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画:五子登科、五子夺魁、五子日升

标签:
民国年画五子登科五子夺魁五子日升历史 |
分类: 书刊摘录 |
五子登科状元及第:
此为对称张贴的年画。“五子登科”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画和祝颂词,后又演化为“五子夺魁”、“五子高升”等意义相近的吉祥话。《宋史·窦仪传》中记:五代时的蓟州渔阳(今天津蓟县)人窦禹钧年过而立尚无子,一日梦见祖父对他讲,必须修德而从天命。自此,窦禹钧节俭生活,用积蓄在家乡兴办义学,大行善事。以后,他接连喜得五个儿子,窦仪、窦俨、窦侃、窦偁、窦僖。窦父秉承家学,教子有方,儿子们也勤勉饱读,相继在科举中取得佳绩,为官朝中,是为“五子登科”。每幅画面中均有五子围绕在官老爷周旁,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科举制度下人们的美好愿望。
五子夺魁
此为祈福故事年画。故事说的是,在五代后周,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人窦禹钧很会教育子女,成为当时人们的表率。他要求子女学习刻苦勤奋,并为子女聘请名师,且让子女遍读家中万卷藏书。他的五个儿子整日耳濡目染,后来个个都有成就,曾做过朝廷高官,被人称为"燕山窦氏五龙"。画中表现的是兄弟们嬉戏的情景:五个儿童在夺一盔帽,是藉盔与"魁"字同声,意味着五个儿童皆勤读奋进,一举得魁将大有希望。我国古代民间艺人常以"五子夺魁"作为年画题材。逢年过节,以此赠送亲友,表示喜庆,预祝亲友子弟成材。该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http://s11/mw690/001vasQazy6Q5W459Gy8a&690
五子日升
此为祈福吉祥年画。画面为喜庆的四喜人造型:五个娃娃分持:扁鼓与不倒翁、腰鼓、拨浪鼓、荷花灯、大清龙旗(最上面的娃娃所持)。由于连体借用的缘故,五个脑袋的娃娃可以数出九个娃娃的身子来。关于四喜人的故事,有文载:四喜人实际上是一种民间美术造型。这种造型采用的是适形造型中的共用形,它是用几何中的形与形的部分重合和借用来造型。这种造型早在原始彩陶艺术中就有。如商周青铜器纹饰中有两只夔龙共用一个身体。敦煌藻井有隋朝时创作的"三兔共耳"图案。"四喜人"的来历据说是:明初时江西才子解缙,五岁就熟读四书五经,进京赶考,深得皇帝赏识。皇帝特许他回乡与秀才一起进县学念书。但县学教谕心里不服。一天,教谕想出一个难题刁难解缙,叫他以"风调雨顺出嘉禾"为题作画。解缙画了一幅双头八肢连体娃娃图。教谕大怒:"本县大丰收,你却画个怪物,是何居心?"解缙曰:"九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人间四喜,我画的正是'四喜合局'呀!"这仅仅是传说。四喜娃最早是谁创作的?虽未有确实的考证,但可以说民间创作、民间流传、民间发展的可能性最大。这从四喜人物图常常出现在我国年画创作中可以看出。清代苏州桃花坞年画的"五子日升"和清代河北武强年画中的"五子十成"都采用了这种构图造型,即可印证。"四喜人"因为喜庆,所以流传甚广。在西藏阿里,公元10世纪至17世纪曾存在一个雄据一方的古格王国。在王国遗址壁画中就有"四喜人"造型,其形象为"连体力士"和"连体龙"。19世纪20年代,火柴发明了。1838年火柴输入我国。1877年中国民族火柴厂在上海诞生。作为火柴标志的火花也应运而生。我国清末民初火花上就有"四喜人",甚至"四喜猴"的图案。四喜人玩具也是利用连体适形造型法而制出的民间玩具。人们将它摆在家中或挂在身上,以期招来福喜。早在唐代,就有了铜质四喜娃。此外,陶质、木质、玉质、瓷质、泥质四喜娃也纷纷出现。适形造型画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有发现,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一幅17世纪波斯图,就是连体马。日本古典庭园踏石排列也采用这种造型。西方也有"三个丘比特"和"三兔共耳"连体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