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土中国》简答题

(2021-01-13 15:13:06)
分类: 高考(备考方法、考点、试题)

   1.分析《乡土中国》中下面这段话的表达特色。

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这种社会上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答案】示例:文白结合,既有稀奇古怪”“荒诞不经”“循规蹈矩等文雅的书面语,又运用了俗语人怕出名猪怕壮、口语一个模子里印出来,使表达雅俗共赏,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技巧。

   【解析】总观《乡土中国》,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简答题知识讲义集《乡土中国》通过对实践调查的真实记录,全面的探究,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向学生们阐述了城乡的中国社会的运行机制、干扰变化及在近代的变迁。文章先从中国乡村的普遍问题谈起。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就是以此开头,句中一个乡下佬,这样口语的说法和随意的语气就让语言鲜活起来了,好像往下不再是论文的证明,而是一次家常话似的。他善于用平实的语言拉近与读者间的距离。做好充足的铺垫后,费先生才正式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使其不显得突兀也更便于理解。并作出好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概念的特点,而且让读者产生联想,富有趣味。待读者理解了概念的含义后,论证并不到此结束,而是将这种社会结构的形成追溯到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费老的文章不仅仅是给个概念,而是习惯于刨根问底,寻根探因,这就是文章思想的深刻所在。他指出儒家思想中的人伦问题,并引用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借用《中庸》《礼记》等文献的原话来论证,显得更有说服力,同时也增添了文学性,还显露出费先生对文学的广泛阅读和研究。可见文章的语言特点是文白结合,分析题干所选取部分,作者用到了稀奇古怪”“荒诞不经”“循规蹈矩等文雅的书面语,又运用了俗语人怕出名猪怕壮、口语一个模子里印出来,可以说正符合了整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使表达雅俗共赏,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技巧。

      2. 在《文字下乡》中,作者说乡土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一方面空间上不需要,因为总是可以面对面;另一方面是时间上不需要,因为在乡土文化中有声音就足够了,乡土社会有文化但不需要文字,因为他们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的需求。你赞同作者的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案】示例一:赞同。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文化的传承可以采用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延续。在这一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所以文字之于定型的乡土社会是没有必要的。

   示例二:不赞同。乡土社会世代相传,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代相传并不是由文字记录的,正因为这样,造成了很多文化的消亡;除此之外,《乡土中国》是以上世纪40年代的社会为背景创作的,已经不适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

  【解析】题干要求回答是否赞同费老在《文字下乡》中的观点。其实费孝通老先生的观点是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有语言,有声音符号传情达意就可以了。如果回答赞同他的观点,那么重点是表达:一,他说这句话的立场是基于传统的乡土社会;二,传统的乡土社会可以采用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可以遵循这个思路:作者认为,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语言是在具有相同经验或相似环境的群体中所使用的一种用声音表达的象征体系,是为了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文字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时间和空间阻隔的情况下,双方约定好代表意义的一种记号。而中国乡土社会由于土地的不流动性,导致了人们的历世不移。大家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定型的社会,彼此相互熟悉,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在这个社会中,语言是足够传情达意和传递世代间的经验的了。也就是说,在中国乡土社会,文字有时候是多余的。所以文字之于定型的乡土社会是没有必要的。

   如果否定他的观点,主要立足点:时代在发展,文字相较于声音等亲密语言,有更多更大的优越性等等。总之,先读懂费孝通的观点,然后找准自己的立场,言之成理即可。可以是:乡土社会尽管世代相传,能够记录和传播大多数的知识和经验,但是每个人是不一样的,难免会出现认知偏差,并不能保证这种传播方式能够完整记录和保存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经验,很多非物质遗产是由代代相传并非文字记录的,但是也正因为这样,产生了很多文化的消亡。而文字的出现恰好能够弥补这些缺陷。除此之外,费老的《乡土中国》是以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为背景创作的,已经不适用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