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民间较为重视的团圆节。古有“天上月圆时,世间人团聚”的说法,在外的游子都赶着这一天回家过节。旧时平潭中秋节不但有祭月、赏月、听月、吃月饼的习俗,还有做咸米时、拾月华、听响愿等独特的习俗。除了这些,平潭至今还流传着中秋节吃大肉饼的习俗。
大肉饼,顾名思义,就是包馅里掺了肥肉条。这种由冬瓜条、芝麻、花生、梅舌、葱段、猪油、蜜枣、金桔等多种食材制作而成的饼,口感绵软,盐中带甜,香酥可口,成为许多老年人喜欢的食品和民间馈赠亲朋好友的土特产。
岳丈女婿齐上阵
老手艺代代传承
平潭老街土地街的老庄大肉饼铺子,是许多老城关人时常光顾的地方,三五乡邻,聚在铺子边上聊着家常,等着大饼出炉。几十年的老手艺和老邻居,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如同老北京人一定要喝豆汁,闽南人要喝功夫茶,四川人要吃担担面一样,那是种习惯,也是生活的原味。
农历八月初十的晚上,记者赶到老庄肉饼铺,走过南街那段已磨得光滑的石板路,隐隐的灯光下,一座木板阁楼下,一个古旧的作坊出现在眼前。
案板前一家人围坐一起,和面,擀面,做馅,各就各位。今年已82岁的庄志发师傅,自如地操起擀面杖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一张张光滑圆润的面皮就做好了。
庄师傅做着手上的活计,对于记者的镜头也不躲闪。他幽默地说:“我做肉饼六十几年,早就是这附近街坊邻居眼中的明星了,你们喜欢拍就多拍几张,留给我老人家做纪念!”老人家的一席话,惹得身旁的女儿、女婿哈哈大笑起来。
说到这老手艺,庄师傅拿起手上的擀面杖,让记者猜猜它有多少年头?
见记者猜不着,庄师傅的女婿翁武坚伸出五个指头:“已经50年啦,从我岳父传到我手上。看这面杖光滑细腻,是不是有些年岁的感觉。”
老庄师傅说,他16岁就在城里的面饼店当学徒,学会了做各类平潭面食。比如煎包、糖包、油饼、面饼、马耳、炸肉饺等等。
说到早年老街的热闹繁华,庄师傅一脸兴奋:“平潭老街,由‘辕门街’、‘南街’、‘北街’、‘土地街’、‘合掌街’等街庄组成,是早年城关的中心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各乡的人赶集都必须到城里来,年节时更是人潮如涌,早先土地街这里下去还有一个老渡口,船来车往,真是热闹啊。”
回忆往事,老庄师傅有兴奋也有落寞:“现在老街就剩下我们这家铺子了,早年有名的‘阿玛仔’煎包也搬走了,我们选择留在这里,是大家都熟知我的老店,自己的老房子不出租金,生意还过得去。”
翁武坚接过话头说:“中秋节快到了,来店里订购肉饺和肉饼的人多了,今天白天加工了几百个肉饺,晚上才得空做肉饼,这是客户订的100个饼,明早就来取货,所以晚上加班也要赶出来。”
看来这老庄肉饼的生意确实不错。翁武坚的弟媳和侄儿也来帮忙,老庄师傅举着竹簸箕把芝麻筛均匀。他说,等一会儿,把做好的肉饼沾上芝麻后放进烤箱里烘烤,25分钟后肉饼就可以出炉了。
面皮层层酥
内馅粒粒香
说到这大肉饼的制作工艺,老庄师傅说其实并不难,关键是馅料要新鲜,还有猪油和糖、盐的比例调和要精准。
翁武坚师承岳父,做饼也有十几年了。他一边包馅,一边介绍做饼技巧。第一步是面粉与猪油的调配,一般是50公斤面粉,调入15公斤猪油,和面调和20分钟后,面粉与猪油粘在一起,就会形成类似于豆腐渣状的颗粒,行话叫做皮皮酥。
说话间,翁武坚指着一个大木桶里的皮皮酥说,这第二步就是把皮皮酥做成一条条面卷条,然后用塑料袋套起来,这样会保持湿度,擀面的时候才会不粘在擀面杖上。
第三步就是用擀面杖把面卷条摊成一块大大的面皮,洒上皮皮酥再擀,这样烤出来的饼才会形成层层油酥的味道。
第四步就是包入馅料。只见翁武坚的爱人庄秀钦端出一盆肥肉条,还有一大盆加入了冬瓜条、芝麻、花生、梅舌、葱段、猪油、蜜枣、金桔等食材的配料。庄秀钦告诉记者,这个肥肉条要用白糖腌制三天,才能入味。
记者问道,这个肥肉条是要包在馅里吗?
