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台州生活(7):
昨天去了椒江大桥和大桥公园
昨天(5月7日)是这个周末休假的第一天,天气相当不错,因为前一天晚上还下很大的雨来着。下午我根据晚上制定的计划,徒步前往椒江市区的大桥公园和椒江大桥参观、游览,而后又走过整个椒江大桥,到椒北的章安,东行至前所,在前所坐轮渡渡江返回海门。
一路上,先后跨越椒江区的葭沚、章安、前所、海门、白云5个街道办事处,整个行程初步估计约在15—20公里之间。人间万象百态风貌良辰美景尽收眼底,感受了不一样的各地风情,收获良多,并用文字记下沿途的点点滴滴以供日后回忆。
周四(6日)晚上又下起了雨,我出门没有带伞,淋得透湿,更倒霉的是晾在外面的衣服也被淋湿了。昨天上午又重新洗了一遍。来浙江近两个月,大部分时间都在下雨。往往这雨来的毫无征兆,可能一夜之间雨又停了。来无踪去无影,悄无声息。有点像西藏的雨季。
这个晚上我就在盘算着明天白天去哪玩好,市区该去的都几乎去遍了。从3月17日第二次来台州后(第一次是3月2日至5日,因为期间基本上在下雨所以哪也没去),至今已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去了小赤龙山及赤龙寺、赤龙山公园、市民广场、大学城(高教园区)、市体育中心、枫山、中心大道东侧的文化长廊、东商务区、葭沚山隧道、中山广场、星星广场及小白云山、凤凰山及凤凰广场、葭沚老街区、海门老街、椒江博物馆、江滨公园、海门轮渡(7号码头)、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解放一江山岛战斗烈士陵园(含清修寺等景点)等处。至于东山公园、吴子熊玻璃艺术馆、戚继光纪念馆等一些收费的景点留待以后再慢慢去游览。
昨天上午起床后,洗了几件衣服,看了会报纸。到10点多,出住的高园小区西门,横穿广场南路(南北走向),到对面一家“福建沙县小吃”店,吃了一碗炒河粉(6元)。沿广场南路往北,横穿市府大道(东西走向),经过市民广场内到中心大道,沿着右侧的文化长廊一路往北,到葭沚大转盘过地下通道到葭东路(南北走向)。
我之所以不走葭中路,是因为那条是路是全椒江最“繁华”的路,走完全程,你非出一身汗不可,而临近的葭东路则要清净许多。走到葭沚大转盘时,不免感到有些恐怖。因为就在几天前,这里有三个年轻人在这里的花坛处相约服毒自杀,其中两人自杀,一人被救。实在想不明白,好好的为什么要死。这是对生命的漠视。另外,我刚来台州时对这个葭沚大转盘一度很晕,这里是82省道、中山西路、云西路、中心大道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那么多通道和出口,我好几次都走错,现在基本上摸清了。
走完整个葭东路到最北端,上工人西路,左拐,一路向西。途中经过几家水产品批发市场,腥味很重。路上行人不多,倒是来来往往的大型货车很多,灰尘也很多。道路两侧几乎都是低矮的棚户区,不时会夹杂着一些外地人开的川菜馆,看来这里外来打工者很多。很难想象我这是身处号称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浙江。
之前在办公室有事没事,我总爱把台州市区地图拿出来看看,以熟悉地理位置。所以,虽然从未去过,对路线却是轻车熟路直奔主题。
在吃了无数灰尘后,好不容易走到传说中的大桥公园。感觉确实气度不凡。从东门进去,慢慢的走,尽量不走重复路线又尽可能的把每条路都走到地转了一圈,发现的确很大,某种程度上不比人气很旺盛的市民广场差多少。
不过可能是比较偏僻的缘故吧,公园里没什么人。这个公园和我之前去的很多绿地、公园、广场不太一样,四周全部用围墙圈起来了,只能从大门进出。
