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iddle/520c1212t90af2d23f79b&690
都说黄河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次的山西老牛湾之行,让我更形象地信服了这一说法。黄河从青海高原的巴颜喀拉山一路东流,流到鄂尔多斯高原的准格尔旗,神奇的景象出现了。百米深的峭壁悬崖夹岸对峙,黄河水流入峡谷,北岸是内蒙准格尔旗,南岸是山西偏关县老牛湾,从此岸到彼岸乘船也就几分钟。更为奇特的是,万里长城从河北省怀安县进入山西省的天镇县,沿山西、内蒙边界蜒伸西行,一路来到偏关,和黄河第一次不期而遇,二者约会的地方就叫老牛湾。
这里在明朝时是一座屯兵的城堡,是成化3
年(公元1467
年)所建。偏关县是军事重镇,与宁武、雁门合称“外三关”,地处黄河入晋南流的拐弯处。到了冬季,河水结冰,外敌往往踏冰而入,老牛湾位于偏关县最前沿,是西北的前沿阵地。有民谣为证:“秋防宁武,冬防偏关”。那时汉人为防少数民族入侵,在太行山这一天然屏障上又建长城,因为此地与内蒙交界,所以沿途所见烽火台非常多,都是用黄土夯实建成的,有方形,有圆形,在莽莽苍苍的太行山间不时瞥见他们苍凉雄踞的身影,怎不令人浮想联翩。旅游的真谛是什么?就是与喜欢的人一起踏上未曾去过的土地,享受心灵与视觉的盛宴。我挺佩服古人的,他们不只勤劳勇敢,更有聪明智慧。老牛湾脊背上的望河楼,堪称佳作。60O
多年的岁月,它的气质折射出威风凛凛的男儿的血气方刚。史书上叫它老牛湾墩,民间的叫法为:护水楼或望河楼,可见他有多么重要。这座望河楼建在悬崖绝壁的尽头,绝壁下便是滔滔黄河水,仅几十米相隔的对面山崖便是内蒙。驻扎在这儿的士兵身担重任,监视对岸敌情,因此望河楼一名的由来,一是眼前便能望到黄河,二是瞭望河对岸的敌情。据《偏关志》记载:这座望楼是明嘉靖23
年(公元1544 )年,由山西巡抚曾铣所建。万历25 年,(公元1597
年)兵宪赵彦为使此地“永为金汤保障”,又于旧基上增高并加厚,增加了此楼烽燧的功能。这是我在黄河边上看到的唯一一座长城军事防御建筑,既是大自然的巧合,亦是历史、地势、环境的需要,他们的约会难道不是“有情千里来相会”吗!有缘来此的人儿都会被这里的景象重重地扣击心灵。
http://s11/middle/520c1212t90af2e77db5a&690
望河楼建在当地人俗称“闫王鼻子”的悬崖绝壁之上,走近他,细端详,以青色大条石做底基,墙身用大城砖,楼形上窄下宽,为梯形,底边宽15
米,高20 米,为防敌人偷袭,此楼没有门,不设上楼通道,只在东墙15
米高处设置一窗口,守楼的士兵用绳梯上下。楼顶设置两层,一层放武器弹药、住兵,楼顶有士兵站岗放哨的“楼撸”,四周砌有垛口,射孔,供打仗时放箭、放火炮、投硝石之用。站在楼下敲击石块,或将石块投入水中,你就能听到“啾啾”的鸟叫声,传说昭君出塞时在此小憩,一是这里风光壮丽,二是中原与漠北在此分界,昭君思绪滚滚如滔滔黄河,不慎将手帕飘落,这手帕变成了传递书信的“春燕”姑娘,为远在漠北的昭”君传递讯息。
说实话,我很喜欢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很中国,这个地方的题材有很多很多。5
月里,在太行山中穿行,车子在盘山公路上走了几个小时,耐心地盼望,终于,气势撼人的黄河壶口瀑布让我震撼而不能自拔。眼前的黄河却以令一种姿态示人,碧绿、安静、纤尘不染,我的心也安宁着,脚踩在当地岩石铺就的路上,很踏实,很愜意。听说发现这地方的是一位老者,村中有他的摄影作品,便寻了去。带炕的窑洞式的老屋子,黄土铺地,收拾得干干净净,三间屋子挂满了摄影作品,主人任志明老人的照片也在,肩挂相机,慈眉善目,一看便是个踏实、容易亲近的人。慢慢地欣赏作品,我们一步三叹,四季之老牛湾,多角度之老牛湾,每幅作品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离这儿20
米便是老牛湾堡。虽历经374 年,拱形的堡门洞仍折射着城关的威严。堡子约为方城,东南西北均约500 米,高约13
米,城墙也由青色条石堆砌,城垣上设7
个马面,堡子的东南面还修了一道城门,这样就形成了瓮城,这是我没想到的,看来这儿确是守护中原的前沿重地。两座城门形成“丁”字,外面的东城门连接进村的路,里面的东南门通堡子,这种结构已很少见到了,在此浏览倘佯,甚喜之。依山势,堡子分上下两层,先映入眼帘的是观音庙,戏台,后面有整齐排列的兵营,《偏关志》上有记载,兵备卢友于崇祯9
年(1636)建。
百姓住的地方叫老牛湾村,距离望河楼也就2
