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人利的“后茶馆式”教学

(2012-03-26 09:59:16)
标签:

杂谈

张人利的“后茶馆式”教学

    张人利,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1998年,他在危难之际出任当时的薄弱学校校长,他依据“最佳发展期”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学校课程进行大胆改革。改革举措包括: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课,同时小学一年级不学数学,自二年级开始学习数学。与此同步进行的是校本课程的广泛开发,着眼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校本课程需求。他们学校(九年一贯制)有一百多门的校本课程,包括街舞、插花、打击乐队等等。最近他们提出了“做中学”理论,即在小学自然科学课程学习中,采用经历、体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大胆尝试去种菜、养殖小动物、观察大自然等,从观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他们还进行了德育课程的改革,即提出“新德育”思想:全校除初三外,品德课不用课本(即不使用国家教材),通过一个个德育专题活动组合的校本教材来进行德育教育。这样一位校长曾经在上海乃至全中国的教育界引起轰动,专家纷纷质问:你们这样做行吗?近十年的办学成绩证明,他成功了!如今,年逾六旬的张人利校长不做院长了,但仍然在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做校长。他提出了后“茶馆式”教学。3月10日下午,张校长应邀在郑大礼堂就后“茶馆式”教学作专题报告,现将报告内容摘录如下:
后“茶馆式”教学可归纳为:
一个核心,“议”为核心。
     两个特征,学生自己学得懂的,或部分学生学得懂的内容教师不讲;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
三个发展,教学方式更加完善(从“书中学”一种学习方式发展为“书中学”、“做中学”两种学习方式),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
面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我们从三个“维度”来寻找研究的方向:其一,空间维度。全国、上海市、静安区已产生的优秀教学方法和存在于本校教师中好的教学方法;其二,时间维度。回溯过去,审视今天;其三,目标维度。新课程推进对课堂教学的发展要求。当我们作以上三个“维度”上的分析、归纳后,惊奇地发现上世纪80年代教育家段力佩校长提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茶馆式教学不但在当时为教育部肯定,为各师范大学教育学者赞同,在全国中小学中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当今许多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教学方法也能找到与“茶馆式”教学有许多共同点。
    全国有影响的优秀课堂教学
    尝试教学:  先练后讲  练在当堂
    洋思经验:  先学后讲  当堂训练
    杜郎口:    预习展示  反馈达标
    育才段力佩:读读议议  练练讲讲
    从以学科体系为线索的逻辑结构变成以学生的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但是,都是以一种学习模式来阐述以学生的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
以上各种教学所遇到的困难
1、课的类型不同
2、学科特点不同
3、学段特点不同
4、学习方式多样
    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干预因素
   (1)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
过去,也曾强调教师“精”讲,问题是究竟“精”讲什么。一般都认为讲“重点”、“难点”,后“茶馆式”教学强调讲学生自己学不会的。不管通过“书中学”搞懂,还是通过“做中学”搞懂,教师都不应该讲。其实,前后两者强调的侧重点是有区别的:前者,偏重的是学科本位;后者,偏重的是学生本位。因为,重点不一定是学生自己学不会的;教师认为的难点也不一定是学生的难点,教师认为不是难点的,有可能是学生的难点。而且,这一关键干预因素体现了“先学后教”、 “讲是为了不讲”、“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克服了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弊端:教师总体讲得太多;教师教学行为的价值判断模糊
  (2)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
我校有一位比较优秀的中学数学教师李×,曾获全国教学大奖赛“一等奖”。有人听了她的课后提了一个问题:“这堂课上你问了十几个问题,为什么不让没有举手的同学也发发言呢?”问题十分深刻,它不仅涉及了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而且,揭示了教学的本质:是追求学生回答正确,是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还是要暴露问题、解决问题?
后“茶馆式”教学发展成三个“不”:
  (1)不确定“读”、“练”、“议”、“讲”、“做”五大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用时。
  (2)不拘泥“读”、“练”、“议”、“讲”、“做”五大主要教学方法的应用完整。
  (3)不规定“读”、“练”、“议”、“讲”、“做”五大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顺序。

                                       (崔斌推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