北边是椒江大堤。爬到椒江大堤上看了一下。左边是栅浦闸。公园设在椒江大桥南岸的桥底下。横跨桥东西两侧。
其中一家靠东边的厕所,好几个水龙头都坏了。也没人看护。旁边一幢房子外挂着“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大桥公园管理所”的牌子,貌似也没人。
这个公园的景点不错,专门辟“儿童活动区”,还有一家婚纱摄影机构的摄影基地设在公园里面,外表装扮的颇有西方田园牧场风格很诗意很浪漫。公园里,有水榭、有花草、有公厕、有长廊、有露天剧场、有凉亭,小路四通八达,唯一的遗憾就是供游人坐的地方太少。
大桥公园环境宜人,有高大的灌木丛和树木,有神秘感和有情调,适合谈情说爱,风景也不错,可以远眺滚滚椒江。不像市民广场,几乎都是草坪,毫无悬念,一目了然,少了些趣味,何况偌大一个广场每天从早到晚都有那么多人,加上一些做生意的小摊小贩,商业味太浓,颇影响人参观游玩的兴致。
从公园另一个门出来,直接上了大桥。
椒江大桥工程是国家交通战备补助项目、省重点建设项目和台州市重大工程项目。大桥全长2587.30米,主桥为五跨430米连续梁,总宽19米,净宽18米,两岸接线公路长1538米。工程总投资3.5亿元,通过股权筹资等方式,解决建桥资金。1998年8月19日,大桥工程动工建设,2001年6月29日大桥合拢,10月竣工通车。椒江大桥是构建台州沿海大通道的主要工程项目之一。它连接省道75、82和83线,进而接通104国道和甬台温高速公路,构建成台州沿海通道的基本框架。(本段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我走的是桥的左侧。这样可以随时观察到对面的来车情况,因为如果走右侧的话,万一后面有电动车什么的行人,就危险了。感觉这个桥设计的不错,比如有人行横道,而且与车道是隔离的。走在上面,起码心理上是安全的,不像安徽的一些桥,毫无人性化设计,生怕车子会撞上来一样。
比椒江大桥壮观多的大桥我都实地走过,八百里皖江上的三座大桥中的其中两座:铜陵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都来来回回地走过。至于另一座也是最年轻的安庆长江大桥,因为是按照高速公路全封闭设计,行人无法上桥。和南京长江大桥、长江二桥、武汉长江大桥等都只在坐车时看过。
桥上的车特多,估计一天车流量起码都有几万辆吧,在我步行过桥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没有怎么消停过。很想想象,在大桥建成前的很长时间内,仅依靠轮渡来渡江,那得繁忙成什么样?
江面上,离桥墩处设置一圈水泥礅,起码有几十个吧,不知道是作什么用的,此种情形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灯塔,没有这么矮的;浮标,应该是活动的可以移动的,不可能用水泥才铸成放那的;是类似于道路上防止汽车通过的隔离墩吗,怕船舶撞桥?还是预防非法采砂船在大桥上下游附近采砂作业?很奇怪。
站在桥上,不时观看桥下的椒江,沿途居然发现两个奇怪的现象:一是起码有两处由泡沫组成的一字白线,特别明显,绵延很远的距离都清晰可见;二是到快接近北岸处时,出现了两种不同颜色的江水分界线,可谓是泾渭分明,靠南这边稍淡一些,偏黄色,靠章安一边,江水浑浊的多,颜色更加深一些。不知道何故?
好容易下了桥,终于可以免受风的侵袭了,桥上的风实在太大了,甚至怀疑是不是一不小心都会被风吹到江上去。过收费站,这才知道原来这桥也是要收费的。
再往前走了好一段路,无意中发现一辆疑似运送废品的车上掉下几捆白色泡沫箱子,司机浑然不觉还兀自往前开。他后面的多辆车子明明都看到了,在超车时也没人提醒他一声,中国人的劣根性啊!
