上,我是很认同池莉的,有的也在亲身实践,譬如坚持自己带孩子、花时间和精力陪孩子、让孩子快乐等等。但正如池莉也承认的,引领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是“更艰巨的事情,是连自己都要重新学习和时刻思考的功课”。要做好这门功课,我显然还需要加倍努力...

    我不敢保证,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能始终象池莉一样,有能力也有毅力万般呵护着孩子的快乐,与孩子共同闯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成长道路。但我愿意尽最大的努力,让我的孩子拥有好的性格和品质,拥有足够的智慧和才情,去面对大千世界和芸芸众生,去享受幸福多彩的人生...

 

    我亲爱的孩子,让爸爸妈妈跟你一同快乐,在每一段时光...

孩子,让我们一同快乐——读《来吧,孩子》有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