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过秦论》《伶官传序》《燕歌行》《李凭箜篌引》《锦瑟》《书愤》理解性默写详细资料
(2021-11-22 10:42:21)分类: 高考(备考方法、考点、试题) |
《《屈原列传》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离骚》的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词精到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
2.《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蒙蔽的两句是“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3.《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4.《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两句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5.《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以“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两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7.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不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
8.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即“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9.《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离骚”者,犹离忧也”。
10.《屈原列传》中,屈原在回答渔父的话里交代的自己被流放的理由是:“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11.屈原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生动比喻,表达了不愿意让自己高洁的品格蒙受世俗玷污的态度。
12.《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原因是:“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13.司马迁评价《诗经》中的《国风》《小雅》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14.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屈原“怨”的缘由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5.《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离骚》称引古代帝王来讽刺当世政治的句子是:“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16.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
1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8.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说屈原出淤泥而不染“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过秦论》
1.贾谊《过秦论》中揭露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一句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始皇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发挥了重要的威慑作用的句子是:“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贾谊《过秦论》中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句子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贾谊《过秦论》中讲蒙恬守卫长城,击退匈奴的两句是“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5.贾谊《过秦论》中极言秦始皇的功业的两句是“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6.贾谊《过秦论》中“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来描写陈涉所率领的农民军武器的简陋。
7.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的措施的两句是“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8.贾谊《过秦论》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9.贾谊《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政治、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作者用“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两句写采取措施后的影响。
10.贾谊《过秦论》中运用排比,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11.《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十分简陋的句子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12.《过秦论》中,叙述秦国“致万乘之势”后确立霸主地位的一句是:“序八州而朝同列”
13贾谊的《过秦论》中最能体现秦始皇守天下时防范之严的句子是:“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4.贾谊的《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的巨大影响力,写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的名句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5.《过秦论》中,写秦始皇采用愚民政策的句子是:“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6.《过秦论》中的“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极言秦始皇的功业之大,与下文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17.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18.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19.《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0.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1.文中“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
22.作者用“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聊聊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
23.文章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伶官传序》
1.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引用《尚书》的话“满招损,谦得益”作为论据来说明论点,这就把“成败之迹,皆自于人”的道理表达得更明确,更充分。
2.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借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两句。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今天读来,依然在警示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力戒骄奢。
4.《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论述由盛而衰的史实后,连用两个设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
5.养成勤正衣冠的习惯,能收到防微杜渐的效果。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通过后唐庄宗宠信伶人失天下的典型事例得到了“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警示。
6.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点明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7.文章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经验教训。
8.《伶官传序》中,作者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句子是“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9.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句话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0.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1.《伶官传序》中,庄宗之父以三箭与其子来明其志的句子是:“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2.《伶官传序》中,当发现有作乱的情况时,庄宗及臣子们的反应是:“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13.《伶官传序》中,写庄宗上战场时,请箭的方式是“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然后背箭去奋勇杀敌。
14.《伶官传序》中,描写庄宗发誓流泪的衰微之态的句子是:“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5.《伶官传序》中,作者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其中先“扬”的句子是“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从而表现他意气的壮大。
《燕歌行》
1.在高适的《燕歌行》中,“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反衬。
2.在高适的《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用战士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3.有战争就会有别离,甚至是生死离别。在高适的《燕歌行》中,“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4.在高适的《燕歌行》中,“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之情。
5.在初唐时期,在战场上建立功业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奔赴边塞为国建功也一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高适的《燕歌行》中的“男儿本自重横行”这一句就是很好的证明。此外,对于敢于为国效力人,最高统治者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天子非常赐颜色”,这就直接推动了这种风气的形成。
6.在高适的《燕歌行》中,“校尉羽书飞瀚海”这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胡骑凭陵杂风雨”这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
7.在高适的《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对边塞黄昏时风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暗示着战争的失败。
8.李广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王昌龄在《出塞》中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对其仰慕与赞颂之情,高适的《燕歌行》也提到了李广,这两句是“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委婉地表达了对如今带兵出塞边疆打仗的将军的不满。
9. 高适的《燕歌行》中“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两句,从将士和君王两个角度来写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
10.高适的《燕歌行》中揭露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的句子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11.《燕歌行》中通过写军情紧急和敌势盛大来表现战争迫在眉睫的两句是“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2.高适《燕歌行》中表现军队出师时盛大气势的句子是“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13.高适《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描写边塞的广漠苍凉壮美,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
14.高适《燕歌行》中突出表现思妇断肠、征人回首的诗句是“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15.《燕歌行》中表达对边关将领的不满因而怀念古代名将的两句是“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李凭箜篌引》
1.《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2.《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的震撼力的诗句是“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3.《李凭箜篌引》中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美妙的诗句是“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4.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5.《李凭箜篌引》中形容音乐清脆激越的一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
6.《李凭箜篌引》中形容音乐时而幽咽,时而轻快的一句是“芙蓉泣露香兰笑。”
7.《李凭箜篌引》中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的诗句是“吴丝蜀桐张高秋”交代演奏者姓名和地点的诗句是“李凭中国弹箜篌”侧面写乐声的诗句是“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这里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从客体落笔,写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诗人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8.《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正面写乐声,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如带露的芙蓉,似盛开的兰花,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是构思奇特,形神兼备。
9.《李凭箜篌引》中“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10.《李凭箜篌引》中“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两句,写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
11.《李凭箜篌引》中“梦入神山教神妪”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且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12.《李凭箜篌引》中“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两句,写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13.《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宁静的仙境,衬托出乐声投射在人们心中的感受,且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4.《李凭箜篌引》善于从侧面来描写音乐,其中借空山里的浮云的状态写乐声的诗句是“空山凝云颓不流
15.《李凭箜篌引》中“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两句,通过想象描写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后带来的一片热闹景象。
16.音乐是中国诗词里常见的内容,比如《琵琶行》《李凭箜篌引》《赤壁赋》等。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达到高潮的两句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用女娲补天的神话把音乐的感染力描写到极致的两句是“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苏轼《赤壁赋》中侧面表现客人吹洞箫的音乐效果的两句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7.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一句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锦瑟》
1.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缘之一。因其啼声甚哀,往往用来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有这样两句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锦瑟》也有一联提到杜鹃“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2.《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3.《锦瑟》一诗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表现的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作者用此联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
4.《锦瑟》用典的四句诗分别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5.《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6.李商隐《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两句运用典故描绘了美好的情境,把人生的恍惚和迷惘以及苦苦追求的执着表现了出来
7.《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两句运用比喻创设出无比美妙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怅惘之情。
8.李商隐《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两句以“海中鲛人”“蓝田美玉”两个典故,含蓄地传达了内心复杂的情感。
9.李商隐《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两句使用了庄子和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典故。
10.《锦瑟》一诗由思忆青春年华起笔,写得如梦如幻,最后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表示梦已醒,只是当时不甚分明。
11.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借物发端,以埋怨的口吻抒发华年之思的两句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书愤》
1.陆游的《书愤》中,在今昔对比中强烈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情怀的诗句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2.陆游的《书愤》中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的两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书愤》中描写作者曾经经历过的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的两句诗句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4.《书愤》中作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减的诗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6.《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7.《书愤》中慨叹自己年不懂世事,一心欲复故国的诗句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8.《书愤》中诗人追述宋人抗金的英雄事迹,使用蒙太奇的手法绘成一幅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的句子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9.《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10.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则注重他的精神品格。
11.《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个感叹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