那些个泡沫箱子就那样横七竖八的躺在路中间,煞是惹眼,后来的车纷纷避让。我在想,要不了一会,肯定会有人捡的。果然,就在我经过那些箱子时,一骑三轮车的中年妇女远远看见了,停下车,硬是从左边(她逆向骑行的)翻过隔离带,捡走了那些可以卖钱的东西。哈哈,赚了。
看了一下路牌,左边是到“千年台州府”临海的,37公里;右边是到三门、杜桥的,以及台州发电厂、前所等地。其中到三门牌子上标注居然还有105公里,比我预想的要远很多。之前看地图,感觉应该没有这么远距离,浙江不大,一个地级市下辖的县到它的市政府驻地居然要超过100公里!难以想象。不知道三门是不是台州市9县市区中离市政府驻地最远的。
至于杜桥,一个镇,能上路牌,可见这个镇的地位有多重要。说到杜桥,我想起了那里有一位被誉为“雷锋式的好干部”——李伯照,1970年代,还是军人的他曾经在我的老家安徽泾县扑救过山林火灾。今年是哪个领导人为他题词多少周年,前段时间,《台州日报》左下角一个不起眼的位置,还刊登了由他几位战友写的一篇不太长的怀念文章,不过文章中没有提及他在泾县的这段事迹。李伯照,我是知道的,去年下半年,曾经在新华网湖北频道上看过他事迹介绍文章,还有一张他当兵时的照片。当时好象是因为被推荐进入了“为新中国成立作突出贡献100位人物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100位人物”。
三门,到目前为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县、市两级人大代表、著名企业家杨曙忠先生醉酒驾车撞死四人的新闻。就是因为他,害的我那天晚上到凌晨1点多才下班。第二天我就把我的签名改成了“这个董事长实在太不懂事了!”
这里顺便提一句:“三门醉驾撞死四人”是我自第一次来浙江后,台州境内发生的第四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的新闻。此前的三件分别是:天台五小孩意外溺死鱼塘(发生时我还未来,一直在关注,但是来之后,依然处与风口浪尖、媒体持续报道关注中);天台9名蔡姓女孩均离奇诡异身亡事件;国家旅游局将每年5月20日定为全国旅游日,天台山当天免费开放。
右拐,直行,直奔前所而去。路上的车依然很多,可以看出这里的交通区位优势很明显。
章安街道还是很繁华的,不比椒江差多少。有卖衣服鞋子的,卖水果小吃的,好不热闹。颇觉有趣。走在这条路上,总觉得有点怪怪的,左边是漂亮的小洋楼、统一规划的整齐小区、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右边是大片大片的原生态农田。很不协调。
从章安到前所的里程是4公里。于我来说,根本不在话下,边走边看。最好的风景应该是在路上。
路上先后经过了几个十(丁)字路口,好在根据路牌的指示都一一选择了正确的道路。终于到前所客运站了,离前所码头应该不远了。客运站车和人也还不算少,尤其是拉黄包车的(其实我以为台州人的这种称呼不尽准确,黄包车应该像旧上海滩那样是拉的,台州的这种三轮车不是黄包车,姑且沿用当地人的叫法吧)貌似比乘客还多。客运站的候车室是两间门面房,座位很少,堪称迷你型候车室。前面是一堵山,近在眼前,感觉很压抑,眼前的景象给人也很奇怪,不太适应。
右拐,终于到了前所街道。居然还有一家网吧,它还不叫网吧,叫网络会所,真够牛的!从外面往里瞥了一眼,果然没什么人,这里很少有年轻人,网吧怎么做生意?
前所街道没有想象中繁华,甚至还不如刚一路走过来的章安。我恍然一时间步入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好象和现代化脱节了。如果要拍摄文革戏的话,这里是最好的外景地,稍微布置一下就可以了。一些带有“门市部”“经营部”“旅社”字样的商店依稀让人想起了计划经济时代。
街上人不太多,三三两两稀稀拉拉的,很多店里小摊位前都门可罗雀门庭冷清,道路比较宽敞,也没什么车。不像在椒江,从前丁街横穿个市府大道都要等半天瞅准没车的空当。
有一点倒是让我很惊奇:那就是像“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供电、移动、联通、电信之类的国有垄断企业的营业网点却出奇的多,当然里面也没什么人,如果要是在这里办理什么业务,那是很舒服的,几乎用不着排队,可以很安逸很悠闲地享受被服务的过程,如果在椒江,连在取款机前都要排队!