公里,也是紧紧地守着黄河,与望河楼悬崖峭壁的前沿相连,村子在山峁上,山下便是自北入晋的黄河。家家户户依山形地势而建,一座院子就建在一块完整的岩石上,真是绝妙。当战事烽火渐息,兵士们弃武从田,就地取材,石屋、石院、石铺、石碾、石桌、石凳、石阶,石雕,还有石窑洞、石烟囱、石鸡窝、石羊圈、石锅台、石锅盖、石菜窖、石罗汉、石营房、石刻字、石题碑,成就了一座石的博物馆,生生相息,世世繁衍。上下参差错落的石阶,倘佯百转迴肠的石径,惊叹于石砌的戏台,台前的场地又是一块完整的四方岩石,忍不住盘腿坐下,又似乎戏台上,五彩旌旗烈烈,那俊俏刚勇的穆桂英挂帅而来,又似有喧天的锣鼓声。继而仰面躺下,久违的蓝天又闪亮登场,白云仙子飘舞而过,美得令我窒息。被阳光烤热的石头温熨着我的全身,慵懒着享受大自然的怀抱,被时间赶了一辈子,现在它赶不动我了,小憩过后,我们被一木制凉亭吸引,桌椅也是木制的,从这儿可以静观黄河,无人打扰。
http://s7/middle/520c1212t90af2fb440a6&690
看到旁边一块石碑,好像是刚刚立的,上面的字已模糊不清,碰到旅游开发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在山上采地皮菜,一问,才知道是四公主德政碑。碑正面的字为“四公主千岁千千岁德政碑”碑的背面没有字。碑的顶部呈半圆形,碑高约l.8
米,2 尺多宽,是从村中仅有的砖瓦房的院子中偶然挖出的。四公主是康熙的第六女,叫和硕恪靖,康熙36
年(公元1697年),为了更好地管辖蒙古各部,实行了“联姻政策”,将六女嫁给了蒙古喀尔喀敦布,四公主带数百随从从京城向塞北进发,行至清水河县,公主被青山黄河美景吸引,逗留数月,百姓得知,为她立碑数座以敬仰,老牛湾公主碑便是其中之一。站在四公主曾住过的老屋前,感慨万千,“念天地之悠悠,得今日之我感”。那个年轻美丽的公主蓝旗儿,住在老牛湾,是对父皇的听命,还是对丈夫的依恋?她的内心经过怎样的煎熬?真是做公主有做公主的难,做百姓有做百姓的便。世上的事情有谁能说清楚呢!村中还有制醋的作坊,石屋上着锁,没能进去参观。已三次来山西,对山西的醋文化自然略知一二,酿醋的历史已有3000
多年,“无醋不成席,无醋不举箸”,已成为山西人的习俗,这次在边关的村中见到醋作坊,印象更为深刻。百姓的居所及物件均为石制,院子以岩石的大小来定,石屋都不大,是为了保暖,屋中盘一石炕,门口盘一石灶,屋中也就没什么地方了。如今村中只剩2
户人家,我们进了宋家,大娘正在蒸馍,自家的面,发的又好,一个个笑开了花,馍的正中点一红点儿,可不就是朵朵盛开的百合,看着美,闻着香,吃着是种享受。院子里种着各种蔬菜,几百年来,自给自足的风俗始终未变,当你的心在喧噪的城市里感到难受的时候,来这里吧,也许你的身心都会感到平衡。为什么村中只有2
户人家了?原来,村子就在黄河边一块高崖上,再无地方发展;去东梁上种地,路太远了;去黄河下担水,很危险。在政府统一规划下,全村迁到了古堡以东较平缓地带,家家盖新房,接待旅游,生活有很大提高。我们住的这家儿,有太阳能,可冲澡,院子里又盖了几间窑洞式的房子,房间里还配有卫生间,下次来就能住新房子了。
由于黄河水在这儿拐了一个弯,就有了杨家川小峡谷。清晨,迎着第一抹阳光,沿着老乡指的一条近道,在庄稼地里穿行。走着走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展现在眼前,因去年刚去过内蒙草原,精神似有些恍惚,再一想,分界线虽有,但哪可能分得那么突兀?还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真是太奇特了。河岸的这边建有很多敌楼,都是防止外敌在冬天踏冰而入。仅剩的一段长城清晰地卧在边界上,讴歌着人民的伟大,历史的沧桑。
离开眷爱的老牛湾,回京前在偏关县住了一晚,政府宾馆前一个广场,又见层层石阶依山势扶摇而上,顶端矗立一座素塔,直插云霄。一路上见惯了烽火洗礼的烽堠,眼前这座高高在上的素塔,给人别样的感觉,一打听,才知此塔叫文笔塔,看来有些来头。不禁拾级而上,看个究竟。是座砖塔,给人一种温暖、素朴近人的感觉。看了说明方知此塔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
)年,是八角七层砖石结构,后在祟祯八年(1635 年)又加盖了四层,共十一层,并有“文笔凌霄”四字于其上。塔高35 米,塔底周长29
米。清代咸丰年间又进行过整修。据说,每到春分、秋分之时,太阳从东方升起,塔影正好在关城西山“虎头墩”,太阳徐徐升高,塔影便移在城西关河,暴露的煤层将关河映黑,恰如一池墨汁,塔影映于河面,似一支如椽毛笔吸吮浓墨,当塔影又逐渐映向关城之时,“虎头墩”成了笔架,关河为墨池,偏关城就是砚台,这种神奇的说法我并无论证,重点是,就只是这说法,我便佩服国人的大智慧。况且,还有更深的意义在,边关的残酷,外族的纷扰之中,偏偏出了个文笔塔,可见蒙汉两族人民和平往来,是历史之必然。
一路上感慨频生,游意未尽,但也要回京了。
这次自驾的路线为:从北京走109 国道到河北蔚县,走s 201 到灵县,走S303 过浑源县到应县,走S206 到朔州,走G209
(平万线)过偏关县到万家寨,然后向北走约20 公里即到老牛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