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1高一期中试题语文

(2021-04-27 14:47:06)
分类: 高考(备考方法、考点、试题)

2021高一期中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在最早的毛笔实物,大都出土于战国时期的墓葬,形制和今天大抵近似。不过,有出土的毛笔作品为证,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毛笔。比如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墓中出土彩陶盆上的舞蹈图、河南临汝阎村仰留遗址出土陶缸上的鹳鱼石斧图,一望而知皆为毛笔所绘。毛笔自身运转自如,粗细随意,笔道具有弹性而且富于变化的特点,可以画,也可以书。汉字一产生就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早期毛笔字是什么样子?目前发现的相关资料尚不太多,且大抵限于商代。在甲骨文中,有一些字是书而后契的,比如甲3939、甲3940、甲3941、甲3942,字体肥而柔,表现出毛笔字的部分风格,直接用刀刻是很难成功的。还有一些字留下了书而没有契刻完的形态。但是,既然写是为了刻,就不能不照顾契刻的特点,书体中保留毛笔字一点风韵的同时,更带上了死板生硬、简易草率的风格。而陶文、玉石文又少得可怜,并且看得出来是受了甲骨上特殊毛笔字的影响。推测起来,商代的毛笔字大概要比甲骨文及其上的特殊毛笔字要形象得多。一则因为去古未远,当时的汉字仍处于象物之形的阶段,形象性为其第一要求,否则就难以担当记录语言的重任;二则因为毛笔亦画亦书的功能特点,容易保存原始汉字的图绘意味。有当时铸铭铭文为证。铸铭是范铸的,人们可以在陶范上书而后精雕细刻;古代青铜不易得,一些礼器的铸造又多有纪念意义,要“子子孙孙永宝用”,所以制作隆重,促使人们认真对待;加之人们崇古复古的心理作用,所以,铸铭保存毛笔字的主体风格,并不奇怪。特别是商周某些铸铭铭文末尾的族徽文字,构形奇古,图绘性极强,说不定是较商周更早时期文字的孑遗。 

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毛笔来实现的。从总体上看,这时期毛笔字的发展较多地吸收了甲骨文等契刻文字简易粗率的特点,肥笔换成线条,字形趋于方整,曲笔尽量减少。两周铸铭的笔道还不乏庄严凝重的色彩,而战国时代的其他毛笔字开始愈益显露出便捷急就的风貌。在由象形性笔道变为圆转随意的线条的过程中,毛笔本身的特性时有表现,比如西周早期(武王至昭王)的铸铭铭文,笔道的肥瘦屈曲仍大体服从于象形的需要,但某些下行的笔道就常常冒尖。这非为象形所必需,也算不上书写的规范,纯是毛笔书写时露锋所致。即使如圆转随意的线条,也并不总是粗细如一,在日常书写中大抵呈现出一种头尖尾细腹部肥的格局,充分显示了毛笔的弹性。后人所谓的“科斗书”,大抵就是指的这种书体,或者指的是在此基础上的美化形式。

战国秦汉之际,汉字发生了隶变,汉字构形的象形性被彻底地埋葬了。而隶书的笔划,直接来自于毛笔的挥洒。所谓隶书的笔划,只不过是隶书的线条的简易形式,改曲笔为直笔,变圆转为方折,横平竖直,左撇右捺,比篆书圆转的线条更便于书写而已。撇捺的产生大概是由毛笔的性质所促成,右手执笔,左行易细,右行易粗,写得美观些,就成了撇和捺。

从历史上看,汉字结构的发展隶变之后才渐趋稳定,汉字形体的变化到了楷书才最后定型。在此之后,虽有草书和行书,但大抵是楷书园地的奇葩异花,它们的存在并不足以影响楷书的一统天下。汉字形体的定型化,促使士人讲究书法,充分利用汉字数量繁多、结体复杂、毛笔又富于创造力的特点,匠心独运,争胜斗奇。

毛笔的应用对汉字形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正象钉头字的形状是由平头“笔刀”在泥板上“压刻”所促成,缅文字母的圈儿体是由于用针笔在棕榈叶上刻写的影响,汉字的外部形态之所以变成今天这个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毛笔的功能特征。

(节选自李恩江《毛笔对汉字形体的影响》,有删改)

材料二:

明代《物源》载:“虞舜造笔, 以漆书于方简。”史前绘画用笔,目前尚无实物可证,但在中国古代汉语中,“笔”一般即指中国毛笔,因此虞舜所造亦当指毛笔言。由此则可推测,毛笔创始,或者说原始毛笔形制的初步确立,是在新石器晚期舜虞时代。