还有旅社、足浴、美容美发、酒店等也不少。可能在椒江大桥通车前一定是很兴旺的吧,因为那时海运很发达,南来北往的人很多。而前所是码头。沿着什么所前路、所中路、沿港路、沿江路走了个来回,发现有很多老房屋老建筑,有些估计还是民国甚至其晚清时期的吧,仿佛一碰就会散架似的,居然还会保留到现在,还在发挥使用功能。看得出来,前所过去应该是个很繁华的商埠吧?
一座什么山就这么硬生生地长在江边,任凭江水拍打着山脚下的岩石。这山怎么可以长在水边的?山下是台州发电厂,难怪之前在江滨公园看对岸时,几个大烟囱不知道是什么,原来是发电厂啊。这山貌似被劈掉了不少,山顶上还有亭子。登山居亭眺望椒江一定很惬意吧!
江边一爿是船坞,很多船只停在这里进行维修、喷漆,外面搭了脚手架,停在岸上的船越发显得高大,震撼人心。奇怪,这些体积庞大的船是怎么弄到岸上的。
一处货运码头,一辆塔吊正在将一艘温州籍船上的煤驳载到翻斗车上。货运码头,我在长江边的安徽池州看过很多次。远比这繁忙多了。只用抓、卸几斗,一辆车就满了。开走,等候在此的空车依次递补,如此往复。装满煤的翻斗车开至门口时,站在两堤上的两名工人用手中的铁锹用力拍打煤块,以夯实高出车厢挡板的煤。另一人将手中的票据撕下一张,从车窗里伸进去递给司机,估计是以此计算趟数的吧。
我很奇怪,在陆路不发达只能依靠水运的时代,大宗货物依靠船只运输尚能说的过去,可现在交通这么发达,为什么还要走水运呢?不知道很麻烦吗?的确,用船装货,是省钱,一次装的也多,但是一上一下,耽误时间不说,而且在这过程中损耗量也惊人。
找到前所码头了,因为远远就看见一大群骑黄包车的车主等候在那里。进去,递钱,买票,2元。真便宜,候船大棚内很冷清,空无一人。而从售票处到上轮渡处还有一条很长的栈桥要走。我后面买票的几人都飞奔而去,怕赶不上了。我也连走带跑,刚过一距轮渡还有十几米处的铁门时,身后的门就咣当关上了。还有这么做的?也不知道是人工还是自动控制的。这时汽笛鸣响,轮渡的轨道式闸门已经开始关上了,我一个箭步跳上去,几乎与此同时,轮渡就起航了。好险!晚一秒种都不行。我身后的几人只能等下一班了。
我坐的是“浙椒渡8”,这是我下轮渡后才看到的。里面比较设施豪华,远比我在安徽池州的长江渡口“江口—桂家坝”曾经多次坐过的轮渡要好很多,尽管票价都是2元钱。不过那个是汽渡,这个是人渡,两者不可比。在我的老家安徽泾县,在青弋江丁桥段、赤滩段、琴溪河等处还保留有很多原始、古老的人工渡船。
“浙椒渡8”分上下两层,一层居然还有驻点的卖水果和擦鞋的摊位,服务真是好啊!大部分乘客都呆在一层,站了一会,决定上到甲板上看看风景。刚刚是从大桥上和江堤上看的椒江,现在近距离的看看了。
二层设施也不错,有救生衣、几十个座位,人不太多,一部分人安分守己的待在座位上一动不动,一部分人依靠在栏杆处。风很大。轮渡速度极快,整个渡江过程前后不到十分钟,噪音也不太大。总之坐轮渡是一种极享受极舒服极惬意性价比极高的过程,就是时间太短了。
下轮渡后,看看时间才4点还不到,又到江滨公园逛了逛。之后沿中山西路、中山广场、凤凰西路、解放南路,横穿云西路到东环大道,到前丁街网吧上网。结束了为期半天的跨江之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