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名寺两相依,辽金明清寻故里。释道儒法续谐音,香火飘渺人徐徐。玫瑰香艳山谷秀,施粥茶馍善为一。香道悠悠松苍虬,皇脉民生存宙宇。
身居北京,很小的时候便知京西有座妙峰山。听大人们说,那里山高,有很多古老的庙宇,去拜一拜是很吉利的。我似懂非懂,幸而还算得是喜读书之人,慢慢懂得那是宗教信仰。偶然读到周作人先生的散文《药味集》,又知妙峰山有朝顶一事。80
年代末有幸去那里,盘山路颠颠簸簸,也不能通往山顶。车停在玖瑰谷涧沟村里。这儿是山的北部,有一条古老的进香道直达娘娘庙。据说清朝慈禧时修了四条香道,都在海淀区,现南道已归门头沟区管理,开车可直达山顶。
初次去那里是很有些憧憬的,车开到标志性的大牌楼下,仰头观之,气派非凡,上面“金顶妙峰山”几个金色大字端庄秀雅。这是一座四柱木质牌坊,柱基用石料围起,既牢固又美观。坊上涂彩绘装饰,坊顶铺盖黄色琉璃瓦,暗示皇家会到这里朝觐。
过了牌楼,便是妙峰山景区了,但要到山下还需20
里山路,可见过去的朝觐路是要走上几天的。车在盘山路上行驶,四面苍山叠翠,叫不上名字的花朵烂漫于山间,悦眼悦心。我发现随着光影的变幻,山峦也在变幻它们的容颜。光亮处,山是翠绿的,它们活泼跳跃,近山招呼远山,热热闹闹的;背阴处,山是黛绿的,它们凝重安静,近山紧贴远山,沉沉稳稳的。这儿真美啊!
伴着清甜温存的山风,我的思绪不免纷飞。远在辽代,是何方先圣慧眼明心选中这形胜之山,开道建寺,他和此地有着怎样的因缘?为传播道法,他又有着怎样的坚持?登上妙峰山金顶,所见更有所感,对先圣又添敬佩之情。金顶建在一座独立的山峰上,郁郁葱葱的植被拥着红墙的庙宇,既神秘幽静又庄严醒目,青砖的台阶讲究的是古朴自然,人们讲究的是一气呵成登完这石梯,表达虔诚的心态,求得平安的生活。金顶对面的山上是娘娘庙,也是红墙黄瓦的建筑,尤以主管医药、婚姻的诸王香火最旺,可见妙峰山极受民间青睐。
近年耳闻妙峰山又恢复了民俗文化庙会,便和朋友去了一趟。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民间举行花会,祭祀娘娘,来自世界各地的善男信女,许愿还愿,熙来攘往,香火不断。寻着喧天的锣鼓声,我们来到了娘娘庙前,这有一块平地,正在举行馒头圣会。庙宇前挂满了“同心向善、”“厚德积善”的横幅,旌旗飘飘,上书“馒头圣会”。几位壮士,身着胡蓝绸裤,桔黄绸衣,将鼓打得正响,锣敲得正旺,一位老者舞在场中。但见黝黑的国字脸,眉毛浓厚密长,目光专注。上着棕色绸夹袄,下穿玄色绸裤,裤角扎起。一招一式,不紧不慢,踩着鼓点,招招到位。手中兵器也轮番展示,刀枪箭戟不一而足。

既然是馒头圣会,当然要施馒头了。这不?门前一张大桌子,上面布满了馒头。一位师傅,年纪不大,慈眉善目,一次用双手将两个馒头施予众生。人们边看表演,边排队领受馒头,如果谁觉得不够,还可再要两个,师傅便给,并不多说什么。我领了两个,知是吉祥物,便吃了起来,真香!馒头不很大,是呛面儿的,很讲究,中间点上一个小红点,特喜性,一打听,才知是稻香村做的。这在京城可是独一份儿了!我又领了两个,带给家人,沾沾喜气。

临近正午,人越来越多了,香会表演也进入高潮,耍狮子的,施粥施茶的。据说在清代有好几百种花会表演,现在己恢复了130
多种。看到许多扶老携幼的人们,从山下一步步上来,心中不免感动。

参加这样的庙会,让我有一个观察体验的机会。人们常说,学者迂腐,这一点儿不假,这一路上,我都带上职业的习惯,贪婪地边看边听边问。风光秀丽的妙峰山留下了许多人类文明的习俗,古香道上幽远的驼铃声,似乎在耳边回响,和手中提着一袋馒头的老大爷亲切交谈,似有时空变幻的感觉。
妙峰山的种种代表了他和所有到过这里的人的共同经历。不管世界经过多少蜕变,最终,自然界的每一样东西都有自己的意义和目的,而且万物都有自己的守护神,也许因为一个习俗,一个善念,一种善举,都会令历史有着美丽的续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