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话杜甫咬文嚼字品《春望》
(2018-06-26 19:23:43)
标签:
努力 |
分类: 教学资源 |
知人论世话杜甫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才华横溢的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却把“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奉为圭臬。他身上的这种“人民性”,化为诗歌里的“沉郁顿挫”后,就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他本人因此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也被誉为“诗史”。而要想更好地理解杜甫其人,我们还得走进那段历史和一首诗歌。
安史之乱(755年)爆发前,国家政治腐败,皇上只顾享乐,百姓苦不堪言。有一身济世才华和满腔报国热忱的杜甫,而立之年了,不仅不为朝廷重用,还亲眼看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境。这些,都在他心中留下黑色烙印。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失守,唐玄宗带着杨玉环逃往四川。次年(756年),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想要有所作为的杜甫,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却不幸于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获,掳至长安。757年的春天又来到了长安城,可国家的春天已不复存在。囚于长安的诗人睹物伤神,写下了《春望》。
《春望》开篇即点明“春望”所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其中,“国”点明国都长安,“破”交代历史背景,“春”标明节令。这一联诗人采用反衬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绿油油的青草疯长,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除了青草,五颜六色的杂花,也一朵朵活泼泼的绽放。小鸟在枝头欢快地鸣叫,清新的空气又那般地沁人心脾。如此美景,却缔造了“花溅泪”“鸟惊心”般的沉重:感伤时事,伤心与家人分别,看到美丽的花朵,诗人反而泪流不止;听到悦耳的鸟鸣,诗人越发胆战心惊。
唉,战火已经烧了两个暮春三月,一封家书该抵得上万两黄金了!这里,诗人以“烽火”借代战争,“三月”,意为战乱旷日持久;“连”,是说一日未休。“万金”,极言家书珍贵,实在是因为亲人毫无音讯。
困守长安期间,杜甫还曾写有诗歌《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主要表现的是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这里写战火长年不熄,灾难深重,同样是表现诗人担忧亲人安危,忧心如焚。同时,它还说出饱受战乱之苦者的共同感受,容易引起共鸣,因而成为千古名句。
尾联中,白发为愁所致,“更短”,意含原已稀少,暗示忧愁已久;叛乱以来,越发稀少,是说如今忧愁更重。“浑”,简直,言难以置信之感,衬托头发脱落太快,是说忧愁加重。“不胜簪”,以夸张手法说极其稀疏,实在因为忧愁深重到了极点,几乎不能承受。“搔”,描写动作,令人想到诗人坐卧不宁、辗转反侧、徘徊不已的种种情景。“搔更短”,是因为以搔解愁愁更愁。所以,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国仇家恨,交织一身的哀痛。
综上所述,杜甫在《春望》一诗中通过望见长安城春天草木丛生的荒凉景象,把“安史之乱”这一特殊历史事件带来的家愁、国忧完美交织,很好地彰显“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的精神。而这,正是“沉郁顿挫”的实质,也是杜甫“人民性”之所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