庄秀钦笑着说:“这肥肉条要包在面皮里,主要是增加饼的甜度还有香味,然后才是包入调制好的馅料,最后用擀面杖压成一个圆形,厚度要在3厘米左右,饼要达到一定的厚度,吃起来才有那种香酥感,如果是送礼的话,沉甸甸地才拿得出手嘛!”
老庄师傅接过话题说,这第五步,就是把做好的饼放在洒满芝麻的竹簸箕里左右筛动,然后在每一个饼上抹上调好的鸡蛋沫。别看庄老师傅已年过八旬,筛动簸箕动作却来得轻松自如,一个个饼如同在簸箕里跳舞,均匀地沾上了芝麻。
庄师傅说,这最后就是把饼放进烤箱里烤制,一个炉可烤12个饼,一次需要25分钟左右。
在等肉饼烤制的空隙里,记者与翁武坚聊起他的生意经。翁武坚说:“我这肉饼都是按斤论卖,这饼分为1斤和2斤重,为了保证每个饼大小一致,馅料控制在三四两左右。现在市价1斤的饼卖5块钱,2斤的卖10块钱,1个饼利润1块钱左右,赶上年节,每天可以做到上千个饼,一年下来赚个两三万元。”
翁武坚环顾着老旧的作坊,颇为感慨地说:“这是我岳丈的老房子,不用租金,也不用请工人,一家人起早摸黑,还算忙得过来。虽然赚不了大钱,但是一家人聚在一起,比外出打工强嘛。”
离开肉饼作坊,老庄师傅一家人正忙着把出炉的饼装袋,女儿庄秀钦在收拾台面,翁武坚擦拭着那根油亮的擀面杖,从岳父手上传到他的手上,这根擀面杖已然成了家中的一分子,他用软毛巾轻轻地擦拭着,一个个金黄油亮的肉饼在灯下闪着润泽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子饼的香味,老庄一家人也打烊收摊,准备着明天的活计了……
有趣的大肉饼习俗
说起中秋节吃大肉饼的习俗。张伟翔说,解放前平潭经济比较落后,海岛上根本就没有月饼。中秋节这天,当地人就以油饼代替月饼过中秋。后来,平潭渔民到江浙一带捕鱼,带回了大肉饼的做法,因为肉饼可以用刀切开吃,一人分一块,一家人围坐一起跟吃月饼的感觉差不多,而后就兴起了中秋吃肉饼的习俗。
平潭还有一个习俗把肉饼当作礼品分送亲朋好友。早年在平潭,有媒人上门提亲,如果女方中意去相亲,俗称对看。这时候就要给家族的亲戚们分上一块大肉饼,俗称“对看饼”。寓意是告诉家族至亲,大家一起分享女儿待嫁的喜悦。
女方与男方准备婚礼的前夕,在平潭要分“妈饼”。在平潭话里把“祖母”称为“阿妈”,分“妈饼”寓意是祖母劳苦功高,替孙辈洗尿片,操持了一辈子,晚辈出嫁了向祖母表示感恩和孝顺,所以分“妈饼”。
张伟翔老人说,分“妈饼”有一个讲究,一般都是分2个,寓意好事成双。另外就是舅舅、姑表和姨亲等五代之内的亲戚都要分到,让整个家族的都知道谁家要嫁女了,到时都来喝喜酒。
特味
制作大肉饼程序
把面粉与猪油和面,把和好的面做成面卷条,用擀面杖把面卷条摊成一块面皮。
包入冬瓜条、芝麻、花生、梅舌、蜜枣、金桔等食材的馅料。
把做好的饼均匀地撒上芝麻,再在饼上抹上调好的鸡蛋沫。
把饼放进烤箱里烤制,一次需要25分钟左右。
香酥可口的大肉饼新鲜出炉了
本版文字:欣 桐 本版图片:吴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