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懋:孟小冬大师百龄大庆颂

标签:
梨园往事孟小冬杂谈 |
分类: 书刊摘录 |
摘自《中国京剧》2008第01期 作者:黄金懋
今年京剧界大事应属余派艺术“唯一继承人”孟小冬大师百岁寿诞之庆。
提起她老人家寿诞,不禁想起距今31年前之1976年11月16日她七十华诞的庆典活动。先一日假台北“航运俱乐部”清唱与“相声”助兴,正日则在台北“法华寺”举觞,到贺嘉宾有姚玉兰、章遏石、杜美霞、姜竹华、郭晓农、李嘉猷、李相度等,来自外地的则有粉菊花、刘源沂、周慰如、李和声、尤宛石,弟子钱培荣、赵从衍、龚耀显、黄金懋、蔡国衡、丁存坤等,两位琴师是任萃寿、陈鸿宣,济济一堂,都百余众。孟师终日笑逐颜开,周旋于众佳宾之前,欣悦逾常!
之后数日,我赴师府调嗓,孟师叫我唱《武家坡》,并亲自“搭架子”(即幕后对话)且对旦角儿王宝钏的念白!又特别加工为我修改大段唱工最后一句“连来带去十八年”的长腔!我方纳闷:“老师久矣鲜有如此‘雅兴’了!”
“哦,我这才明白了!”
可是当我自己返港后数月,忽接师兄龚耀显电话:“老师昨日去世了!”
骤闻噩耗,直如晴天霹雳!惊骇莫名!
我系老师惟一“入室第子”一一20世纪50年代初某日,忽接前余叔岩好友孙养农之电话:“老师叫你准备搬迁,住入她家!”一一我奉命迁入,一住就住了12年,岂不是名副其实的“入室弟子”!理应转述一些在老师左右的亲见亲闻。
http://s11/mw690/520eac92tcecded5ab09a&690
老师常时难得出门,每日家居宾客盈庭,二位琴师王瑞芝、任莘寿和陈鸿宣排日报到,除作“雀战”,来宾互相传递新闻。老师常谈梨园掌故,或己身逸事,津津乐道,谈笑风生。
“就是他!戏院门前为琴师挂特别头牌的,以前有过谭腔专家、名文学家并名琴师陈彦衡!于是说起来是笑话,我的琴师‘孙佐臣’二个大字,可比我这头牌角儿的名字‘孟小冬’大的多得多啦!”
“哈哈!”大伙儿笑得都接不上气来。
有一天,前天津“交通银行”经理李北涛老伯一一也是孟府常客之一,提问:“有两位学‘余’的角儿怎么半途而废,没学下去?”
“谭富英和杨宝森。”
“喔,我也听说过。有一天,谭小培携爱子富英去访余老,说他儿子在‘富连成’科班坐科,有好扮相,好嗓子,武功也已有了基础,希望余老栽培栽培。余老即刻说:‘再好没有!我准会将我学自谭门的能耐,还给谭家的子弟!’
“‘太高兴了!好,一言为定,明儿叫他来!’
“不知富英是一时怯场,还是见了余老有些惊慌失措,竟走不上来!试了几次,还是不对!余老怕唬了孩子,就叫他明儿再过来。
“至于杨宝森,一心向往‘余派’艺术,但非常虚怀若谷,自惭形秽,老是羞于启齿,甚而于说出来大家不相信,终余老在生之年,宝森一次也没曾踏进过余府家门! 直到1943年余老过世! 我差人去通知他:“
‘你可以来了,怎么还不来?到了这个时候,你还顾忌什么?’
“总算他终于来了,戴上全孝,跟从弟子同列,守在灵前。 "
1947年我在上海的中国大戏院演《搜孤救孤》前夕,宝森跑来对我说,何不让他演公孙柞臼?然而为时已晚,无法改动了。
“后来50年,我们一一马连良、张君秋、俞振飞、王泉奎和琴师李慕良、杨宝忠、王瑞芝、任莘寿等恰巧聚集香港,各大商行,纱厂的巨头们发起一场盛大的晚会。宝森忽而怯场,躲在我身后,如履薄冰的样子! 说:
‘孟姐! 我该怎么办? 呆忽儿我唱什么?’
‘什么?’
《洪羊洞》的“叹杨家”怎么样?’他唯命是从。他就是这样一位谦谦的君子! 后来他在天津立定了脚跟,打定了基础,默默耕耘,终成大器!‘杨派’掌门,水到渠成! 多少杨派的信徒都去恭维他。
人家恭维杨派,‘创业立派,大功告成!’你道他怎么对答?
‘千万不可这样说! 我不过是没有学好的余派而已!’ 许多人在不同场合都听他这么说过!”
孟小冬大师既然被公推为“唯一余派艺术继承人”,那么她主要的成就在哪里?
当此关键时刻,我要感谢要《中国京剧》为纪念孟小冬大师百岁华诞出“专辑”之盛举,使我藉以恭述我师逸事,并附照片,公诸同好,并祈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