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疆伊宁市三大怪

(2010-01-10 20:45:48)
标签:

花城

阿古柏

维吾尔

摊子

左宗棠

伊宁市

杂谈

分类: 民族之瘤

  “花城没花;西大桥没桥;汉人街上无汉人”。这是每个到伊犁来旅游的游客都会听到的一句关于伊宁市的顺口溜——伊宁三大怪。也许每个城市都有它让外地人感到新奇和不解的地方,在这些让人感到奇怪的现象背后都会有一个故事或一段掌故耐人寻味。

http://s14/middle/5214b1d8n7cced25c386d&690

新疆伊宁市花城一角

    三大怪之一花城没花

    “波翻丽水已西倾,地势旋低气转平”,这是清代诗人对伊犁地势、气候特征的生动描述。伊犁三面环山,西部开敞,冰川发育,雨雪丰沛,是新疆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四条向东辐射的山脉如同巨人的骨架, 贯通在五大河谷盆地之间的伊犁河及其支流犹如血脉一般奔流不息。伊宁市古称宁远,始建于1762年,这里居住着维、汉、哈、回、蒙古、锡伯、乌兹别克、俄罗斯等十几个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中亚、西亚与中原内地交往的咽喉之地和商贸集散地,清代伊犁九城之一,有两百多年的建城史,与如今新疆很多新兴的城市相比伊宁市称的上是一座古老的城市。

    得益于西天山充沛水气的滋润和优越的自然环境,这座被群山环抱的小城里当年到处是一片花团锦簇的景象,街道两旁的白杨参天,潺潺流水环绕着浓郁维吾尔族民族风格的民居,整个城市被大大小小的庭院和绵绵不绝的流水串联起来,家家门前的院子里和大门口都栽种着各种鲜花,让很多第一次来到伊宁市的外地人感到惊诧不已,当年在很多内地人的印象中,新疆到处是风沙和戈壁滩,但在这里却是另一番让他们想象不到的江南景色。伊宁市因此有了花城和白杨城的称呼,并被很多人所熟知,那时的伊宁市人口只有三、四万人,有一种没有考证过的说法,当年对伊宁市城市发展的定位是七到八万人口的小城,但如今的人口已经发展到40多万。当年在鲜花和白杨树的簇拥下,边塞小城里的人们过着一种让现代人羡慕的,慢节奏的,安逸而闲适的生活。

    花城没花的顺口溜只是在近些年才逐渐流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的席卷下,这座塞外边城开始了大规模的改扩建,道路拓宽了、路边的白杨树消失了、老城区逐渐被一座座拔地而起大楼所替代。同中国很多有年头的老城一样,在城市的发展中,一些城市的特色慢慢消亡了,花城没花遂成为伊宁市的一大怪。当年矗立在伊宁市街头的花城商场曾是这个城市里最有名的商场,如今也许只有花城商场这个名字还给人留下一些过去那座老城的记忆。也许,这就是我们在面对迅猛发展的城市时不得不留下的遗憾了。

http://s13/middle/5214b1d8n7cced2945a0c&690

新疆伊宁市西大桥

    三大怪之二就是西大桥无桥

    但以前在如今西大桥的位置确实有过一座小桥。从西大桥下流过的就是萨依水系的一股泉水,伊宁市辖区内主要有5大水系14条主渠道,其中,后滩河水系、萨依水系、巴依库水系、巴什库勒水系的主要水源都是泉水。萨依水系原是皮里青河古河道,源于国道218线以北喀尔墩乡境内的一个泉水溢出带。当年在城市大街小巷路边修建水渠主要是为了灌溉路边树木,也为不少居民解决了生活用水和牲畜饮水问题。这些贯穿伊宁市的水渠基本上都是历史沿袭下来的,具体时间已无法考证。后来,由于城市路面的扩大,西大桥消失了,变成了一条暗涵洞,尽管如此西大桥的名字却保存了下来,成为1路、2路、3路、8路和11路等多路公交车的交汇点。很多到伊犁旅游的游客来到这里,只听见客车售票员站在车窗前大喊着:“西大桥、西大桥”,但走下公交车看到却是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和熙来攘往的人群,只有那些老伊宁人才知道,这里当年的确曾有一座小桥横跨小河,沥青柏油路面下仍然静静的流淌着从远处汇集而来的泉水。

http://s16/middle/5214b1d8n7cced2b9feaf&690

新疆伊宁市汉人街

    三大怪之三汉人街上无汉人

    所谓“汉人街”是伊宁市老百姓对位于伊宁市南市区那片老居民区的习惯称谓。在伊犁50岁上下、土生土长的老伊宁人,一打听,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或生或长在汉人街。在他们童年的记忆中,伊宁市就是汉人街,汉人街就是全部的伊宁市。在行政划分中汉人街属于伊宁市琼库勒克街办管辖,维吾尔语为“大桥”之意,但在伊宁市的市区图上,你可以找到东梁街、巴哈尔街、喀什街的名字,却无法找到汉人街这个名字,但来到伊宁市,只要你打听汉人街在那里,没有一个伊宁市人会不知道。如同到喀什旅游必定要去看看香妃墓一样,到伊宁市来旅游如果不到汉人街,似乎总有一种虚此一行的感觉。这里浓郁的维吾尔族风情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

    这条远在西北边陲的小街与天津杨柳青人有着百余年的渊源。1876年(清光绪二年),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授命督办新疆军务并挥师西征,讨伐阿古柏匪军。阿古柏入侵新疆时,正值天津一带连年饥荒,兵祸不断。杨柳青受灾严重,人们纷纷外出谋生。于是,杨柳青人挑着货郎担,跟着左宗棠的大军做小生意糊口,并随着部队大营不断迁移,谓之赶大营。不想,这一“赶”就赶了一万多里路,从遥远的渤海之滨“赶”到了西北边陲伊犁,战事结束后,仍然有大量的杨柳青人陆续来到新疆谋生。清军收复全疆时,杨柳青的货郎已遍布天山南北,这些从杨柳青来的商贩聚居在如今伊宁市的南市区,形成了一条繁华的商贸街,被伊犁人称为汉人街。

    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汉人街的杨柳青人后裔陆续迁出,汉人街上无汉人,遂成了伊宁三大怪中最令人好奇的一怪。如今来到汉人街,只有从那花纹斑驳的木门和历尽沧桑的土墙上,还可以依稀推想出当年汉人街的繁华。就城市基础设施而言,“汉人街”由于年代久远,在街巷整洁、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显然无法同这些年伊宁市经过改造的其他街区相比;然而要论特色,“汉人街”可是没得说——很多外地游客到了伊宁市,都会慕名前往“汉人街”,逛逛出售各种稀奇古怪玩意儿的小摊点,看看加工五花八门手工艺品的古老作坊,有可能的话再顺着曲折的小巷拜访几户维吾尔族家庭,就更不虚此行了。

    每年开春的汉人街上到处是泛滥的泥泞,是小商贩云集的地方。汉人街的烤肉摊子、烤包子、抓饭、维吾尔冰激凌、石榴汁,奶疙瘩,各种干果、西瓜浸泡的冰水、还有手工艺人摊上摆着的英吉莎和沙木沙克小刀..........这些古老的小摊子从遥远的过去走到现代,至今还在汉人街上一代代延续着。在这里一个维吾尔人的小摊子就成为一个世界,在这个小小的摊子上,承载着一家人的希望,一家人的梦想,汉人街永远在维吾尔商贩们的吆喝声中维持着众人的生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