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0-06-12 09:47:0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反思 |
浅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郑俊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特点。针对语文学科这一特点,语文教育要求教师站在一定高度研究语文,从高处着眼研究语文,从小处放手引导学生感悟语文,从理论上把握语文教学动向,从教学实践上突破传统教学。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在语文教学及语文学习中重视语文对孩子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读中感悟表达的情感,读中再现真实情境,以读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与培养,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既要求学生感悟文中情感,就得挖掘孩子生活中的情境,感受生活情境带来的语文,使学生真实感受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不客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通过以读代教,以做中领悟的方式,帮助学生情感的培养、形成。
语文教学是一门涉及多门学科的教学,因此自身对语文的学习、掌握要兼容并蓄,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作,因此语文教学要服务于语文稍高于生活实际;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语文教学显得庄重而道远,因此自身在业务上要有一定见解,在实践上践行、落实,这就是我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浅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