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最古老妈祖庙 见证岚台水师换防史

标签:
对联观音像谈到岚宫记商缘文化 |
分类: 文字。文学。文心 |
http://s12/bmiddle/520ed85cgx6ByOxYmGTab&690见证岚台水师换防史" TITLE="平潭最古老妈祖庙
http://s6/bmiddle/520ed85cgx6ByOyBZNb95&690见证岚台水师换防史" TITLE="平潭最古老妈祖庙
http://s3/bmiddle/520ed85cgx6ByOzfvF0e2&690见证岚台水师换防史" TITLE="平潭最古老妈祖庙
http://s12/mw690/520ed85cgx6ByOzQpN99b&690见证岚台水师换防史" TITLE="平潭最古老妈祖庙
“云霞飘渺神仙宅,岛屿萦迴帝子洲”、“海天俎豆安澜庆,元后丝纶锡福多”。这两副清代石刻楹联是咸丰年间,拔贡施天章所写,现存于平潭岚城乡的霞屿天后宫内。霞屿天后宫虽然面积不大,仅有270平方米,但名气却不小,它是平潭五十多个天后宫中最古老的,同时也是保存最完好、最具历史价值的。
霞屿天后宫整座宫殿为石木结构,主要建筑物为大殿,右配厢房。大殿排列4根对称的石质圆内柱。在施天章《重建天后宫碑记》中可知,天后宫“以石柱擎檐,溜以石橹……不山不藻不琢不雕,惟木泽以硫磺,壁涂以牡蛎”。可见,这座宫殿修饰不多,而是在建筑用料上独具匠心,采用硫磺和烧制的牡蛎壳灰抵御白蚁啃食和潮湿侵蚀。而外墙的石材则采用罕见的菱形断面切割,与红砖搭衬显出独特气韵。
7月30日,一大早出发前往岚城乡的霞屿村,去探访平潭最古老的妈祖庙。车子沿着坛西大道往北驶去,一路上树木葱郁,居然听到久违的夏蝉鸣唱。
霞屿村的天后宫位于村口,迎面望去,庙宇坐北朝南,庙前有一个宽敞的操场,保留着围栏石柱,主体建筑为土木结构,斗拱等构件明末清初的特色鲜明,大门石坎磨损的光滑如洗,足证其年代之悠久。天后宫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现有的建筑系清道光、同治年间重修的。庙宇内保存碑刻数片,其中两片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浸漶模糊,无法辨认;清乾隆三十八年(1733)、道光二年(1822)和同治十年(1871)重修碑记字迹清晰,保存了部分历史传承的重要信息。
随同我们前往的是霞屿村老人会会长施修彩,说到霞屿天后宫的历史,他感慨地说,虽然这个天后宫规格不大,却可以用三个“最”字来概括,它是平潭最古老的天后宫之一,是历史中保留时间最长,是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天后宫。
平潭位于台湾海峡的险要位置,自古就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军事重镇。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有重兵驻守,南明水军都督周鹤芝总衙署设此。清朝康熙年间设海坛水师总镇,设左中右营,兵员两千四百人,与台湾澎湖驻军每三年换防,与台湾关系十分密切。从1680年(康熙十九年)到1895年甲午海战台湾被割去,长达二百一十一年,共进行了七十多批次八万多人次的换防,堪称奇迹。
