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访岚岛中国传统村落系列之一·苏澳镇斗魁村(上)七彩渔村映海天

(2015-02-01 10:35:28)
标签:

军事

分类: 行走。旅游。记录
探访岚岛中国传统村落系列之一·苏澳镇斗魁村(上)
七彩渔村映海天 

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 余小燕 蔡起辉

http://ptsb.pingtan.gov.cn/misc/1/1/2015-01/23/08/res01_attpic_brief.jpg
↑斗魁村的老房子,有点闽南风格,红砖和龟背纹的砌石,赋予石头厝很强的艺术感
http://ptsb.pingtan.gov.cn/misc/1/1/2015-01/23/08/res04_attpic_brief.jpg
台湾、海南、厦门、福州等地的作家们在村子里流连忘返
http://ptsb.pingtan.gov.cn/misc/1/1/2015-01/23/08/res07_attpic_brief.jpg
http://ptsb.pingtan.gov.cn/misc/1/1/2015-01/23/08/res10_attpic_brief.jpg
http://ptsb.pingtan.gov.cn/misc/1/1/2015-01/23/08/res13_attpic_brief.jpg
郑华敏走在村路上,一只狗温顺地让他抚摸,他说这就是乡愁的一部分,熟悉的人与物
http://ptsb.pingtan.gov.cn/misc/1/1/2015-01/23/08/res16_attpic_brief.jpg
↑斗魁村村民郑祥银老人,在院子洗水瓢,谈话间老人开心地笑起来
http://ptsb.pingtan.gov.cn/misc/1/1/2015-01/23/08/res19_attpic_brief.jpg
↑今年82岁的林雪妹老人,一脸喜悦地清洗石臼,准备做“米时”皮
http://ptsb.pingtan.gov.cn/misc/1/1/2015-01/23/08/res22_attpic_brief.jpg
↑苏澳镇斗魁村全景
 

2014年11月末,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委员会评审认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等七部局公布了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本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福建共52个村落入选,其中平潭综合实验区5个村庄首次入选,分别为苏澳镇斗魁村、流水镇东美村、流水镇山门村、敖东镇青观顶村、白青乡白沙村。

本报“百屿风情”即日起将推出“探访岚岛中国传统村落系列”,将以记者实地采访与摄影的形式,为读者朋友们呈现这五个渔村真实的生活场景,有色彩斑斓的石头厝出镜,有出海捕鱼的亲历体验,有濒临失传的老手艺……通过与传统村子的对话,还原平潭首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影像。

本期我们就跟随记者走进平潭最北端的传统村落苏澳镇斗魁村。

1

“北斗七星阵”绕村落

清晨,当第一缕曙光照进苏澳镇斗魁村时,一群来此采风的诗人、作家、摄影师与这个诗画般的小村相遇——从台湾、厦门、海南、永泰等地赶来的艺术者,用他们的镜头、诗写,想要记录描绘出斗魁村的渔家长卷。

斗魁村位于苏澳镇最北端,东与平原镇毗邻,西与福清市隔海相望,南临海坛海峡,北与大练岛隔海对峙。这个全村户数451户,人口1755人的小村落,却拥有七座奇特的山峦围绕,当地人把这七座山称为——金山、银山、燕山、对面山、出芦山、葫芦山、大石斗山。由于这七座山如同“北斗七星阵”的排列法,“斗魁村”村名起源于此。村头还有一座鼎鼎有名的庙宇:斗兴寺。传说庙宇的名字也是因这七座山的阵法而得名。

记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们行走在斗魁村,给大家当向导的郑华敏是土生土长的斗魁村人。郑先生四年前从深圳回到老家,因为故乡情结使然,他回来后就再没有走出村子。

“斗魁村虽小却拥有沙滩、海礁、山崖、险峰等诸多美景,如此优美的自然环境,入选全国传统村落名副其实。”说起家乡,郑华敏透着深深的自豪感。

郑华敏说,斗魁村东遥日月墰,不是台湾的日月潭,而是村子东面的一个小山包,西边有葫芦寺,背靠燕山,前面是金、银两座山,从地理位置来看,斗魁村可以说是“北斗七星阵”的排列法。“斗魁村”的“魁”从字义上来说是指居第一位,又是北斗星中第一星。“我们斗魁村可谓占天时地利,是好风水之地。”

郑华敏走进位于村头的“斗兴寺”,正在重建的斗兴寺还没有完全竣工,但从外观上看已是十分华丽壮观,雕梁画栋和飞檐立柱兼有传统与现代手法。走进庙里,叽叽喳喳的鸟鸣声从房顶传来,蓝色的天空衬着飞檐上的龙头雕饰,栩栩如生。