实际上,自从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了绘画,就产生了绘画用笔。根据陶器纹饰、岩画笔迹推测,史前绘画用笔,可能有硬笔和软笔两种。以彩陶纹饰为例,陶器表面为较粗糙画地,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前,陶器纹饰一般笔迹光洁整齐,无毛笔划过的绺状痕迹,推测可能为较柔软的植物秸秆所制画笔或手指所画,此可归为硬笔类。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各地彩陶中,大量纹饰则存在毛笔划过后的分叉和绺状痕迹,这种笔迹应当是早期毛状笔头所画,此可归为软笔类,可确认为我国毛笔的创始。

至于史前毛笔形制,从出土的其后战国及汉代毛笔推测,可能为将动物毛发捆扎于木棒、竹竿外端的简单制品。但它的发明,却体现了中国早期人类在较为精细的劳动过程中的智慧创造,并使之成为中国毛笔发明的滥觞。(节选自赵权利《笔史述略之笔的初创》,有删改)

材料三:

2021高一期中试题语文

2021高一期中试题语文

(图片说明:两个图片中箭头标识的字为甲骨文“贞”字;左图贞字为甲骨文原字,右图贞字是编者依甲骨文原形摹写的,其中字的外框中间黑线为契痕)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甲骨上直接契刻字难度大,因此先人偶尔会借助于毛笔,先书写然后再进行契刻。

B.早期部分毛笔字呈现生硬草率的特征,利于契刻。因此,它被用于甲骨文字的刻写。

C.我们要了解早期毛笔字的风貌而所依凭的史料,甲骨文中笔书的留痕不如铸铭铭文。

D.材料的珍贵、意义的重要性及人们的崇古心理是铸铭能保存毛笔字风格的主要因素。

2.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论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以时间为序来阐述毛笔对汉字的影响,材料二先后依据文字和实物史料对毛笔溯源。

B.材料一以科斗书、钉头字、圈儿体等为例子,来佐证毛笔对汉字形态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

C.材料提及陶文等很少且受甲骨毛笔字影响,意在引出对早期毛笔字本来风格的进一步探究。

D.材料中“大抵”“说不定”“一般”“应当”等语言的使用,可见论述语言准确性的重要。

3.依据资料等进行推断,是考据性文章研究性结论得出的重要途径。下列对材料中的推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商代毛笔字要比甲骨文更形象,是依据其时间特征“去古未远”与毛笔功能特点做的推断。

B.依据古人用笔“以漆书于方简”的记载以及汉语“笔”的词义推断毛笔始创在新石器晚期。

C.陶器表面粗糙,如其纹饰光洁齐整,且没有绺状痕迹,那么可以推测它们的画笔应为硬笔。

D.材料二中对于史前毛笔的形制特征所做出的推测,是基于出土的当时的毛笔实物而进行的。

4.请依据材料一中的相应信息,判断材料三哪一个图形中所标示文字的形态最能说明甲骨文部分文字的契刻与毛笔的关系,并请陈述理由。(4分)

 

5.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的逻辑谨严性上有高下之分,请表明你的观点,并以材料一第五段与材料二第二段为例,从内容与中心的关系这一角度进行阐述。(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莱茵河(节选)

【法】维克多·雨果

1840828日至112日,雨果畅游了莱茵河地区。在旅途中,雨果一般都在当天把自己的印象、见闻与观感写下,作为信件报道寄给在巴黎的妻子阿黛尔)

 

您知道,我常对您说,我喜爱江河。江河既可载运货物,也能传播思想。在天地万物中,任何东西都自有其神奇妙用。江河,就像是巨大的喇叭,向着海洋唱颂着大地的美景,田野的耕耘,城市的壮丽以及人类的光荣。

我也曾对您说过,在所有的江河中,我最喜欢莱茵河。我第一次见到这条河,是在一年前,在凯尔经过浮桥的时候。夜幕降临,车子缓缓地移动。当我通过这条古老河流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某种敬仰之情。每当我与这些大自然中的伟物相接触——我几乎要说是与其心心相印时,我都被深深地感动。这些大自然中的伟物在历史上也起着重大作用。我的朋友,您还记得瓦尔斯里纳城的罗讷河吗?1825年,在那次愉快的瑞士旅行中,我们曾共同观赏过它。那次瑞士之行是我一生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那时,我们都还只有二十岁!当时,罗讷河是以怎样的狂啸,怎样的怒号翻卷着冲入旋涡的啊!而那柔弱的木桥却在我们的脚下战栗发抖,摇摇欲坠。这一切您还记得吗?从那时起,罗讷河在我的脑海中便是一只老虎,而莱茵河却是一只狮子。

