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关锦鹏的《胭脂扣》还是杨凡的《游园惊梦》,很多大导演都爱把戏曲揉进电影里,而且往往有让人惊艳的彩头。
推想起来,原因或许有二:一是导演爱极了这些戏,不管是无字不歌的昆曲、国粹京剧还是粤剧南音,都有让人听罢三月不知肉味的魅力,把所知所爱拿到大银幕上,希望与大家分享并期望知音者喜欢弘扬,自是人之常情;
二是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把千锤百炼过的舞台故事中的爱恨纠葛与主人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比起自己单蹦儿地埋头编故事,要事半功倍得多——试想一下,设若没了霸王和虞姬的故事,段小楼和程蝶衣的故事该减色多少啊!
所以,一直蛮期待《大武生》的。如你所知,许大明白和高晓松是一个时代的人,虽然这厮在《天天向上》里曾侮辱洒家母校,但这委实算不了什么——呵佛骂祖,于佛祖何伤?除了这孙子的歌写的端的是好,酒驾之后认罪伏法,被处以同类案件的最重处罚后毫无怨怼,这着实是条汉子。
先睹为快的男同事们褒贬不一,倒是女生们都双眼放光地说好看得不得了!待追问哪里好看时,大都沉吟一下,说韩庚和吴尊太帅了,让人HOLD不住地喜欢。
听了这个回答,不知高晓松是该得意地狞笑还是无奈地苦笑,但电影如美人,不管你好其德还是爱其色,只要喜欢就够了,票房飘红就是硬道理,起码与《我心飞翔》《那时花开》相比,高导终于杀进了院线,接上了地气。
看得出,身为音乐人的高晓松并不像陈凯歌他们一样真的爱并懂戏,因为通观全片,虽然里面有时不时蹦出几句梨园行话,但戏曲并没有真的融入到这部电影的骨髓里。说白了,高导演只是要借夺匾来说事而已,把武生泰斗这块匾扔一边儿,换成武林中争夺“天下第一”的御赐金牌,故事照样成立。
高晓松的问题在于,他越来越像导演了,他的电影也越来越“电影”了。没有了不管不顾的自我表达,没有了直抒胸臆的酣畅淋漓,开始琢磨观众的口味:韩庚、吴尊太帅了,不管亮相有没有京剧范儿,随便POSE一个就足以风靡万千少女了;虽然刘谦穿什么衣服都像马戏团的,总觉得他马上要喊出现在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可毕竟是中国最红的魔术师;大S和比自己小八岁的韩庚亲热,总觉得有点姐弟恋的感觉,可徐熙媛总归还是当红女星。单是这个阵容,就足以保证自己的票房了,何况,还有真正有戏曲功底的于荣光和元彪坐镇呢——这俩人的一招一式,倒是片子里和京剧最贴合的地方。
讲故事一直是中国电影的短板,哪怕原创故事是高晓松,哪怕请来了邹静之,这部片子的铺陈也只能算寻常。前30分钟还好,到了后半截硬伤和破绽就层出不穷了,尤其是吴尊和伊能静在车内颠鸾倒凤地车震、被孙师长和卢局长抓个现行围杀一节:一心要置吴尊于死地的大S突然带马队(马队哪里来的?租来的?)来美人救英雄,而且在枪林中轻易脱身,气急败坏的孙师长愤而杀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后居然不再追究,任由吴尊仍旧逍遥地挂头牌唱戏。这实在太吊诡了:杀了潘金莲,义释西门庆,这样的军阀师长不戴绿帽子,简直天理难容。
至如人物情感的变化,更是突兀得不像话:一个核桃就挑拨的师兄俩拔刀相向,你死我活,二奎对亲密无间的师兄一龙的反目成仇,完全是佛魔一念间的最好诠释,毫无铺垫。吴尊受伤后不知所踪,待韩庚受害后又适时出现,冰释前嫌,这完全是意识流,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最让我失声大笑的是一直高深莫测的卢局长轻易就被刀马旦秒杀于工部局,看来女人会武术,警察是挡不住的……
高晓松太聪明,聪明人的缺点就是他总怕别人太笨,所以高导开始有了中国导演的通病,就是事事交待得一清二楚:一龙一说父母留下一个核桃,我们就知道这个核桃很他妈的重要;当师傅交待三件戒律的时候,我们就懂得三条戒律非破不可,当戏班子人第一次劝韩庚喝酒被大S倒掉的时候,我就明白里面有毒……
如果不深究这些,不以艺术大片来要求,这是一部相当好看的电影:主角韩庚和吴尊足够帅而且表演相当说的过去、洪金宝的武打设计只能用华丽来形容,镜头的质感证明了高晓松不俗的审美情趣,凡此种种,已经值回票价。
或许,只是因为我对高晓松太过苛求了,不过,如果一个人不能让别人寄予太多期望值的话,不会更觉得失败吗?
http://s13/middle/5210a680hacf206a5cdfc&690喜欢就好" TITLE="电影如美人 喜欢就好" />
京剧只是躯壳 帅哥才是灵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