平潭民俗专家赖民说,康熙皇帝对妈祖的多次褒封,极大提升了妈祖的神格和影响力,因而当时的驻军都信奉妈祖和当地的神祇,霞屿天后宫就自然成为清代海坛水师驻扎信仰的官方神庙。在每三年换防期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因而,清朝海坛水师总镇给平潭百姓的妈祖信仰营造了浓厚的政治社会氛围,而妈祖又是保海上平安的女神,自然受到海岛民众的祭拜和供奉。
赖民说:“霞屿天后宫除了建筑独树一帜外,在对台方面,清时霞屿天后宫前的校阅场,则是海坛镇镇守时官兵练兵集会检阅之地,而操练的官兵每隔三年就轮班去台湾澎湖戍守海防。因此霞屿天后宫是集宗教、海防于一体的建筑。同时它为岚台的两地民间信俗渊源深厚的见证者。”
http://s4/bmiddle/520ed85cgx6ByOI8fB173&690见证岚台水师换防史" TITLE="平潭最古老妈祖庙
http://s15/bmiddle/520ed85cgx6ByOIkrw20e&690见证岚台水师换防史" TITLE="平潭最古老妈祖庙
http://s4/mw690/520ed85cgx6ByOIs7Szf3&690见证岚台水师换防史" TITLE="平潭最古老妈祖庙
http://s11/bmiddle/520ed85cgx6ByOIyM4O5a&690见证岚台水师换防史" TITLE="平潭最古老妈祖庙
http://s15/bmiddle/520ed85cgx6ByOIKt3g4e&690见证岚台水师换防史" TITLE="平潭最古老妈祖庙
http://s3/bmiddle/520ed85cgx6ByOIQYoOd2&690见证岚台水师换防史" TITLE="平潭最古老妈祖庙
http://s7/mw690/520ed85cgx6ByOIYshU66&690见证岚台水师换防史" TITLE="平潭最古老妈祖庙
http://s6/bmiddle/520ed85cgx6ByOJ6w3Xd5&690见证岚台水师换防史" TITLE="平潭最古老妈祖庙
据《平潭县志》记载,霞屿天后宫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33年),道光二年(1822年)重建,同治、光绪年间重修,1987年复修,1988年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其他华丽的宫殿不同,霞屿天后宫贵在质朴。整座宫殿石木结构,主要建筑物为大殿,右配厢房。同时这座宫殿修饰不多,而在建筑用料上独具匠心,采用硫磺和烧制的牡蛎壳灰抵御白蚁啃食和潮湿侵蚀。而外墙的石材,则采用罕见的菱形断面切割,与红砖搭衬,显出独特气韵。
现在的霞屿天后宫是清同治十年(1871)的建筑,穿越一百四十多年三个朝代的风风雨雨,仍保持当年施天章重修时的格局。出生于霞屿村的施天章可谓清代末年平潭的大文化人,《民国平潭县志》有关施天章的记载:“凡经、传、子、史,百家言,博览淹贯。工小楷,尤长时赋,历任学使咸优异之。咸丰辛酉科,考选拔贡,赋卷矞皇典丽,仿佛六朝。”
赖民说,现存于霞屿天后宫的两幅对联,就是施天章所撰写,“云霞飘渺神仙宅,岛屿萦迴帝子洲。”“海天俎豆安澜庆,元后丝纶锡福多”。
从字面上来赏析“云霞飘渺神仙宅,岛屿萦迴帝子洲”,施天章巧妙的把霞屿村喻为“云岛霞屿。” 还把平潭的著名景点半洋石帆纳入对联之中。