那天晚上,当我第一次看到莱茵河时,我觉得它确实是一只狮子。我长久地注视着这骄傲而高贵的河流:凶猛而不疯狂,原始中却显出威严。当我过河时,正值它水涨河满,极为壮观。它那浅黄褐色的浪花如同雄狮的浓发——布瓦洛称之为“黄泥色的胡须”——拍打着桥面。它的两岸隐没在黄昏中。它的声音是一种有力而沉着的咆哮。在它身上,我感受到了大海的力量。

是的,我的朋友,这是一条高贵的河流。它目睹了封建社会、共和体制和皇家帝国。它当之无愧,既是法国的骄傲,也是德国的自豪。这条河流既是战争者,也是思想家的见证,因为它概括了整个欧洲历史的这两大面貌。在那使法国前进的壮丽波涛中,在那使德国思索的深沉的潺潺水流中,我们都能找到历史的痕迹。

莱茵河集河流的万般面貌于一身。它像罗讷河一样迅速敏捷,像卢瓦尔河一样雄浑宽阔,像缪斯河一样峭壁夹岸,像塞纳河一样迂回曲折,像索姆河一样绿水潆潆,像台伯河一样历史悠久,像多瑙河一样庄严高贵,像尼罗河一样神秘莫测,像美洲的河流一样波光闪烁,像亚洲的河流一样蕴涵着寓言与幽灵。

在史前,也许在人类存在之前,在今日莱茵河的地域上,曾有两条火山脉在冒烟,在燃烧;火山熄灭了,在大地上留下了两大堆熔岩和玄武岩,像两座长城一样平行排列。同时,巨大的结晶凝聚了,形成了今日的原始山脉,大量的冲击层干涸了,成了今日的从属山脉。那慢慢冷却下来的巨大熔岩堆,就是我们今日所称的阿尔卑斯山。

据历史记载,最早出现在莱茵河岸边的人类是被称作凯尔特人的半开化民族。罗马称他们为高卢人。恺撒曾说过:“在他们的语言中,称作凯尔特人,而在我们的语言中,叫作高卢人。”随后,时机来临,罗马出现了。恺撒征战了莱茵河。古罗马的第二十二军团曾扎营在耶稣受难时的橄榄树下。当这个军团从耶路撒冷驻地撤回时,蒂杜斯便把它派到了莱茵河畔。

后来,北方种族向南方地区的可怕涌入,在民族生活的某些灾难时期不可避免地往复重演,人们将它称作蛮族入侵。它吞没了整个罗马,正值罗马帝国应改革的时期,莱茵河上城堡的花岗岩军事屏障被这股浪潮所摧毁。而在六世纪左右,曾出现过这样的时刻:莱茵河的浪峰冲击着罗马废墟,就像今天冲击着封建遗址一样。

查理大帝修复了这些瓦砾,重建了堡垒,用来对抗以其他名字再生的古老的日耳曼游牧部落。但是,尽管查理大帝才华横溢,毅力超群,他的所作所为也仅仅是刺激了一下残骸枯骨。古老的罗马帝国早已寿终正寝。莱茵河的面貌已今非昔比了。

这个时期出现了深刻的崩溃,文明似乎瓦解了,牢固的传统之链断开了,历史好像变得没有痕迹了。这一灰暗时期的人类与事件像幽灵一样通过了莱茵河,给河流留下的仅仅是一种幻象,刚一闪现马上就无影无踪了。

由此,莱茵河在经过了一个历史时期之后,进入了一个神奇的阶段。人的想象力同大自然一样,不接受空白的存在。在没有人烟的地方,大自然便使鸟儿们啁啾不休,使树叶沙沙作响,使成千上万的声音窃窃私语。而在历史朦胧的地方,想象力便使幽灵出现,使幻想和表象共存。寓言在消失的历史空白区生存,成长,结合,开花,就像英国山楂树和龙胆树生长在倒塌的宫殿裂缝中一样。

文明犹如太阳,有黑夜,有白昼,有圆满,有环食;时而落下,时而升起。

(刘华译,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大自然的“伟物”,作者说自己“几乎要说是与其心心相印”,这种“心心相印”可以看做一种对天地自然的共鸣与感悟。

B.在莱茵河一条河身上,作者却说“感受到了大海的力量”,主要是因为莱茵河的惊涛骇浪的凶暴程度能跟大海中的巨浪相比。

C.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作者认为“这个时期出现了深刻的崩溃”,这里也隐含着作者对像古罗马这样辉煌的古典文明陨落的叹息。

