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额鲁特珊丹的蒙古部落
额鲁特珊丹的蒙古部落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13,448
  • 关注人气:2,9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刚毅英雄陶克陶胡》(1)

(2011-01-03 12:11:28)
标签:

陶克陶胡

哲里木盟

塔虎城

郭尔罗斯文化

杂谈

分类: 圣水湖畔·蒙古学·信札

将郭尔罗斯抗垦英雄陶克陶胡的故事改写成史诗,恢复最初的史诗原貌,一直是我的愿望。流传于郭尔罗斯草原上的叙事民歌《陶克陶胡》,只是局部的记载了陶克陶胡的征战生涯,目前保留的叙事民歌版本只有二十六节一百一十二句。陶克陶胡的故事,最初是以英雄史诗形式出现的,但因为民间说唱艺人的故去,加之文革前故事的整理者没有如实的记录下史诗的原貌,而是将史诗版本转写成故事本,故而成为遗憾。为了保持“乌力格尔”(四弦琴说唱艺术)的原貌,我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并将故事本转写成八万字的英雄史诗。民歌,就是历史。郭尔罗斯民歌《刚毅英雄陶胡陶胡》来自民众的口唇。它经历了史实的凝练,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翔实的记录了义军的起义始未,以及英雄三上索伦山的所行之路。

《刚毅英雄陶克陶胡》

目录:

    第一章·先有陶克陶胡后有嘎达梅林

    第二章·郭尔罗斯历代札萨克出荒

    第三章·陶克陶胡为民请愿

    第四章·与其流泪不如举起铁拳抗争

    第五章·告别双亲  抛妻别子

    第六章·活捉陶克陶胡价值三千两

    第七章·一上索伦山

    第八章·二上索伦山

    第九章·三上索伦山

    第十章·思谋出境

    尾声

 

第一章·先有陶克陶胡后有嘎达梅林

 

清同治三年(甲子年,1864年)四月初八,一个没落的四等台吉之家的男婴,在郭尔罗斯草原查干湖北部、塔虎城之东的塔奔塔虎·固日班格日,即今八郎乡的三家子屯降生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举旗造反、震惊大清朝野以及海内外的陶克陶胡。

 

唐朝皇帝征东的时候,

筑下了有名的塔虎城,

伴着塔虎城的风水哟,

一条金色的宝龙,降生在塔虎城。

 

唐王传下了一道首令,

把五座石塔压在城东,

五百年后石塔已坍塌,

英雄陶克陶胡,就降生在塔虎城。

……

塔虎城,位于郭尔罗斯境内,是辽金时期的军事重镇和交易中心。方形城堡,周长5181米,高6米,城门四座。城堡为夯土与青砖混体垒筑,楼台与城堡四周的角楼及众多的大殿均为翘檐飞角,彩栋雕廊覆以兽面瓦当。城外有两条人工开凿的护城河,城墙的顶端大约有三马并行的宽度。

 

唐王皇帝征东的时候,

建下了著名的塔虎城,

伴着塔虎城的风水哟,

一条青色的宝龙,降临到塔虎城。

 

唐王军师徐茂公早有判断,

雄威的石塔死死压在门前,

五百年过后塔身失灵,

成吉思汗后裔,就降生在塔虎城。

……

是雄鹰,就要飞在天上。

是骏马,就要驰骋草原。

青少年时代,陶克陶胡就是远近闻名的好骑手、神枪手。清末,哲里木盟、郭尔罗斯一带,土匪横行肆意。陶克陶胡十七岁,就被推举为本地(塔奔塔虎)的会兵首领。自家设有炮台,自备枪支。他性格豪爽,不畏强暴,善解人危,加之台吉的身份,查干湖附近的百姓都尊称他为“陶老爷”。

 

雄鹰掠过草原,草原泛起绿波,

马儿驰上草原,草原飘起牧歌,

自从陶克陶胡,来到草原哈咿,

畜群更加合群,民众更加团结。

 

贪婪的诺颜们,从此不得安生,

寂寞的塔虎城,从此欢乐不断,

自从陶克陶胡,来到草原哈咿,

百里草原和顺,九方牛羊欢腾。

……

1907冬季,抗垦英雄陶克陶胡率众起义的故事,就已经被孝兴阿编成了叙事民歌。孝兴阿在跟随陶克陶胡起义之前,就是当地著名的歌手。这首歌,起初以“乌力格尔”的说唱形式在军营中传唱,后来,才以外延的方式,渐渐的传遍了郭尔罗斯草原乃至于内蒙古。

 

春天的鸿雁飞到北方,

是因为北方泛起春潮的缘故,

反抗旗王的陶克陶胡,

是因为王爷卖掉五个努图克的沃土。

 

秋天的鸿雁飞往南方,

是因为南方有养育他的江湖,

反对旗王的陶克陶胡,

是因为王爷要出卖生我养我的塔虎。

……

1929年,嘎达梅林反抗起义。

至此,东蒙草原出现了四位具有影响力的民族英雄——化黎雅顺、陶克陶胡、天虎、嘎达梅林,四位声名显赫的民族英雄,留下四部叙事民歌,像火种一样,在民间广泛传唱。

===============================================================================

额鲁特·珊丹2011年1月3日工作笔记——

最初的动机,是想把郭尔罗斯叙事民歌《陶克陶胡》写进《郭尔罗斯蒙古族叙事民歌》一书中,但书写的过程中,我在陶克陶胡的故事本中,明明听到了“潮尔”的声音。接下来,再倾听现今保存的民歌曲调,可以感觉到,这首民歌最初是以马头琴伴奏来演唱的,其音调铿镪有力,仍然保持着原始马背音乐的特点,于是,才产生了将故事本恢复成史诗的想法。

陶克陶胡》属于宫调式的蒙古民歌,其节奏,犹如马背上的慢颠。听过这首民歌的人,都能够从中感受到,歌手们随着马背的轻颤,左右摇摆着身体,演唱这首民歌时的沉醉之情。
   根据节奏可以推断,《陶克陶胡》曲调出现之初,是“潮尔沁”(马头琴歌手)艺人在马头琴的伴奏下,哼唱出来的曲调。直到今天,《陶克陶胡》的曲调,仍然保持着马头琴外弓擦弦的节奏之感,镪锵有力,强劲中蕴含着壮美,它所具备着“强音相对”的特点,恰好与《基本乐理》的节奏论背道而驰,而这正是蒙古音乐独树一帜的风格。
   自1907年陶克陶胡起义,内蒙古草原、科尔沁草原、郭尔罗斯草原流传着多种版本的《陶克陶胡》,郭尔罗斯民间艺人苏玛、科尔沁民间艺人芭杰演唱的《陶克陶胡》,故事、篇幅、结构大致相同,就歌词而言,苏玛的语言最优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