赖民说,早年霞屿原名“下屿”,和现在竹屿港毗邻,也是一个独立的岛屿,那时民众来去平潭县城都要搭乘渡船,霞屿村妈祖庙前面的操场当年是海坛水师的校阅场,成为早年平潭妈祖信众的聚集地。1959年平潭政府开始围海筑堤,把霞屿与海坛主岛连成一体,三公里路程可直达县城。因此,民间有“海山三埠头,霞屿北厝斗垣兜”之说,就是因霞屿在全岛地理位置显要,故名列榜首。明清两朝把海坛总镇衙署设于此,是把霞屿港作为海坛与澎湖等地往来的重要港口。而军港设置天后宫是当年官方法定的。后来驻军和当地士绅都认为“下屿”之称与军事要塞的地位不相宜,依据当地“以山土红色,岩石多金花,如赤霞”,故改为“霞屿”。
“云霞飘渺神仙宅,岛屿萦迴帝子洲。”赖民说,这里指的“帝子舟”,指的是1276年,南宋王朝山崩崖塌之际,末代皇帝赵罡率群臣匆忙出海南逃,舟过海坛岛,徘徊不前、恋恋不舍故国家山的事。时过百年,施天章两副对联手书石刻,成为霞屿天后宫的文化亮点。
赖民说,施天章是清同治年拔贡,更有意思的是,他的先人是康熙朝的重臣,有“一门两提督一总兵”的奇迹,即施恩、施国麟、施德高祖孙三代,施恩为浙江温州镇总兵(曾任海坛镇总兵),施国麟为广州虎门提督,施德高为厦门水师提督(曾任金门镇总兵)。从施恩任职的时间——康熙二十二年(1683)看,这期间岚台班兵换防成为当时驻守台澎的重大军事任务,霞屿天后宫可以说是海坛班兵换防史的见证。
http://s2/mw690/520ed85cgx6ByOMXDxf91&690见证岚台水师换防史" TITLE="平潭最古老妈祖庙
http://s13/mw690/520ed85cgx6ByON65wo8c&690见证岚台水师换防史" TITLE="平潭最古老妈祖庙
这是天后宫屋顶的亮瓦,在瓦片刚好长了几枝绿色的草蔓,如同一幅原生态的画作,而那亮瓦就如同早期的黑白片子,充满了一种艺术感,美处处存在吧!
http://s9/mw690/520ed85cgx6ByONc1MQ48&690见证岚台水师换防史" TITLE="平潭最古老妈祖庙
http://s8/mw690/520ed85cgx6ByONrgazc7&690见证岚台水师换防史" TITLE="平潭最古老妈祖庙
施修彩说,霞屿天后宫妈祖分灵自莆田湄洲,宫里供奉的两尊妈祖像都来自湄洲。而当地也广泛流传航海遇险妈祖显圣的故事,比如《东庠欹头妈祖力擒倭寇》、《一片瓦妈祖伏虎》等流行甚广。在民间每当危难之际,妈祖高举红灯于樯桅之上指路引航,使海面风平浪静,渔舟平安归航……
在平潭关于霞屿天后宫妈祖显灵的故事,至今仍被当地老百姓津津乐道。施修彩说,早年听爷爷辈的人说,传说明代中期农历八月的某一天夜里,在台湾海峡航行的倭寇船只多达百余艘,前往侵犯霞屿村,企图登岛劫掠百姓。当倭寇的船只行至竹屿北侧的海面近岸之处,领船的船老大感觉竹篙插水深不可测,一时惊慌失措不敢前行;此时,倭寇向霞屿山望去,只见灯笼簇拥、遍地火把,如游龙环绕,更有红灯高悬于旗杆上……倭寇们怀疑有神灵助战岛上居民,全部仓惶逃遁而去。后来,霞屿村民发现是妈祖显灵吓退倭寇,妈祖娘娘显灵的事情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在渔民中间传播开来,渔民出海过台湾也在船上供奉妈祖像,海防班兵换防时也曾把妈祖神像互换,开启了岚台民间信俗交流的先河。
施修彩老人说,他最近都在竹屿口新建天后宫的工地上忙碌。说到新的妈祖庙的建设,他说,早年霞屿因为孤悬海上,许多信众要到霞屿拜祭妈祖十分不便,就在竹屿口旁边建了一座分庙,1959年竹屿填海造田时,妈祖庙搬到现在利亚船厂附近,而后因为修建环岛路再度搬迁到新址,也就是现在坛西大道北面。
我们看到新修建的天后宫规模宏大,分为前中后三个大殿。施修彩说,前为将军殿,供奉的秦叔宝、蔚迟恭、关公等大将军;中为天后宫,供奉妈祖娘娘还有她的护手千里眼、追风耳以及十八海神等,后为观音阁供奉的是观音神像。
当记者问及天后宫为何与观音和关公并存?