D.“就像英国山楂树和龙胆树生长在倒塌的宫殿裂缝中一样”,这里的“宫殿缝隙”与前文中的“历史空白区”含义相近。

7.下列对本文艺术手法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文中经常使用第二人称,这既是书信体散文特征的体现,也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引发相同的回忆或共鸣。

B.作者在描写莱茵河时,使用了铺垫、对比、比喻、拟人、铺排等手法,描绘出莱茵河千变万化的浪漫雄浑。

C. 在本节选中,作者用大量笔墨展现了莱茵河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佐以人文历史追忆的点缀,描绘了一幅自然伟物与历史记忆交相辉映的宏伟画卷。

D.本节选的节奏处理也正如一条河流:从激烈的爆发中孕育,激荡着奔流过跌宕起伏的高山深谷,最终流入广漠的远方,归于平静与虚无。

8.你怎样理解“罗讷河在我的脑海中便是一只老虎,而莱茵河却是一只狮子”这句话?(4分)

 

 

9.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也为了我们描绘了他眼中的长江风光。请结合文本,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莱茵河(节选)》在内容上的异同。(6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C(此项是对材料一第二段语意的整体把握。关键信息:“早期毛笔字是什么样子?……在甲骨文中,有一些字是书而后契的……更带上死板生硬、简易草率的风格……推测起来,当时的毛笔字大概要比甲骨文形象得多……有当时铸铭铭文为证……铸铭保存毛笔字的主体风格,并不奇怪。”A项,原文所述“在甲骨文中,有一些字是书而后契的,比如甲3939、甲3940、甲3941、甲3942,字体肥而柔,表现出毛笔字的风格,直接用刀刻是很难成功的”,其中“直接用刀刻是很难成功的”指的是字体肥而柔的甲3939等一类的甲骨文字,而并非甲骨文的基本特征。B项,原文“既然写是为了刻,就不能不照顾契刻的特点,书体中保留毛笔字一点风韵的同时,带上死板生硬、简易草率的风格”,选项将原文分句间的语意关系弄错。原文是因要照顾契刻的特点,所以甲骨文书体中的毛笔字带上了生硬草率的风格,“照顾”一词足见生硬草率是契刻甲骨而先书时有意进行地主动性改变,而非这些毛笔字固有特征,也并非因其有这个特征而被动性地用于甲骨契刻。D项,原文“铸铭是范铸的……铸铭保存毛笔字的主体风格,并不奇怪”,其中陈述了铸铭保存毛笔字风格的四个因素,根据我们对这四个因素与铸铭中毛笔字风格的关系理解与分析,其中最主要因素应是铸铭是范铸的这一特点,因为范铸可以在陶范上先书而后进行精雕细刻。当然此项也可以理解为重要信息遗漏,而犯以偏概全之错。)

2B(钉头字与圈儿体属类比论证,而并非例证,因为这两种字体并非汉字,作者只是借二者的形状主要是受其书写工具的影响而形成的现象来类比论证汉字形态的演变与毛笔的功能特征有很大关系。A项,从“新石器时代”“商代”“ 从西周到战国”“ 战国秦汉之际”等短语可以看出材料一是以时间为序进行阐述的。材料二是在对毛笔进行溯源,溯源所用史料先有《物源》相关语言文字,后有新石器中期以前及晚期的彩陶纹饰。对C项的判断,需要理清材料一第二段的层次关系:在提出“早期毛笔字是什么样子”这一本段总领性问题后,先阐述甲骨上特殊毛笔字受契刻影响而呈现生硬草率的特征,然后补充性地陈述了陶文玉石文少且受前文所述甲骨特殊毛笔字影响(也呈现生硬草率特征),意在说明甲骨上特殊毛笔字及陶文玉石文与早期毛笔字本来的风貌风格有距离,从而引出该段下一层所述铸铭较好地保存了毛早期毛笔字的主体风格。D项分析略。)

