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乘法结合律》说课稿  闫君丽

(2014-06-14 16:09:19)
标签:

教育

分类: 说课稿

乘法结合律》说课稿

                             闫君丽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册第单元第5课时内容。属于《与代数领域中的数的运算部分。

    关于说课重点从个方方面来说:学习目标叙写、评价方案设计、教学过程预设和板书设计

一、学习目标叙写(目标续写基于五个方面的思考:课程标准数学教材数学参考、学情分析、我的思考

课标要求: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师用书要求:通过例2解决问题的两种算法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会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可能对于在使用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又运用乘法交换律有冲突,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学情分析:课前,对45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调查项目

过关人数

达标率

三个定律的概念及字母表达式

45人

100%

运用三个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43人

95.56 %

结合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38人

84.44%

    由上表可见,全班同学都能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字母表达式95.56同学能运用三个定律进行简便计算,84.4同学能结合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本节课对于利用乘法结合律的探索和发现,放手让学生尝试做,通过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交流,从而掌握本节知识要点。

我的思考:1.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及认知需求。2.怎样处理教材例题,逐步建立认知表象。3.怎样设置练习,丰富感性认识。4.怎样更好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

综合以上思考,细化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

1、在具体的数学情境中,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乘法结合律。

2、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会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

二、评价方案设计

目标一分解为以下3个学习任务:任务1认真观察主题图根据所求问题找出题中需要的已知条件并独立完成例题的两种方法。评价标准能独立完成例题。评价方式采用交流式评价、纸笔检测评价。任务2小组交流两种算法的异同点发现乘法结合律并概括出来评价标准为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并总结乘法结合律。评价方式采用交流式评价纸笔检测评价。

目标二分解为以下2个学习任务:任务1完成相应习题评价标准为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熟练进行简便计算评价方式采用表现式评价、交流式评价。任务2:发现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联系。评价标准为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说出自己的发现。评价方式为交流式评价。  

评价样题

1.我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一种:                 第二种:                

                                                  

                                                  

                答:                    检测目标一)

2. 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填空。

   ①26×4×25=26×( ____ ×_____ )   

   ②95×125×8=95×( ____ × ____ 

   ③●×▲×★=____ ×(▲× ____ 

    25×78×40=( ___ × ___ )×78

   ⑤75×8×2×125=( ____ × ____ )×( ____ ×____ 

(检测目标一)

3. 计算下列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35×8×125         25×166×40       125×25×8×40

 

 

4.火眼金睛:下列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A×B=B×A                                              ) 

 ▲+★+●=★+▲+●          (                          

 a+(20+9)=(a+20)+9   (                 

(△×)×b=△×(○×b) (                    

25×36×4=36×(25×4)     (                         

5.学以致用:

      学校图书室买来12包书,每包40本,每本25元,买这些书一共花了多少钱?

(检测目标二)

三、教学过程预设

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教学过程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抢答游戏:利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口算。回忆学过的三个定律,写出字母表达式。

出示抢答游戏的幻灯片,提问我们到目前为止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环节二

揭示课题

出示目标

齐读出示的学习目标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环节三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观察主题图,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已知条件并解答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

会根据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环节四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小组交流两种算法,说说发现

 

引导学生完成自学2,小组交流讨论出乘法结合律

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环节五

加强体验,

感受乘法结合律的作用

完成学案量学中的利用乘法结合的填空

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并点评

能利用交流获得的规律正确填空

环节六

明确意义

总结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环节七

交流点拨

达成目标

利用所学,完成用学部分。

师巡视批改,及时纠错。

要求:数字书写端正,格式正确。

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环节八

巩固练习

整合梳理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测学同桌交流: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环节九

课堂总结

升华新知

学生畅所欲言,谈本节课收获或感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会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本节课学习要点。

四、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http://mail.qq.com/cgi-bin/viewfile?f=C13E463394455ED858E397AD43A88A5EF1B2EECCD8714D8BC93C947CE622387A090FA80D945DC6E319DD192A9E4A58226AB5E672CDF50A7FDE92102463E8FC22C23EE1B608020114A5642D47C9E61104F43D340315F762BD452ED58645C24B00EEC172882B4422F097DFC079440E0F9D65FA80D01F408BE3&sid=BLo5Zrq4pX-jZlcE 闫君丽" TITLE="《乘法结合律》说课稿  闫君丽" />(4×3)×2=4×(3×2)

(20×5)×2=20×(5×2)    (a×b)×c=a×(b×c)

(25×5)×2=25×(5×2)

例2.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25×5×2                   25×(5×2)

        =125×2                    =25×10

        =250(桶)                 =250(桶)

                答:一共浇了250桶水。

五、教学反思

    经过一周的准备时间,这次汇报课终于落下帷幕,整个过程是艰辛的,但是我尝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尹老师指导我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师教学用书,四位老师在课余时间帮我修改学案理清思路,都使我收获颇多。这节课,每个教学环节都紧扣目标,一步一步地完成教学任务,把教学重点渗透在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中,教学难点分散在我的引导和小结中,把易错易混点体现在评价样题中。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获得新知,实现对新知的学习从理解到牢记再到应用。但是每节课都会有遗憾存在一方面,这节课的前五分钟,在分析例题时节奏稍快。另一方面,在板书时应把学生发现的两个算式积相等,即25×5×2=25×(5×2)写在正上方,而不是将学生列举的例子写在上方。另外,这个环节之后我原先设计将25×5×2作为一个简便计算题时板书出来作为示范。但由于紧张,这一步骤被忽略掉了。

    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多提宝贵意见,使我不断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