施修彩笑道:“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自清乾隆三十八年(1733),霞屿天后宫最初建造时,背后就有一座观音阁。而在同治十年(即1871年)施天章重修霞屿天后宫时,因为财力有限,祖庙后面的观音阁因为白蚁蛀蚀,而被迫把观音像移至霞屿天后宫内,因此也就形成现在的天后宫里观音与妈祖并存的奇特现象。而施天章在《重修霞屿天后宫记》里表达如果将来重修天后宫时,一定要把观音阁重建,所以,现在重建的天后宫是力求还原清代乾隆年间初建设的格局。”
谈到岚台民间信俗的渊源交流,赖民说,平潭现在转身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实验区,在文化交流民间信俗上可以多方面加强合作。2011年年底,国务院批准了《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规划中就提到,“保护和挖掘南太平洋岛语族、平潭传统民居等地域特色浓厚的文化遗产,开发具有人文特色的体验式文化旅游产品。加强两岸文化旅游合作,共同举办祭妈祖、海峡音乐节、台湾美食节等特色旅游节庆活动。”
平潭与台湾一海之隔,又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无论从地缘、文缘、血缘、商缘和法缘都相循相依,而妈祖也是两岸民间的血缘、文缘、地缘的载体。“现在平潭直航台中的‘海峡号’经常载着台湾的进香团,前往莆田湄洲岛去拜祭妈祖。如果平潭的妈祖祭祀活动能够与台湾互动,也是寓于神缘中的亲情、乡情、信众之情等诸方面情谊的再现和加深,从而起到推动促进两地民俗文化交流的发展。”
http://s5/mw690/520ed85cgx6ByOSckO834&690见证岚台水师换防史" TITLE="平潭最古老妈祖庙
http://s2/mw690/520ed85cgx6ByOSlYFb61&690见证岚台水师换防史" TITLE="平潭最古老妈祖庙
http://s3/mw690/520ed85cgx6ByOSz8H092&690见证岚台水师换防史" TITLE="平潭最古老妈祖庙
http://s14/mw690/520ed85cgx6ByOWaShT3d&690见证岚台水师换防史" TITLE="平潭最古老妈祖庙
http://s8/mw690/520ed85cgx6ByOWlfTx67&690见证岚台水师换防史" TITLE="平潭最古老妈祖庙
http://s9/mw690/520ed85cgx6ByOWtCqs78&690见证岚台水师换防史" TITLE="平潭最古老妈祖庙
http://s15/mw690/520ed85cgx6ByOWCo9gce&690见证岚台水师换防史" TITLE="平潭最古老妈祖庙
链接
民国十一年版《平潭县志》除详细记述全境天后宫的分布情况外,还全文收录了施天章的《重修霞屿天后宫记》:
天后造福海邦,载在祀典,自宋已然。霞屿境一庙,相传修于乾隆癸巳。则肇造当不自近代始。道光壬午,先大父玉清公总理重建。旁建观音堂,用逾千缗,而碑碣阙如;盖为善不近名,前人之质朴类然也。以地近潮湿,白蚁穴之,仅五十年复将就圮。观音堂先坏,移诸像并祀一宫。辛末夏五月,启基重建。以庙南园易庙后园。地缩前六尺,拓后丈有四尺,坐向广狭悉仍其旧。而崇神座以石磴,代隆栋以石柱,擎檐溜以石槽。尺梁寸桷。罔弗新也。块基片瓦,罔弗固也。不山不藻,不雕不饰。惟木泽以硫磺,壁涂以牡蛎。盖有惩于室而不敢尚华也。上梁以七月,竣工以九月,附屋厨房悉备,需仅四百缗有奇。捐缘及董率出力者,列名如左,俾后之人不致仍叹于阙如无征。而尤望众力稍舒。观音堂照旧再建,无弃前规,仍足以告厥成功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