3C(原文信息“陶器表面为较粗糙画地……大多陶器纹饰笔迹光洁整齐,无毛笔划过的绺状痕迹,推测可能为较柔软的植物秸秆所制画笔或手指所画,此可归为硬笔类”,这里根据语意及关系分析,画地的粗糙、纹饰的光洁、无绺状痕迹是作者推测其使用的画笔应是硬笔(前文虽有对所使用工具 “较柔软”的特性描述,但其后所述的“硬笔”是相对于毛笔这一软笔而言的)的三个条件,且前两个之间为转折关系,第三个与前面是并列关系或者说补充说明关系。因此选项对原文推测路径的描述是正确的。A项,原文的第一个推断依据“去古未远,当时的汉字仍处于象物之形的阶段,形象性为其第一要求,否则就难以担当记录语言的重任”,这里重点不是时间,而是当时汉字的象物性特征及形象性书写要求;且商代汉字的象物性是众所周知的客观历史事实,并不是由商代的时间特征即“去古未远”推测出来的,“去古未远”只是陈述这一客观事实产生的原因,即从“去古未远"到商代汉字的象物性并非推测,所以说时间特征“去古未远”是推测出商代毛笔字比甲骨上的文字更形象的主要依据之一,有失准确。B项,原文虽引用了《物源》“處舜造笔, 以漆书于方简”两句,但从后文作者有关毛笔始创时间的推断语“因此虞舜所造亦当指毛笔言”及结论语“毛笔创始……是在新石器晚期舜虞时代 ”可以看出作者引用史料论据重点是在前一句,即“處舜造笔”,而非后一句。D项,时间弄错。原文信息“至于史前毛笔形制,从出土的其后战国及汉代毛笔推测,可能为将动物毛发捆扎于木棒、竹竿外端的简单制品”,中间“其后”一词已明确推测所用材料并非当时实物。且如果已有当时实物为据,就没必要进行推测了。)

4观点:右图标示的文字最能说明。(1分)

理由:右图标示的甲骨文“贞”字外框已契刻,而其内部笔画肥而柔,应是未契完而留下的毛笔书写痕迹,据此可推断部分甲骨文字是先(用毛笔)书而后契的。(3分)

解析:命题依据与方向为2020版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4-2中所述——“能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此题所依据材料一的信息为“在甲骨文中,有一些字是书而后契的,比如甲3939、甲3940、甲3941、甲3942,字体肥而柔,表现出毛笔字的风格,直接用刀刻是很难成功的。还有一些字留下了书而没有契刻完的形态。

(评分标准  观点1分。理由陈述3分,一点1分,答对三点即为满分。)

5观点:材料一的论证逻辑不如材料二严谨。(2分)

阐述:

材料一第五段

材料一论证的中心是毛笔对汉字形体演变起到重要作用,而第五段在谈论汉字隶楷演变时并没有谈及毛笔的作用。虽然其中阐述到了“毛笔富于创造力”,但这只是在说明其在士人研究书法中的作用。据此可见,材料一在论证逻辑的严谨性上存有问题。(评分标准:共2分,每点1分。答对两点即2分)

材料二第二段:

材料二谈论的中心是毛笔的创始情况,第二段是从硬软两个方面阐述史前绘画用笔情况。虽然硬笔并非毛笔,但是对它的阐述是为了后文比较性地阐述毛笔的创始情况。据此可见,材料二论证逻辑是比较严谨的。(评分标准:共2分,每点1分。答对两点即2分)

解析:命题依据与方向是2020版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4-2中所述——“在理解语言时,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就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质疑,展开联想,并能找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6B(主要是因为莱茵河的“博大、威严与沉稳”和大海相似,而非“凶暴”。)

7C(“用大量笔墨展现了莱茵河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不对,本节选是以追忆莱茵河两岸的人文历史为主,对自然风光的展现在其次。)

8答案:“老虎”强调的是罗讷河的“狂啸”和“怒号”仿佛老虎般凶猛1分)

而“狮子”不仅凶猛,更多了几分“骄傲”、“高贵”和“威严”1分)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1分),表现出作者对伟岸博大、骄傲威严的莱茵河的无限敬仰1分)

9答案: 1、相同点:

所描绘的大江大河的风光均以雄奇壮丽为特色:在《念奴娇》中,苏轼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来极写长江波涛汹涌(1分);在本节选中,雨果也写到莱茵河“浅黄褐色的浪花如同雄狮的浓发”、“它的声音是一种有力而沉着的咆哮”,表现了其“极为壮观”的风景(1分);

都阐发了思古之幽情:在《念奴娇》中,苏轼追忆了赤壁战事,表达了对使得“樯橹灰飞烟灭”的“羽扇纶巾”英豪的赞赏(1分);在本文中,作者用大量篇幅追叙了莱茵河地区从古罗马时代一直到中世纪的历史踪迹,赋予了莱茵河惊心动魄的史诗般的性格(1分);

2、不同点:

感情的收束点不同:在《念奴娇》中,“早生华发”是苏轼对岁月蹉跎的自嘲,“人生如梦”是东坡对个人命运变幻的感叹(1分);在本文中,“文明犹如太阳,有黑夜,有白昼,有圆满,有环食;时而落下,时而升起”,雨果主要表达了对历史盛衰变迁的思考(1分)。

 

(说明:没有结合本文分析或分析不到位、只有空话,最高不超过3分;有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