同行的台湾作家古月感慨,在台湾也比较少见这样规模的庙宇,那木柱子上的雕龙画凤,工艺十分精巧,给渔村加分不少。

绕过斗魁村头,眼前就是一片蓝色的大海。大海的对面是福平铁路的公铁大桥正在施工。而海滩近处,是一艘艘靠港的小渔船,各种色彩的渔船系缆于小小的港口,如同一幅油画铺展开来。

门前蓝蓝海,屋后青青山。穿行于错落有致、不断翻新的小渔村,艺术家们发现斗魁村就是一幅底蕴十足、风景宜人的渔村版画。

2

色彩斑斓的石头厝

除了一村七山围绕,那一整片色彩斑斓的石头厝是斗魁村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另一个主因。

谈起村庄的地形走势,郑华敏将记者带到了一处极佳的观赏点,站在这处“当地人”推荐的观赏点上,青山、村落、渔港、海湾一览无余,民居高低错落,共同形成了一道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优美渔村风景。

在一座约有百年历史的石头厝前,老人正刚刚做完“鱼粘”,这是平潭当地的一种食物,就是把鱼与地瓜粉裹了,煮成鱼汤。“你们拍这老厝啊,赶紧进来呷口汤。”老厝的主人,今年已80高龄的郑祥银用平潭土话热情地招呼我们。

郑祥银老人独居在一个大院子里,他的儿子在村头,他说一个人住,自由自在,想吃点啥就煮啥。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晾衣绳上晒着衣服,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勤快的老人。

谈话间,隔壁的林阿姆进来。原来,林阿姆想要借郑祥银的石臼,为的是捶打制作当地传统小吃“米时”的地瓜皮。林阿姆端着水盆洗石臼,等着家里的后生仔来打地瓜皮。

在镜头前,两位老人露出会心的笑,那皱纹里的笑容简单真切,透着对生活的热度。

说到这老厝五彩斑斓的石头,今年66岁的郑桢生老人说,早年村子里建房子都去海滩前捡石头,各种形状的石头都拿来堆砌房屋,而这些石头经过海水浸泡,加上阳光的照晒,天长日久就成了彩色的了。

徜徉在村子里,艺术家们在老厝前摆着各种姿势拍照,惹得许多村民围观,在他们眼中极为普通的石头厝,在外地人看来每一座房子都是艺术品。行走间,时不时见到一两只土狗在墙角根晒太阳,其实,村子里的石厝大多已经废弃,少有人居住,能见到大都是织渔网的老人家,他们守候着村子,守候着一份乡情,守候那如同候鸟般的儿孙们。

3

公铁大桥家门前过

远远的有渔船归来,在斗魁村,海运和养殖依然是主业,虽然近海捕不到大鱼了,但是这个季节却能捕到螃蟹和虾蛄等海产品。郑桢生从小就会讨小海,跟着父辈学了一点儿平潭当地的“盘诗”:

“伊是水上讨渔婆,母女二人下江海,天晴是侬好日子,拍风逖雨没奈何。伊今使力来拔篷,一篷能转八面风,篷转风顺船驶进,看着前面好地方……”

这些渔歌调子似乎提醒我们这里曾经是繁华的渔村。“我们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深水港,村里人又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渔船,和其它地方相比,这里远洋捕捞有多年基础。”郑华敏说。

苏澳镇海岸线曲折蜿蜒,形成许多天然澳口,较大的有苏澳、钟门下澳、看澳等。苏澳是天然避风港。宋嘉祐四年(1059年),设巡检司,或驻于钟门,或驻于苏澳,管理海上过往船只,出海巡防。绍兴年间,苏澳与松林、南日并称三寨。现设有苏澳航管站,为平潭至福清海口和长乐松下的客货船起点站,又是县内班车的一个终点站,也是全县渔农业生产的重要转运站。

“斗魁村位于苏澳港边上,村里人都以渔为主,海上运输业发达。自古就是海上贸易集散地。”郑华敏说。

据民国平潭县志《方舆纪要》载,苏澳、钟门、连街自宋初就与外地通商,渐成集市,被称为“船舶三都会”,“入口以柴米为大宗,出口以鱼盐为大宗”。

而现今,在平潭开放开发的大背景下,连接福平铁路的公铁大桥就在斗魁村北边的苏澳港区旁建设着。“公铁大桥从斗魁村旁穿过,以后去福州可以在家门口坐车,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村子里的人望着正在建设的公铁大桥津津乐道。

而当天边的云锦般的云彩慢慢退去之时,作家们站在村口频频回首,村道上一株刺桐花开出一束大红的花朵,耀眼地在一树深深浅浅的绿叶里红艳着。

窄窄长长的石头小巷两旁,是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的石头厝村落,看着看着,忽然发现,要寻找的风景其实就在眼前,大不必远走天涯。

延伸阅读

为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于2012年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一次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在各地初步评价推荐的基础上,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并公示,确定了第一批共646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3年8月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通知公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915个村落列入其中。平潭此次5个村落列入名录为第三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